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和其他世界钢琴大师比较(是什么让郎朗跻身全球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列)

郎朗和其他世界钢琴大师比较(是什么让郎朗跻身全球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列)(1)

郎朗和其他世界钢琴大师比较(是什么让郎朗跻身全球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列)(2)

本文节选自《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编辑 | 彭韧

本期《巴伦》书摘选自《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第二章《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因为能力有界,所以在顶尖选手之间分出高下极其困难,金子和金子比,就看谁更会吸引眼球一些,而一次无意识的成功,最终很可能会带来一连串成功。

编者按:关于“成功”的研究已经太多,以至于不少人都开始厌恶这个词和它背后的成功学,但是以网络理论研究而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对于成功的研究绝不应该被归入这一类。巴拉巴西试图将“成功”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学问题,然后用定量科学的工具来分析塑造成功的机理,并且尝试回答那些似乎不可能被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蒙娜丽莎会成为全世界价值最高的名画,是什么让迈克尔·乔丹被认为是篮球史上不可逾越的巨星,又是什么让朗朗跻身全球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列?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巴拉巴西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套他们称之为“量化显微镜”的工具,并且找到了成功背后五个具有普适性的模式,总结在他的新著《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之中,本期《巴伦》书摘选自这本书的第二章《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正因为能力有界,所以在顶尖选手之间分出高下极其困难,金子和金子比,就看谁更会吸引眼球一些,而一次无意识的成功,最终很可能会带来一连串成功。

作为世界级钢琴家,郎朗曾在白宫现场弹奏《我的祖国》,和金属乐队Metallica合作,燃炸格莱美现场;也曾以一曲“拉三”(公认为最难的钢琴演奏曲)打脸那些讽刺过他的人。不到20岁,被美国《芝加哥论坛》称赞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年轻音乐家。

尽管郎朗光彩夺目的演奏天赋尽人皆知,但他能否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仍存有争议。看过他的表演的人,会发现越来越难以投入他的音乐中,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他的手势吸引了。

当他在键盘上敲击着高八度音符时,身体夸张地大幅倾斜,双手充满激情地挥向键盘上方,手指在空中抖动。不可否认,人们会因为他的才华感到惊叹,但同时也为他的身体语言感到茫然。后来人们才知道,郎朗的这种表演技巧其实是有目的的。

音乐很重要,表情也很重要

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基亚-朱恩·蔡(Chia-Jung Tsay)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专业音乐人和新手预测,三位进入决赛的选手谁能在古典音乐比赛中拔得头筹。一组只听选手的录音资料;一组既有录音资料,又有视频资料;另外一组则只看没有声音的视频录像。如果让你以这样的方式来挑选最优秀的音乐家,你一定会觉得有些荒唐可笑。

在实验开始之前,无论是专家还是新手都十分肯定,单独的录音资料最有利于预测出优胜者,毕竟,这是一场音乐比赛。但朱恩·蔡发现,评判组单独依靠声音选拔出真正的优胜者的概率仅占25%。因为只有三个选项,因此这一结果比我们做多项选择题时瞎猜的结果还要糟糕。依据声音进行判断,无论是专家还是新手,评选出的结果都与正式的评委会不一致,他们挑选了其他人来荣获最高奖项。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最为准确地锁定优胜者的是观看无声视频的那些人,他们需要在激情洋溢、但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演奏者中做出选择。在这一组中,新手和专家在预测的准确性上都达到当次比赛的50%。换句话说,那些完全听不见音乐的人预测的准确率是能够听见音乐的人的两倍。因此,在评选最值得获奖的表演者时,专家并不比菜鸟强多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差。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最初的专家评委会肯定也是依据他们所看到的而非听到的来选择获奖者的。如果依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音乐界的“郎朗们”受到人们的尊崇,并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音乐明显优于其竞争者,也就是那些观众不能场场满座的演奏家,而是因为他们是善于“表演”的杰出音乐家。

如果将这些经验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就意味着,我们在面试中应该将真实的自我展示出来。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或者一则引人入胜的个人趣闻,可能就会使你比别人领先一步。毕竟,能力表现是有界的,如果你发现一些小技巧可以使你引人注目,那就太值得那样去做了。

不过,这不是在鼓励你将所有的信念都放在小聪明上。从一群人中脱颖而出,或是弄巧成拙助推他人领先于自己,这中间只有一条微妙的分界线。记住,当我们缺乏硬数据来支持自己的决策时,可以影响我们的因素是细微、甚至是下意识的细节。在能力表现有界的情况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能起到大作用。

想成为冠军,就在第五天出赛

如果这个音乐实验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在自我展示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方面很重要。音乐比赛的评委仅凭乐曲本身难以做出判断,他们只好借助表演等其他因素,比如,音乐表演者的服装、演奏风格、表演技巧和面部表情等。

这些就是漂浮在朦胧的、难以量化的音乐海洋中的影响因素。如果你要比赛,争取在第5天出场任何比赛,无论它享有多高的声誉,都无法摆脱这种倾向。举个例子,“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大赛”8在古典音乐中的影响力就相当于《美国偶像》在流行音乐中的影响力。从1937年开始,这个比赛就开始了它的“造星”运动,最先是小提琴表演,然后是钢琴表演、声乐表演、大提琴表演和作曲比赛。小提琴表演的奖品不仅包括一张大额支票,还有一把每位琴手梦寐以求的、可以无偿使用4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声望,为你进入全世界的顶级音乐大厅、签订获利丰厚的录音合同敞开大门。

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大赛长期以来以公正著称,为防止出现偏见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程。这个大赛每年会从世界各地邀请85位满怀希望的演奏者来参加竞赛,最终会有12位选手经过淘汰赛进入在布鲁塞尔举办的决赛,演奏同一首专门为比赛所作的协奏曲。要求他们演奏相同的新乐谱,目的就是避免有人因挑选了自己长期练习的乐曲而占得先机。

另外,选手在决赛中的演奏顺序也是随机抽签决定的。发放协奏曲乐谱的时间会交错进行,以保证每位选手在最后演奏前刚好有一星期练习时间。决赛的那一星期,每个晚上会有两位选手,按名单规定的时间在评委面前演奏,然后当场打分。评委在整个打分过程中不得互相商量,在递交了成绩单以后也不得更改分数。由于注重细节,这个竞赛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界选拔和奖励最杰出演奏家的最佳尝试。

但这个过程仍然是失效的。以钢琴比赛为例。1952—郎朗和其他世界钢琴大师比较(是什么让郎朗跻身全球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列)(3)1991年,在相同的规则下举办了11场钢琴比赛。由于表演的场次是随机安排的,最有才华的演奏者可能会被安排在任何场次。但如果我们观察这40年的获奖记录,就会发现一些十分奇特的事情。首先,在第1天出场的演奏者中没有任何人获奖。第2天出场的演奏中有2位获奖,最后一天出场的演奏者中只有1位获奖。剩下的8位获奖者,有一半选手碰巧都是在比赛的第5天出场演奏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奇怪?

当然,这可能带有偶然性。当我们反复掷骰子时,可能会这样认为,掷出3、5、6、3、1、2这种序列的概率会远远高于6、6、6、6、6、6这种序列的概率。如果我们拿起骰子,连续掷出6个6,就会觉得有如神助。但事实是,两种序列出现的概率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音乐比赛结果归于不可思议的巧合。

有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将钢琴比赛的相关数据放在他们的统计学显微镜下观察,得出了强有力的结论:巧合不能解释这种结果。事实上,那些被要求在决赛的第1天进行演奏的选手,获奖的概率相对低,其排名总体上比在第5天演奏的选手低3个名次。

同时,某个晚上的演奏次序也会影响比赛结果。那些第2个出场演奏的选手比一开场就演奏的选手排名要高1个名次。性别对比赛结果同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所有的条件都相同,男性选手的排名比女性选手的排名通常会高2个名次。如果女性选手在决赛第1天第1个出场,她的排名比在第5天第2个出场的、具有相同天赋的男性选手的排名会低6个名次。

很显然,性别偏见在比赛结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这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专家指出了另外两种影响因素,都源于比赛的组织方式。

第一,所有的选手都演奏同一首协奏曲这一独特的要求。这一策略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的比赛环境。但是协奏曲对小提琴手来说是新的,对评委来说也是新的。很少有评委能仅仅通过读谱就能充分听懂音乐,作品最精妙的部分只能在反复听后才会领悟。当评委从最先演奏的选手那里第一次听到这首协奏曲时,他们会对乐曲表现出很强烈的生疏感。随着比赛的继续,他们才会对这部作品越来越熟悉。第1天,由于被音乐的新鲜感影响,评委可能不太注意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音乐表现上的细微差别,或者无法辨别出特定的音色或音质。

第二,即使评委能够赏识首位演奏者的长处,但这位演奏者也会因另外一项为谋求公正而制定的规定所影响,注定享受不到公正。这条不容变通的规定是:评委对他们做出的评价不能重新做任何修改。想象一下,假如首位演奏者的精彩演奏使你折服,你会冒险给他打上最高分吗?可能不会吧。如果你这样做,一旦在后面听到更让你叹为观止的演奏,你就会陷入进退维谷之境。随着比赛的进行,评委听熟了这一首协奏曲,他们对选手的评价也变得更得心应手,打的分也会越来越慷慨,打分的过程也就越来越放松。

金子和金子比,要看谁更会吸引眼球

既然在音乐比赛中的评分上存在如此明显的偏差,那么为何我们没有想到,在评价其他表现形式时,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偏差呢?

全球复杂网路研究奠基人巴拉巴西在他的《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中写到,能力表现是有界的,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在顶尖选手之间做出区分是极其困难的。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在任何领域,如果你希望获得成功,就必须记住,你的竞争者和你完全一样,才华横溢,有备而来。

只要我们理解了每一次评选固有的随机性,可能会更好地接受这一现实: 成功就像一场数字游戏。如果你期望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参加许多这样的游戏。如果你希望得到一份工作,就不得不寄出大量的求职简历。如果你想获得有望成为明星的主角,就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登台试演。你不会总能掌控你是第一个上场还是最后一个上场。但正如你需要买大量的来增加你赢得大奖的概率,只要你不断地露面,就更有可能在花名册上你期待的位置找到自己。

一旦你获得第一次成功,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获得成功。这是一个秘诀,来自奖励的无意识转移。成功是可以自我繁殖的,并与成功次数成正比。如果你赢了一次,还将会赢得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

《哈佛商业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