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最新版的(漫话河南曲剧)

据史料记载,曲剧的前身是清朝乾隆时期在民间说唱艺术“牌子曲”的流传中,衍变为以民俗娱乐活动踩跷而歌的“高跷曲”,而后解脱高跷逐步走上高台,又经过吸纳民歌小曲小调发展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高台曲”,于20世纪50年代初改称“曲剧”,成为继豫剧之后独具特色、影响深广的河南第二大剧种。前后算起不过近百年历史,然而它的发展极快,遍布河南各地,河北、安徽、湖北、山西、甘肃、陕西、江苏等省,皆有河南曲剧的存在。

曲剧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连缀体,唱腔曲牌极为丰富。由于地域不同方言的差异,流行于南阳一带称为大调曲子,流行于洛阳一带称为小调曲子。大调曲受湖北汉剧和“襄阳腔”的影响较多,其音乐旋律起伏跌宕,声腔抑扬顿挫,深沉浑厚;小调曲子得山西蒲剧的浸润颇深,声调灵活多变,音乐旋律轻快活泼,舒展流畅。两种分支在不断的变革创新中相互融合、充实、完善、提高,其中有些腔调已经打破了原曲牌音乐的局限,逐渐接近板腔音乐,克服了不善大段宣叙的缺陷,同时又对原有的曲牌加以丰富变化,既能大江东去慷慨高歌,亦可小桥流水浅吟低唱,增强了曲剧音乐唱腔的抒情性、可塑性和表现力,演唱起来美妙和谐,悦耳动听,声色情采俱佳,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河南曲剧最新版的(漫话河南曲剧)(1)

又于2010年应邀为其执导了新版曲剧《红娘》。

河南曲剧最新版的(漫话河南曲剧)(2)

河南曲剧最新版的(漫话河南曲剧)(3)

河南曲剧最新版的(漫话河南曲剧)(4)

通过多年的观摩学习和舞台艺术实践以及对曲剧史料的研究,可以说我对河南曲剧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就河南曲剧的总体舞台艺术而论,音乐唱腔特色鲜明突出,曲牌一曲多用,变化丰富;旋律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清波细浪,明快舒展;唱腔婉转细腻,韵醇味浓;声调玉振金声,悠扬隽永。整个音乐系统色彩绚丽,亦悲亦壮亦咏亦叹,兼有刚健与阴柔之美,极富感染力。经典剧目中的名段唱腔如“陈三两迈步上公庭”、“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老少咸宜,耳熟能详。聆听这些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声腔演唱,如品佳酿,沁人心脾,似饮香茗,清新可口,回味无穷。曲剧的表演也是别具一格,既不像豫剧的刚健激越,也不像越调的粗犷奔放,而是注重朴实无华的动态与音乐、唱腔节奏的有机协调,强弱有序,浓淡相宜。尤其是对现代生活小戏的艺术处理,以当代艺术观念和戏曲美学精神,创造性地将人物行动给予夸张变形,运用贴近生活化的舞蹈身段,构建起高度美化的艺术形式,精彩美妙地呈现在曲剧舞台上。如《赶脚》中的赶驴骑驴,《掩护》中的划船撒网,《游乡》中的担挑追赶,《山鹰》中的上山采药,都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形象化的虚拟表演手段和流动的写意时空,营造出假定性的舞台环境,传达个性化的人物行动和情感变化。那强烈的、灵动的音乐节奏配合鲜活曼妙的舞姿舞步,既真实又生动,达到形神兼备,富有戏曲美学品格,充溢着曲剧表演艺术特有的美感。

综观河南曲剧近百年的生命历程,它始终深深根植于中原的厚土沃壤,汲取中原文化的乳汁成长壮大。它以宽阔的胸怀海纳综观山容,面向各剧种吸收借鉴择优而取,河南曲剧近百年的生命历程,它始终深深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强化自身。从粗俗到雅致,雅俗共赏;从简陋到丰富,繁花似锦;从单一到多元,光彩夺目。河南曲剧在创新发展中不仅未脱离中原文化这条根脉,更没有失去中原民风、民情的生命本质。而且,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曲剧的朴素本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实率真、灵动自然的表演特征,俗中见雅,流畅清新的艺术风格。

河南曲剧是中原文化中的精粹,艺苑中的奇葩。真可谓:“出水芙蓉独香色,清新脱俗别一枝。”当下河南曲剧人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励精图强,与时俱进,为更好更快地传承与发展曲剧艺术,开创崭新的曲剧局面而努力奋斗!(作者:罗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