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伙开纯手工饺子馆(励志玫瑰把锅贴饺子店做成网红)

一小伙开纯手工饺子馆(励志玫瑰把锅贴饺子店做成网红)(1)

左起依次为沈顺喜、沈文霞、沈文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汉阳玫瑰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飘香四溢的美食,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这里有一家网红“七七饺子”馆,每天从晚上6时开始,就有排队叫号的食客等着。这家馆子本开在汉阳马沧湖路,2004年后搬迁至玫瑰街。据说它开到哪儿,食客的队就排到哪儿。

大多数人只知道这家的锅贴饺子好吃,却不知道这生意火爆的背后,有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

虽然腿残疾 但手上功夫不能输

“七七饺子”馆的老板是沈顺喜、沈文辉和沈文霞兄妹三人。大哥沈顺喜“掌舵”、四哥沈文辉负责采购、五妹沈文霞负责饺子业务和员工培训,三人分工明确且互相信任。而锅贴饺子之所以让食客趋之若鹜,离不开沈文霞的坚持和倔强。

一小伙开纯手工饺子馆(励志玫瑰把锅贴饺子店做成网红)(2)

美多七七饺子馆 受访者供图

1970年,1岁零7天的沈文霞突然发起高烧,后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从此双腿落下残疾,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初中毕业后,沈文霞进入武汉财经职业中专会计专业学习。由于学校在汉口,家在汉阳,沈文霞的父亲顶着寒冬酷暑,每天用一辆二八自行车接送她上学。遇到爬坡路,父亲累得浑身是汗,风一吹又冻得瑟瑟发抖。

那时,沈文霞一家8口仅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压力很大。有邻居劝沈父:“一个女孩子,又是个残疾人,不如早点送到福利厂上班,还能赚点钱。”沈父却摇摇头:“我们吃了没读书的苦,我姑娘要是再不读书,只怕是真的废了。”

而这条艰难的求学路,沈父也只陪了她两年。1987年沈父因病去世,一名老师将自己的宿舍让给了沈文霞,她终于不用奔波往返了。为了不让大家看到她拄拐的模样,沈文霞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她坚持认为自己虽然双腿残疾,但手上功夫不能输。在珠算技能等级鉴定中,她曾获得“能手级”称号。

价格贵近一倍 却挤垮一街煎饺店

中专毕业后,沈文霞被分配到晴川福利厂担任会计,与在厂里做电工的丈夫相恋。婚后次年,他们的儿子出生。1998年,福利厂因效益不好倒闭,夫妻二人双双下岗。那时,她大哥沈顺喜在马沧湖路夜市摆摊做大排档,四哥沈文辉在一旁卖烧烤,沈文霞便萌生出在大哥摊子前搭个小摊子卖煎饺的念头,“兄妹三个各做各的,还能互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彼时,短短的马沧湖路夜市上至少有四五家卖煎饺的摊户,经营时间最短的也有四年以上,售价普遍是1元钱7个饺子。沈文霞将这个价格和自己的材料成本一除,完全入不敷出,还不算人工费。

“是降低品质打价格战,还是坚守品质提高价格?如果价格高了,顾客会不会买账?”沈文霞纠结了没多久,就决定将饺子定价为1.5元6个,“我相信,食材好不好、品质高不高,顾客是能感觉到的。”

沈文霞是个地道武汉人,平时仅有的包饺子经验就是在福利厂学的。这点手艺能养家糊口吗?沈文霞是个不服输的人。她从大嫂家借来一块门板,卸掉门栓和把手,再加上一块三夹板当案板,支个炉子就开张了。

“开业第一天,原本说好来教我的厂长临时有事,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场,还把饺子煎糊了。”沈文霞笑着说,还是顾客提醒她说煎饺子要放水。后来饺子出锅,却让所有人赞不绝口。当天收摊后,沈文霞细算了一下,除去成本开支,一天的纯利润竟有80元!而她在下岗前,一个月工资才100元。

“看来,坚持高品质这条路,我走对了。”有了丰厚利润当动力,沈文霞越做越有劲,对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严苛。有一次她调的馅料有点咸,旁人劝她可以多放点菜和肉冲淡一点,但她觉得这样可能会影响饺子的口感,竟将一锅馅料全倒了。

很快,沈文霞的锅贴饺子在马沧湖站稳了脚,很多食客慕名而来。一年后,这条街只剩她一家做煎饺。其中一个饺子经营户转行卖一次性筷子,后来特地到她的店里说:“你真狠,硬是把我逼得改了行,但我输得服气。”

好生意有秘诀 凭良心做事心里安

2004年,兄妹三人从马沧湖转战玫瑰街,比邻开了“美多多酒店”和“美多七七饺子”两家店。2020年,他们又在桥机路开了分店。

生意越做越大,兄妹三人恪守的诚信却始终未变。有次沈文辉去采购食材,一个老板把一条刚死的草鱼塞给他说:“便宜点给你,拿回去做员工餐划得来。”沈文辉婉拒,“我今天贪便宜买了他刚死的鱼,下次也许会买到死了蛮久的鱼。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就关不上了。”

每天早上6时,沈文辉就要去菜市场采购,这样已坚持了20多年。“菜场里的学徒都成了老板,我还在买菜。”沈文辉说,不是请不起买菜的人,而是所有食材要经他的手才放心。他们采购时坚持高标准,甚至“逼”得肉铺老板专门为他们安排了一台绞肉机。

有一次厨房的师傅做完菜,发现刀上缺了一个小口,但始终找不到缺的那块去了哪里。“食品安全大过天。万一这个碎片掉到饺子馅里,后果不堪设想!”最终,沈家三兄妹决定将这些食材全部都废掉。

会计出身的沈文霞算了一笔账:同样是猪肉,他们会买18元一斤的好猪肉,别人可能只愿花12元至15元去买。实际上平摊到每个饺子上的区别只有几分钱,品质却有天壤之别。

为了保证饺子的口感,他们还坚持现煎现烹,饺子在锅里放置超过一定时间,就坚决不再卖了。因为排队时间长,很多顾客因为等不及只能抱憾离去,沈文霞兄妹却坚信:“这些顾客总有一天会回来,但若饺子的品质差了,流失的顾客就不会回来了。”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冬莉 实习生 崔静涛 陈怡涵)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