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创作主张(浅论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是唐代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诗人。他见证了唐帝国开元盛世的繁华,也最后见证了安史之乱后的衰败和生灵涂炭,它既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诗坛的开启者、集大成者。
杜甫生于一个儒学世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而他的思想中蕴藏了深厚的儒家思想。这贯穿于他诗歌的始终。
儒家提倡的士大夫的行为理念和道德指导准则成为杜甫一生竭力追求的人生理想。因此他的诗歌常常怀有对国家、社会、君主和人民强烈的关注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也是持续一生的,不论是身处承平时代,还是在战乱时期、抑或是穷困潦倒之余,杜甫都是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的。
他渴望建立业,但是现实政治意在让他失望,无法满足他的抱负。“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是杜甫区别于其他一般诗人的地方。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杜甫写下了很多被称作“史诗”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史的价值,它表现了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真实的一面,凋敝凄惨的人民生活。从而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和生活图景。
杜甫这些诗歌可以证史,补之不足,不仅历史重要的社会事件杜甫有记录,对于那些罕有人知的事情也有记录,比如《三绝句》中写渝州开州杀刺史。除此之外,杜甫的这些诗歌不仅为读者勾勒除了一个广阔真实的社会画面,而且其中还表现了当时社会共同的心理特征,抒发了作者的慨叹。
杜甫这些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性,是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诗歌现实主义的开端,杜甫现实主义的特色就是写时事,不从事件具体写,而注重写自己和人民的感受,熔铸普通的个体情感在其中,因此更显得贴近生活和现实除此之外,这些诗歌寄予了作者对于国家人民以及至亲骨肉的深切感情,生活气息浓厚,从而将个人、国家、人民、亲人等在内的家国情怀和亲情骨肉之情结合在一起。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律诗,这一期的杜甫已经没有以往的豪情壮志,漂泊不定的生活让他对社会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其创作少叙事多抒情。
而杜甫的律诗这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水平,各种风格都能运转自如娴熟表达,描写状物细腻精巧而无任何雕琢痕迹。抒情和写景都能曲尽其妙。杜甫大胆的改变了七律的音韵格式,使其更加符合个人表达的需要,打破了律诗的限制,在改变规律之中又遵守规律,给这样僵化的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