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凝成糖胡荽掩护青衡下界(来灵渠铧嘴看湘漓分派)
_铧嘴上的垂钓者
摄影@宋会
这里是灵渠最开始的地方,灵渠的渠首——大小天平与铧嘴。
为什么说这是灵渠最开始的地方?
从渠首二字就可以得知。自铧嘴将海洋河水一分为二,一条自大天平而去流入湘江故道,一条则沿着小天平过南渠汇入漓江,这一北一南共37公里的长度才是灵渠的全部。
_铧嘴与大小天平坝
摄影@秦健文
_俯瞰铧嘴
拍摄@秦健文
春夏相交,海洋河水猛涨之际,莽莽潮水向铧嘴奔腾而来势不可挡,大小天平坝上的鱼鳞石却不畏,千年来沉积的泥沙将石块牢牢砌合在一起来抵御这冲击。虽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潮水的汹涌,可翻起的层层浪涛不可谓不壮观。
_鱼鳞石翻起白浪
拍摄@秦健文
清末兴安的最后一位举人彭榕,他在走遍了家乡所有的名胜古迹后,创作了一组八幅题诗国画《兴安八景图》,这《铧嘴观澜》便是这八景之首。“澎湃汹汹激上矶,横流倒泻震声威。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欲飞。”八景之首,名副其实!
_彭榕画作《铧嘴观澜》
和春夏时的渠首景色相较,秋冬时的渠首是温柔的,浩荡潮水逐日平缓,清水漫长堤南而下,唯有风才得掀起些波澜。夏季过后,大小天平的真容露出水面,这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时候,能伴着片片鱼鳞石一步步走上铧嘴,感受这千年的古朴。
_历经千年变迁的小天平
摄影@秦健文
不同于其他地方,秋天的铧嘴仍然可以见到郁郁葱葱的绿树,被这些树所围绕的,是 “美龄亭”,亭内立有石碑两块,一为明万历十七年兴安知县梁梦雷题刻——“伏波遗迹” ;二为清代查淳所题——“湘漓分派”。此题刻用四字就概括了渠首的重要功绩。
_伏波遗迹石碑
摄影@秦健文
_湘漓分派石碑
摄影@宋会
“湘漓分派”的碑刻立在美龄亭内,想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借铧嘴前锐后钝的形状,海洋河流被一分为二,一是七分湘水,过大天平北上最终流入湘江,勾通中原,唯赖这七分!另一则是三分漓水过南渠最终汇入漓江,连接珠江水系,若说海上丝绸之路,可少不了这三分漓水的功劳,湘漓分派,意义非凡。
想象一下,站在铧嘴头闭上双眼聆听,一边是湘水奔流的声音,一边是漓水奔流的声音,自此处起,原是一体的它们会拥有不同的未来,会流经截然不同的景象。身心仿佛也跟随着它们一同流向了远方。
_铧嘴上的美龄亭
摄影@秦健文
除碑刻之外,亭上还有集苏东坡和吴仰贞的诗句而成的对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横联“天下奇观”。这描绘的是在航运繁盛时期铧嘴特有的景象,南来北往的船只途径此处,在逆水而上时可挂上船帆,借助风力逆流而上,在顺水而下时卸掉船帆,借助水流往前形式,即使方向改变,但速度不变。
_亭上对联
摄影@宋会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这渠首的景色可远远不止这四时之分!垂钓、纳凉、浣衣,灵渠人家生活在景色中,又何尝不是一种景?
自铧嘴望去,远处三三两两的鱼竿立在岸边,看着垂钓者们沉醉其中的祥和景象,心中不由得随之平静。再回头看,那些老树下坐着的人们,有的闲聊有的嬉闹,也有的只是坐着,是啊,左边能望见的水终成湘江流,右边能望见的水终成漓江水,在这样的地方坐着,能不幸福嘛!
_摄影@乌不白
回头望见的,还有捞起裤腿卷起衣袖将四肢浸入水里正在洗洗刷刷的人,旁边坐着的孩童将两只脚泡在水中,手中拿着小鱼网不时这捞捞那捞捞。远处一只只停靠在岸边的木船随波摆动,千百年前,附近人家的生活,便就是这般的景象吧!
_停靠在岸边的乌篷船
摄影@宋会
千百年前究竟是什么样,大抵只有大小天平的交汇处的这根石柱才能知道了吧。这根看似寻常的石柱可不普通,这既是古代的水平测量仪,也是一个指北针。
大小天平坝能基本上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从而保证 “称水高下,恰如其分”,它功不可没。石柱的基座有个指向北方的箭头,却又与正北有所偏离,直到天文台专家来灵渠游览才知道,地球公转约500年偏离1°,这2200多年,世事变迁,可对这指北针来说,仅是向东偏移了5°左右。
_现存于大小天平交汇处的测量仪
摄影@秦健文
_现存于灵渠博物院的测量仪
摄影@宋会
要常来灵渠!来这渠首感受千年人文景观的气息,感受古人的智慧,感受四时的变化,感受灵渠人生活的美好,不论何时来,不论来多少次,这无穷尽的变化才是这景色的奥义所在。
信息来源:天下灵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