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联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先秦时期就开始生根发芽,但当时世人的观念还未扭转过来,认为对联都是小道儿,并没有给予重视。虽然对联仅有雏型,但经过数百年的文化沉淀,对联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在五代十国时期正式成型,有着一套成熟规定。

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1)

对联文化流传到如今,不仅被细分成很多种类,还成了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过年节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贴上喜庆的对联,来讨个吉利,这种对联就被称为春联

如果有亲朋好友去世了,在办丧事时有贴对联,就归类为挽联,反之办喜事时用到的对联,就叫做庆联。且所有对联都归属于诗对联散文对联这两大类。

因此对联与古诗词,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有些诗词中的某句,是可以当作对子来用的,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最好的例子,不但平仄押韵,还对仗工整。

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2)

散文对联的特点就是要求宽松,一般都不拘平仄,不避重字等等,只要对仗工整就算成了,更能表达个人喜好。因此在古人把对联发展起来之后,吟诗作对之时,总少不了对上一番对子,个中乐趣就不一一细说了。

且对联文化树立起来之后,也成了科举试题的一部分,如果对子对得好,在科考中也是个加分项。例如,清朝时期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的是江西有位名叫刘凤诰的书生,虽然相貌平平,却才华出众。

刘凤诰在而立之年时,已博得美名“江西大器”,于是踌躇满志参加科考,并过关斩将进入了会试。又凭借过人的功底,不但得中进士,还被提名前十,得到面圣的机会。

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3)

但奈何他有眼疾,一只眼睛不太好使,且看起来就像斗鸡眼一样,因此乾隆帝一眼就看出他面貌有缺陷。乾隆思索片刻,认为相由心生,刘凤诰如此面貌,才华有待商讨,但所谓真金不怕火烧,于是便想出题试一试。

此举,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之计,如果刘凤诰才华不行,也尽到了殿试筛选人才的义务,如果他能力过人,既得了人才,又不用承担以貌取人的坏名声。

乾隆算盘打得啪啦响,足足过了一刻钟才出题:“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汉?”此联有东南西北四方星宿,有指出北斗七星,是个奇题难度很高。

此时,乾隆正志得意满,却不想刘凤诰脑筋一转,就说出下联:“春牡丹,夏芍药,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这答案不但对仗工整且押韵,还自夸自买一番。

至此,乾隆帝肯定了刘凤诰的本事,便钦定他为探花郎,成为一时佳话。

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4)

当然,对联终究是一种文学,并非仅仅是借此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而是以此结交好友,并在互相探讨研究下,发展出更璀璨的文化。

例如,北宋时期的神童晏殊,七岁就能吟诗作对,十四岁就成了进士,少年时期就入朝为官,直至做到宰相,并且他还不止如此,他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是位诗词大家,同时对对联也很热衷。

据说,有一次办差事时,途径扬州后有些劳累,在大明寺略作休息,在放松期间看到庙墙上的诗词便起了兴致,于是便默默看了起来。

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5)

看着看着,晏殊突然眼神一亮,发现一首诗甚合他心意,于是让随从找这首诗的主人王琪。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晏殊便有了结交的心思,至此两人成了好友。

因为成了朋友,有些事情晏殊也不再避讳,便想把心事说出来,正好此时来了一阵风,吹得满院子都是花叶,触动了他的情绪,终于说出自己的难处。

晏殊说自己琢磨出一个上联,但下联想了好久,也没能想出个所以然来,便向王琪请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到底如何才能对得工整?

而王琪想了想便对出下联:“似曾相识燕归来!”

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6)

不得不说一个人再聪明,也会被思维局限,王琪的才学未必能比晏殊强,却对出下联,且工整巧妙。花落树叶的凋零时节,与燕子归来的春天,形成了四季轮回的意境。

史上最牛一句对联(似曾相识燕归来)(7)

后来,晏殊因这对联,还写了一首名为的词:的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言语流利,通俗晓畅,虽看似写的是伤春惜时之意,但有包含感慨抒怀之情,意境唯美深远,成为千古名作。

其实,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