古代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拒绝皇帝求婚的士族)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在唐王朝出了27个宰相,士族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01

现在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富二代、官二代还有穷二代,不管是什么二代,其实都是家族的产物,因为这个地球上人最多,最厉害的那些人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就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他们都是有加持的,而这些光环就是家族的光环。

不管是经商的还是从政的,不管是文艺的还是文化的,从来家族门风,自成体系和门派,从来都是一种标签。

人都是相似性的,而相似性意味着廉价和被忽略,那些有标签和个性化,或者别人无法达到的东西,就会有价值。

最近的赌王,虽然赌王去世,但是家族规模已经形成,可以保证最少三代不会衰败;李嘉诚也是一样,都有自己的家族经营法则。

文学上更是比比皆是,只是他们形成了各个文学、历史、政治的流派,比如陈寅恪的书香门第、江南望族,比如金庸家族等等,都是江南的名门望族。

政治上的更不必讨论了,世界都是有规律可以说的。

古代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拒绝皇帝求婚的士族)(1)

江南琅琊王氏

在历史上也是如此,不管什么王朝和朝代,人的本心和本性基本相同,只不过说话的语气或者做事的方法变了,而目的都是一样的,金钱、名利、权利和欲望,顺便带一点为了人了的发展而奋斗。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国家,人和社会道德伦理在社会中比法律的影响更大,所以在古代社会,士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半壁江山。

可以说不管谁做江山,但是我们士族的统治一直存在,这种统治不是政权的统治,而是道德、地域和精神的统治,更像是一种标签。

那么什么是士族呢?

士族,是中国历史上自东汉至唐朝、五代,世代为高官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家族。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几大世家(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 陈郡袁氏 兰陵萧氏)

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古代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拒绝皇帝求婚的士族)(2)

关陇集团

宋代及以后,“士族”一词含义有所改变。士人取得官位后,就是士族,已没有累世为高官的意思。

注意几个时间节点,东汉、五代以及宋朝,其实中间的魏晋南北、隋朝和唐朝也很重要,尤其是唐朝的士族,可以说虽然不如以前鼎盛,但是也让皇帝费了不少苦心。

从东汉说起,最著名的士族是四姓:南阳樊氏、真定郭氏、南阳阴氏、扶风马氏;

到了东吴政权时期的:吴郡顾氏、吴郡陆氏、吴郡朱氏、吴郡张氏

《世说新语·赏誉》说:“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

三国天下大乱,后来的中原战乱,东晋南渡后:

  • 侨姓:五胡乱华以后,南迁的华北士族。
  • 琅邪王氏
  • 陈郡谢氏
  • 陈郡袁氏
  • 兰陵萧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时: 其四姓为当时望族,其女皆纳皇帝后宫,以示宠幸。

  • 清河崔氏
  • 范阳卢氏
  • 荥阳郑氏
  • 太原王氏

其实此时天下的望族和士族已经基本形成,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政权的更迭之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自身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壁垒,甚至可以鄙视皇权。

2

有士族的存在,就不得不说郡望,这个很让人喜欢的词语。

怎么说呢,郡望似乎就是一个姓氏的属地一样,也是一种标签和代表。

郡望,又称姓望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古代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拒绝皇帝求婚的士族)(3)

郡望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其他人的区别。

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一个姓也可以有多个郡望,如崔姓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

到了唐朝,因为关陇集团的背后影响,皇权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政权,都积极的拉拢士族,增强稳定性。同时,士族之间为了增大影响,也相互联姻,于是就有了拒绝皇帝这么一说。

在唐朝有七姓十家之说,他们都是名门望族。

七姓十家分别是陇西李氏李宝的六子,太原王氏王琼的四子,荥阳郑氏郑温的三子,范阳卢氏卢度世的四子、卢辅的六子、卢溥不知几子,清河崔氏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孙的二子,博陵崔氏崔懿的八子,赵郡李氏李楷的四子,共士望四十四人。

高宗时宰相李义府门第寒微,曾和山东士族攀婚,被拒绝,因此怀恨在心,上告高宗,怂恿高宗下诏,禁止七姓十家自以为婚姻。

唐高宗下令,此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婚)”,但这实际上没有达到效果,“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

其实后来这些士族基本都是拒绝皇族结亲的。

连皇帝唐文宗都说: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也?

3

那么崔、卢士族是什么来路呢?究竟为什么这么牛呢?今天来看一下崔氏。

崔氏简单说两个士族,一个是博陵崔氏,一个是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西汉时期崔仲牟定居于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 ,逐渐发展壮大,因安平县后属博陵郡,后世遂称“博陵安平人”(即博陵崔氏由来)。

古代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拒绝皇帝求婚的士族)(4)

博陵崔氏

西汉昭帝时崔朝任侍御史,其子崔舒、孙崔篆世吏二千石 ,东汉时跻身名门,范晔评价“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

北魏时虽然门第低于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 ,但在北齐北周时全面上升为一流士族。

至唐代有六房位列七姓十家 ,尤以博陵第二房最为显赫,唐初《氏族志》原稿就是以第二房的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 ,时至中晚唐,依然被视为“天下士族之冠” ,博陵崔氏在唐代有宰相15人。

十五个宰相,好吧,怪不得皇帝这么听话。

清河崔氏,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 (今河北省故城县) ,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来)。

古代四大家族最后的结局(拒绝皇帝求婚的士族)(5)

清河崔氏

汉末三国时崛起为关东望族 ,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 ,北魏孝文帝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 。

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12人 ,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更不要说范阳卢氏在北魏分裂后,卢靖三个儿子分别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国师,唐朝出八位宰相了。

仅仅是这三个士族,在唐朝的历史中有宰相35人,可见士族在王朝政治中的影响力。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下,一起学习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