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人为何以胖为美(为何唐代女人以胖为美)
唐朝以胖为美是有其自身的对比性的,那个时期的女子和前后的朝代的女子相比,的确是胖的,但是这种胖是丰腴、健康的胖,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肥胖,起源大概有三种。
一、文化审美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和辉煌时期,政治气候十分宽松,经济发展也很快速,人们安居乐业。这一时期经过了一段稳定,人们生活水平自然提高,所以就身材而言是比较丰腴的。
经济政治的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有所变化,当时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在本土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人们形成了对美的新的看法,丰腴总比消瘦更好。
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透过唐人独特的审美眼光,绝不单纯是女性体态上的肥、瘦,穿着上的遮、露。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
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
二、皇族血统论
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大唐朝,实际上也是鲜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的一个伟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华夏文明精粹的伟大结晶,达到了古代华夏文明之巅。
蒙古女人绝大多数是丰满女人,而鲜卑族和蒙古族是两个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草原游牧民族。鲜卑族一定是把狼图腾和“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一同传给蒙古族。
从血统上,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汉人和鲜卑贵族女性的混血儿。唐高祖李渊的生母、皇后、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此民族以胖为美。
鲜卑胡人血统是唐朝的占据当时的主流社会,鲜卑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些人的审美观念自然与汉族有说不同,受到皇族的审美观念影响,所以民间效仿就不足为奇。
可以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唐朝“以胖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朝鲜卑族的血统和印记。弄清了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以后才明白,再联想到在蒙古草原上的生活就想通了。
三、杨贵妃肥美论
唐朝以胖为美,杨贵妃到底有多胖?究竟多胖才算美呢?为什么唐代人们会有这种审美观念?其实现在人们对杨贵妃体貌的判断,主要来源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
后世人们普遍认为唐朝的杨玉环是肥的,而汉朝的赵飞燕是瘦的,所以“唐人以肥为美”,而汉成帝喜瘦的赵飞燕,汉朝就以瘦为美。
史在书上也有记载,杨玉环是一位舞蹈高手,精通胡旋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令人眼花缭乱。由此可见杨玉环绝不是“胖”而是丰腴。
受到杨玉环的影响,在“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等一些语句中,还是可以体会出当时杨玉环几乎引领了那个时期的潮流。
就如“楚王好腰细,国中多饿死”的效果一样,再加上自古很多女子认为嫁入皇室,甚至嫁给皇帝,是一件美好的时期,那个时候肯定也少不了效仿者。
我们从唐代壁画、仕女图、雕塑看到这种柔美之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象这种柔美之肥,“肥而不腻”再恰当不过了。所以,大家最喜欢说的那句“我到唐代也算是个美人”,这句话其实还真是个“伪命题”。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