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古人担忧是对还是错(斯人还是是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目前争论不休。

人教社说历来课本都是“是人”,而不是“斯人”,又例举汉,宋,明清古籍都是“是人”,而非“斯人”。

可很多网友记忆就是“斯人”,定义为集体性错记。

替古人担忧是对还是错(斯人还是是人)(1)

到底该“是人”,还是“斯人”?其实,不那么简单,不是仅仅看历史古籍和集体性错记就能说明白的。

我们首先得从看整体句子的意思来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思不难懂,在此不赘述,这里的不管“是人”还是“斯人”,是特指“一个人”或者“这个人”,或者“这人”是专有性,不应该是泛指,联系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那么,就可以看出“斯人”更具“个体化”,而不是“泛泛化”。

这种个体化用在古文里,比比皆是,比如“斯人已逝,生者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岳阳楼记》,其中有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些句子里的“斯人”和“斯”都是特指,个体化的专属名词。

替古人担忧是对还是错(斯人还是是人)(2)

可如果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改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第一,听上去语句不通,这里的“是人”,很难归类到“一个人”或“这个人”。因为,“是人”不能专指,可要是泛指就会成为语病,意思就成了“天将降大任于这些人也”,那何必要加个“是”呢?直接就写成“天将降大任于人也”不好吗?加个“是”不但啰嗦,还语句不通。而“斯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那有些朋友会说,宋,明,清古籍记录的都是“是人”而不是“斯人”,甚至汉代的古籍也是这样记载,这怎么说?

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汪启明说:“现代教材一般用‘是’,但也有不少读物用‘斯’。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都有。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也提到,文献中两种写法都有。

那就说明古人也有两种记录,肯定有一个是错的,那谁的概率大呢?

汉代的,宋,明,清古人当然也会犯错误,再有,宋,明,清距离孟子时代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了?他们采用的孔孟经典,就没有演变过程中的错缪之处吗?

而汉代赵歧著《十三经注疏》里面用的是“是人”,如果说错,那赵歧应该是最先错的,然后以讹传讹,一直传到了后世。

替古人担忧是对还是错(斯人还是是人)(3)

我们再来看看“斯”的含义,“斯”有“这”,“尽”,“乃”等含义。无论如何,都趋向或者连带趋向特指,专指。

再有,“斯”古同“厮”,比如“这厮”,也是专指,从来没听说过,“是”作为专指,总不能说“是人”作为“一个人”,“这个人”的说法吧。即便说“是人”一般也是指“作为人”的意思,或者“所有人”的意思,很难查到作为“一个人”“这个人”的意思的古籍记录。

更奇怪的是,除了汉,宋,明,清古籍记载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里面的“是人”连词,其他古籍很少用到“是人”这个词,如果是特指,专指,应该是用到很多地方才对啊,可你查查古籍,有没有?不能说没有,是极少,你不觉得奇怪吗?怎么就只有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里用,其他地方很少用呢?

替古人担忧是对还是错(斯人还是是人)(4)

又有人指出,中学课本诸多版本,中华书局里面等用的都是“是人”,而不是“斯人”,这有什么奇怪的,如果古籍里错了,那延续采用自然就都错。

关于“是人”,“斯人”,还涉及到南北方语音发音的问题,现在我们读来,都不容易听清,古人当然也不例外,把“斯人”读成“是人”,难道不是很容易吗?尤其是南方的朋友,不仅仅是容易,而是难以发出正确的音吧。而朱熹就是南方人,宋代朱熹《四书章句》用的是“是人”,可能其采用的是《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而赵歧是陕西人咸阳人,对于“斯”和“是”更是分不清,导致错误也是难免。

替古人担忧是对还是错(斯人还是是人)(5)

所以,关于,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不能仅仅参考汉,宋,明,清古籍,还要综合整体句意,联系其他古籍综合判断才能给出客观建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