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七言绝句风格(青山一道同云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最后两句,可谓无人不晓。这首诗写在秋色已浓之时,“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在秋雨绵绵的清晨送别好友,冰冷的雨滴,凄清的离愁,恋恋的不舍,诗人的内心如玉壶中的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纯洁无暇。

王昌龄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如此称号,便可知王昌龄在诗歌创作上的崇高地位。王昌龄的一生命运多舛,屡受挫折,最终为奸人所害。生就贫寒之家的王昌龄,有着非凡的意志与抱负,他可以边耕田劳作,边读书学习,有这样精神的人,定成大器,的确如此。但王昌龄后来的路却走得相当坎坷,一路不顺。

王昌龄七言绝句风格(青山一道同云雨)(1)

王昌龄成年后立志求仕,为国尽忠,但多方奔走都失望而归,后以自己优秀的诗文作品来拜谒官中之士,以求荐举,但都如石牛入海,没有音讯,这令他陷入无奈与失落中。后来他去了边塞,在这里他与戍边的将士风里雨里,同甘共苦,写出了大量饱含深情的边塞作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显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与豪迈的气魄。

29岁时,王昌龄终于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入得仕途,方知为官的不易,才华横溢的王昌龄在官场并不为人识,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下僚而已,官场的相互倾轧与污秽不堪,让人微言轻的他苦恼至极,却又无能为力,一度陷入自我矛盾的折磨中,这时,他的诗作经常表现出凄婉悲怆与无奈的情绪。

王昌龄自幼出生于贫寒之家,人品宽厚,朴实善良,待友真诚,尽管仕途走得实在艰辛,但聊以自慰的是王昌龄有着众多志同道合的诗友,李白、王维、常建、孟浩然、高适、辛渐、王之涣、岑参等等,他们相互间交情深厚,惺惺相惜,可称心灵之托。在王昌龄的诗作中,有大量的诗篇是朋友间离别送别,互道珍重的作品,情真意切,余韵深长,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被深深打动。

王昌龄七言绝句风格(青山一道同云雨)(2)

《送柴侍御》是王昌龄被贬到龙标(现湖南省黔阳县)时所作,好友柴侍御将要离开龙标前往武冈上任,诗人为他送行,全诗乐观积极,但依然难掩诗人内心的不舍与伤感,作者对好友的深厚情谊,全部融入到了饱蘸深意的字里行间。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人起笔便说,“沅水通波接武冈”,因而“送君不觉有离伤”。沅水四通八达,自是与武冈相连,所以你我之间并不遥远,送你离去就不会有太多的离别之伤。是这样吗,诗人是不是意欲掩饰什么,心中的彷徨与孤独,好友的离去,让他失去了知己,怎会不觉有“离伤”呢,怕是此时的诗人早已泪流满面了吧。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最后两句写道,你我各自所在的青山,共有一片云雨,我们还共在一轮明月之下,又怎么能说我们彼此身处两地呢?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好友的情谊相当深厚,两人离别之时彼此心痛,但又互相宽慰,诗人在前两句已安慰对方“不觉有离伤”,最后两句再说,我们同承云雨,并未分离。

王昌龄七言绝句风格(青山一道同云雨)(3)

《送柴侍御》是王昌龄送别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笔法巧妙娴熟,别具特色,未曾雕琢,却真情满溢。诗人以“通波”“同云雨”,表明与好友并没有分离,我们有沅水相连,可同承云雨,共一轮明月,怎么能说有“离伤”和分处“两乡”呢。明明离别之时,两人彼此心伤,但诗人却以这种方式淡化离别之痛,体贴的宽慰对方。

读者读罢全诗,是真如诗人所写“不觉有离伤”吗,当然不是,诗人如此工于笔端,无不是因彼此挚真的情谊难以割舍。远隔千年之前的相送,从此难于相见,也或者就是一生的离别,两人自是心痛至极,诗人以婉转曲折的抒情手法,将别离写得浓郁而深沉,乐观开朗的语言之下,是对好友深切的关怀与体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