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诗说(亦说七月七)

亦诗说(亦说七月七)(1)

蔡升元整理

七月七,又称“七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节日。又称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女儿节、少女节、小儿节、七娘会、七姐节、双七节、穿针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初七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的诠释。“七夕”正式定名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于漪兰殿。又传说元丰五年(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七夕”,作为一个民族传统节日一直流传至今。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也成了全国人民纪念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

亦诗说(亦说七月七)(2)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成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

亦诗说(亦说七月七)(3)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了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第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天规贬下凡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于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三年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不料织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织女押解回天庭受审。好端端的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他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仁慈的凤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鹊,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这一天天空中纷纷扬扬落下的细雨,其实就是喜鹊落下的无数羽毛。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节

亦诗说(亦说七月七)(4)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由此可见,这一风俗在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已很盛行。后来,在唐诗宋词中,七夕乞巧也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曰:“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没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盛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形成了人得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七夕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

又曰,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孔、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的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则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此外,民间还有“喜蛛应巧”之说,它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它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穿针节

亦诗说(亦说七月七)(5)

“穿针节”,七月初七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得菱藕雕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荆楚岁时记》里有记载,七夕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诗,内容更加丰富,意境更加开拓。“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整首诗写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关,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之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以卜女红之巧拙,称为浮针、投针。河南开封地区《祥符县志》曾记载相当有趣的习俗。七月七日之午,妇女多乞巧。以碗贮水爆烈日中,顷之水膜凝面,举绣针投之则浮,谛视水底针影,有云成物花鸟之影者为上,有剪刀牙尺之影者为次,谓乞得巧,女伴相贺;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拙矣,幼女尤忌,或至垂涕泣,其母每曲慰之。这不仅使我们了解何谓得巧,也仿佛看到一群女性相与嬉戏,幼女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尤其彰显这一习俗的女性特色。

七姐节

亦诗说(亦说七月七)(6)

七姐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拜七姐)。现代民间亦称之为“中国爱情节。”

七姐节,主要有三层意思。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还在读书的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意,心有灵犀,勤奋读书,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间民俗传统节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举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热闹。初六晚,各家须将已备好的祭品、红丝线、七姐粉(形状、大小与荠相似的白色扁圆的粉饼,称“田脐粉”)等摆上神桌对着银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织女双星开始出现在银河鹊桥两头之时,即开始梦香点烛烧元宝酹酒虔诚拜之。拜时,常以四十九拜为真诚之心。看着天上董永与七姐渐渐靠近机会了,才算拜七姐仪式完毕。到初七大清早,人们都可在自家屋墙边脚地上,见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脸上一抹,据说会使皮肤嫩滑。还有一件令人难以解释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时分,到河里汲水贮藏之,数年不变质。若浸冬瓜或雪梨于一年之后,其水给“大热症”(发高烧数日不退)者服用,常会有效退烧。解放后,此日俗渐淡,如今却没流行了。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民间称为“七夕”,传说每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要走过鹊桥渡天河相会。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就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桥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到曹植的《洛神赋》里,才确定了牛郎织女的夫妻关系。而作为夫妇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迁。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由此可见,七仙女下凡就有了七夕,更准确地讲就有了“七姐节”,牛郎织女的故事造就了亘古迄今的千古绝唱——“鹊桥会”。

亦诗说(亦说七月七)(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