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圣人初现(长安十二时辰挑刺)

彭德

长安十二时辰圣人初现(长安十二时辰挑刺)(1)

彭德

1946年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1985-1987年主编《美术思潮》,1990年出版《视觉革命》,1994年主编《美术文献》,1998年出版《中华文化通志·美术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更名《中国美术史》),2000年调西安美院,2001年出版《走出冷宫的雅艺术》。2002年出版《中式批评》,主持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6年策划“当代美术批评模式探讨会”,2008年出版专著《中华五色》,2010-12年策划“终南雅集”,2012年,主持第六届中国批评家年会,2015年出版《彭德自选集》。主要论文有《艺术进化论》《图载论》《修史与批评八问》《六法考》《老态美与病态美》等。

好多人建议我看看《长安十二时辰》,我用一昼夜快速浏览了一遍,挑剔如下。

奴才情结

用徐宾的长篇大论结尾,是本剧的最大败笔。它把境界限定在文人怀才不遇的牢骚之中,同无行文人元载觊觎宰相一职没有区别,直露地表达出连阿Q都不如的卑微-那呆子多少还想当皇帝呢。剧本编导揭示的是缺失自我的文人野心,披露的也是当今文坛的写手和看客的胸襟。

中国历代文人的思维和行为,始终是围绕帝王在转。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一群文人为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统统是帝王文本,作者无不以帝王幕僚、宰相之职为己任。这个情结未曾突破,不免要表扬一下王莽。历代文人,惟有王莽以文人的身份、禅让的名义当了圣人,成为开国皇帝,惟政绩不佳,身死国亡。后来为帝王谋事的文人为了表明忠心,一律诅咒王莽,甘当奴才,形成牢不可破的传统。

惟我独尊的民族情怀

狼卫武士是出自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或西域列国的恐怖份子,扮演丝绸之路的流寇,以集体的偏执充当杀人机器,成为一支反唐势力。为什么反唐,剧本一语带过,没有深入追究。以长安为都城的帝国,别名东土或中土。中土之土、北魏皇帝拓跋氏之拓、隋代突厥之突、唐代吐谷浑与吐蕃之吐,读音相同相近,诉诸历史文献,彼此之间有着剪不断的血缘关系。

司马迁记载匈奴本为大禹后裔,因争夺帝位,败走北方草原,成为匈奴的王族,其支裔同古羌族、拓跋氏、突厥人血脉相连。即便用民族主义去权衡,都不应把狼卫视为外敌。哪怕是外敌,也都是人类。历代汉族文人的胸怀与眼界,几乎一边倒地认定四夷都是蛮荒之族、蛮荒之国、蛮荒之地,失之于无知。

两河流域的文字、冶炼、城市这三大古代文明要素以及宗教和艺术,都比中土早出,没有蔑视别人的理由。按《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中国三大龙脉的起点昆仑山,不是突厥朝拜的奎屯山,就是土耳其与波斯高原接壤处的小阿勒山。本剧流露的狭隘民族主义情怀和惟我独尊的爱国主义理念,是几千年封闭的小农经济产物,似乎很讨好,其实很有害。它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不能不加以清理。

修齐治平给谁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做人的最高理想。本剧一文一武两位主角,正是这种理想的化身。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嘲笑的文死谏、武死战,本剧可以说是形象的注脚。整部连续剧除了劝慰忠君效国之外,缺少别的看点,包括折腾了几十集的龙波,被圣人的一番表白而感动得放下屠刀的突兀表现,也是在竭力塑造这种理想。

可是,这部连续剧不是给天宝年间的皇帝和他的臣僚们看的,而是给当代中国人看的。当代中国不再需要那个时代的人生理想和神一般的帝王,它们同网络时代的文明趋向格格不入。

历史剧如何比照史籍?

中国史书通常由汉族文人记载,对待四夷非常不屑,大都是负面述评。相反,对于本民族帝王将相的记载,除了有损帝国的奸臣,无不采用为尊者讳的立场粉饰。有为的失败者被写成恶棍,成功的草寇与流氓被描绘成圣人。本剧太子的原型是唐肃宗李亨,史家评价不高。他在天宝初年尽管只有三十多岁,却由于李林甫构陷,险些被废黜,忧心忡忡,不修边幅,两鬓斑白,算不上胸怀坦荡的人物。可是本剧的太子,论仪表,论风度,论谈吐,都是大义凛然的明君形象,给观众造成必然继位的心理定势,显然不妥。太子的贴切表现,应当体现伪装的老成和唯唯诺诺的姿态,才能揭示圣人的威风以及皇帝不死不让位的荒谬结局。

用意外制造悬念流于肤浅

不断打破常人的期待,吊观众的胃口,本剧就此用力过度。为悬疑而置疑,不出自情感的因果、事件的头绪而是编导的机巧,使得剧情显得越来越不真实。其结果,不按常理常情出牌,反而会削弱和消解期待,而期待是将观众导入剧情的最佳线索。支撑剧情起点的重要配角闻染,她的戏没有进入高潮就猝死,中断了人们的期待。观众大抵有两个期待,一是她应有一则打烙印的故事,比如以女孩的善良或智慧摆脱破案困境,起到兴奋剂的作用,使情境逻辑变得丰满;一是继续酝酿她同檀棋与张小敬的三角关系,烘托男主角的价值和魅力。这本来是原作者或编剧抛给观众的一个诱饵,可是做得不充分。直到闻染自杀,始终是个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子人物。

写戏演戏与看戏,常常是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在主角身上,把反面人物投射到坏事身上,要求人好益显其好,人坏益显其坏。

本剧多数人物同闻染类似,没有达到角色应有的高度就突然崩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剧中人经常提到选择,是依据当今戏剧理论唠叨的两难选择,判断当事人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笼罩全剧,单调乏味。

秘辛,什么意思?

本剧的用词错误时有所见,特别刺耳的是秘辛。秘和辛连缀,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它由明代大才子杨慎生造,出现在他伪造的小说之中。这部伪书名叫《汉杂事秘辛》,虚构汉朝皇后裸体婚检的艳情故事。秘辛,语义不详,本剧把它当作秘密的近义词,很离谱。当年纪晓岚受乾隆皇帝指派,编撰《四库全书》,每书都有提要。《汉杂事秘辛》的提要,认定是杨慎作伪。由于这部短篇小说写得艳丽动人,受到明代直到当代文人的热捧,加以滥用,比如《凤凰周刊》在凤凰卫视反复推介的广告片,就有《×××访美八日秘辛》的封面标题。

按纪晓岚们的解释,秘辛翻译成白话,即“秘闻第八事”。 古人排序,除了用数字,有时也用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排位第八的是辛。杨慎用以惑世,故弄玄虚,造出秘辛的说法。此外,按《说文解字》释读,天干是人体的十个部位:甲是头,乙是颈,丙是肩,丁是心,戊是胁,己是腹,庚是脐,辛是股。《汉杂事秘辛》检查的核心部位是股,大腿根部。此事号称秘辛,也说得过去,只是它同本剧所用的秘辛二字,完全不搭界。

文物与道具的错乱

中国古代名墨,汉朝榆糜墨产于陕西千阳,唐朝上党墨产于山西长治,宋朝徽墨产于安徽黄山。上党被金人占领之后,北宋和后来南宋朝廷用的是徽墨。三种墨材都是松树烧的烟灰。唐代宫廷用墨,不是本剧所说的黄山墨而是上党墨,《元和郡县志》有记载。本剧第18集装药的瓷盏,是宋代才出现的均瓷。第32集有一副对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对联,左右位置贴反了。上联应当在门的左边,下联应在门的右边。这是常识。另外,对联最早出现在五代,是天宝三年过了两百年才兴起的习俗。

文白混搭与读音疏漏

唐代文言对于当代观众,不少措词很艰涩,需要边看边查词典。剧中白话不是用的唐朝白话,常常是一些现代词汇甚至网络用语,显得怪异。扣帽子、叽叽歪歪、一码归一码、来就来不来拉倒、我再来找你就是小狗,等等,无比别扭,应当换成唐代白话。劳什子是清代俗语,对于普通观众也费解。心系国事的系,读音应为继;关筠的筠,读匀。

后半部拖沓冗长

本剧不考虑收益,三十集绰绰有余。后半部像房产商偷用拉长钢筋,不是为了剧情,不是为了观众,而是为了多收广告费。

历史剧的常见问题

中国电视剧层层审查,一个小处长都比普鲁士检查官厉害,有权责成你删改,否则推倒,因而有突破有思想的电视剧棱角,总是被磨得如同无良检查官一样圆滑。悲剧可以变成喜剧,闹剧可以变成正剧,批判蜕变为娱乐,质疑蜕变为规劝。变来变去,把所谓的初心变得面目全非。编导无法逾越的这种绊子不属于艺术问题,本文不议。需要议论的是影视导演,他们有了点名气,就像当了一把手立马变成万能专家的首长一样,刚愎自用,致使历史剧错误迭出。本剧的原作者和编剧也比较年轻,史料阅读量有限。面对历史,古人说,士不读三通则不通。三通指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类书。

除了三通,新旧唐书、全唐诗、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唐代笔记小说、唐代百家文集,还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唐会要、道藏唐代部分、佛藏唐代部分、敦煌写本唐代部分、唐代考古成果、西安学者的唐代研究成果、北大编辑的《唐研究》等,加起来不下二亿字,一个人每天浏览十万字,需要五十年以上。这是以往历史剧面对的共同难题,怎么办?

解决的办法是抽出本剧投资的千分之几,聘请一群研究唐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民俗、民族、建筑、雕塑、工艺、服饰、饮食、语言、文学、考古等领域的专家分别审读,就不会处处漏洞。

历史剧固然不在于照抄历史和还原历史,但不能出现硬伤,否则,下了大气力和大投资,一旦经过今天及今后的学人和关注历史的学生挑剔,就无法成为流传久远的经典。■

联系人:李振伟

010-68464640

投稿邮箱:1305379709@qq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