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初学者入门教程 业余初学京胡的几点体验

(来源:京胡网)

京胡初学者入门教程 业余初学京胡的几点体验(1)

早就听说京剧是博大精深、京胡是功力非凡。然而,那是对专业人士而言的。电子、电脑玩家中的业余者叫做“DIY”,那咱就是京家的“DIY”了(绝无亵渎国萃的意思哦)。据说科班的京胡专业要学8年,且是除了睡觉吃饭外就一心练那个。DIY,特别是老年DIY,如果按那套路来做,那就不是享受而是受罪了,咱是来找乐,不是来找苦的。再说,咱有那么长寿么,73、84就满足了,知足才能常乐。

  

琢磨来琢磨去,科班的科学对于本人恰恰就是不科学了。业余该按业余的套路,老人该有老人的做法。学无定法,合身就好。

京胡初学者入门教程 业余初学京胡的几点体验(2)

林宗褆老师与何顺信先生

很佩服林宗褆先生,他一句“只求拉顺,不求拉响”就令本人大彻大悟了。不少老先生、乐器店老板口口声声是“有好琴,就怕你拉不响”,还真的能让人畏而却步。练武的人大概也不是先练到一拳能锤死头牛再开始学招数的。初学“只求顺,不求响”,顺了再更响,响了再更顺,如此镙旋式提升才是正路子。循序渐进固然是要的,只是我不愿意花一个月专门拉空弦,不可能用二个月练二黄小开门。

  

个人条件:视唱练耳、乐感乐理之类算是有些童子功的;样板戏唱腔很熟悉(忘了99%那是另一码事);器乐不算完全不懂;手脑还算灵便;传统戏是空白;流派是最近才听说;没从过师,年轻时拉的京胡是相当相当的不规范。

  

结合个人的条件,只能采取非正统的做法,且必须“急功近利”——还是那句话——自娱自乐。

  

一、正范儿,守规矩。姿势要对。“先推后拉,一音一弓”的京胡特点要适应。“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持琴持弓按弦运弓目标得当做目标(暂时做不好,那是另一码事)。

  

还在犹豫中的是左手持弓姿势:年青时因为各种胡都拉,持弓就以二胡的为参考了,只是中指的用力方式与二胡不同,加之当时一本京胡书(顾永湘著)也认可这种持弓法,就习惯成自然了。近来想改过来,试了几次反而感到手腕既无力又僵硬,只好继续将错就错。

  

另一问题是:看高手们左手四指总是在弦侧,根本不用。在快旋律时我愿意用四指。

  

二、重骨架,轻血肉。先不管流派、不管味道。重点放在右手。左手争取触弦即到位,少来点滑音(回滑当然要用);泛按一类暂时不要;打音垫指要用上,不然右手僵硬而不自知。血肉留待提高阶段。

  

三、重视快弓,先求节奏后求好。老年人最怕快弓了。我是快步进入快弓练习阶段。理由一是:慢长弓没觉得特别难,如果不求拉得很好的话。理由二是:骨头越长越老,要快就趁早。理由三是:快弓最能说明腕子对不对。

  

快弓按说是用腕子,也有人说老人用小臂,我的体会是“腕子为主,小臂为辅”。

  

初练快弓,只求快,跟上节奏,不求很好。中间有少数音弓到了音只略响了下,也不要太计较,熟练了自然就好了。最难的是内外换弦。目前水平,样板戏里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能轻松地跟上,“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没问题,老杨的“胸有朝阳”一到“威虎山果然是……”就掉队了,呵呵,把放光碟的速度降到85%才能跟上,估计这差的15%至少需要练2个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