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跟上海海事大学(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的“记录中国”特别报道项目第三期,走进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

这些城市有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有的则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城市,有的还在探寻进一步大发展的新路径。

澎湃新闻记者与高校学子们共同记录它们的历程,也是记录中国40年的发展。

今天刊发的是大连故事。

“这是我到过的最漂亮的城市,有很多日式和西式风格的建筑。”

刘正江对大连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1978年3月8日,刘正江从江苏南通老家赶到大连,到大连海运学院(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报到。三个月前,他通过高考被这所学校的航海远洋船舶驾驶专业(现为“航海技术专业”)录取。

今年59岁的刘正江是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主管本科教学工作。他在这所高校学习、工作了40余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光见证了这所有着“航海家摇篮”之称的高等航海学府的重要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大连这座沿海开放城市40年来历经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变化。

在刘正江看来,说起大连,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它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工程实力。如果近些年提起大连,两艘航母先后在大连下水也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西北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在黄海和渤海的相拥之下,有着著名的特殊景观——“黄渤海分界线”。可以说,大连整座城都是依山沿海而建,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

而作为与这座城市区位优势相关,以及为这座城市发展提供最直接技术和人才动力的专业类高等院校,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规划,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连优势产业造船和航运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大连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的定位和使命。

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联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成的记录中国采访团队(以下简称“记录中国采访团队”)走进大连海事大学,力图通过一所大学的多方面发展和规划,来回看大连因海而兴之路,同时展望大连“转身向海”的新格局。

大连海事大学跟上海海事大学(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1)

大连海事大学是我国一所高等航海学府。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张潘淳 摄

沿海开放

“历史的时针旋转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四个春天,地球的运转定格在东北亚黄渤两海相交的大连。”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写的主题丛书《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大连卷)》的卷首这样写到。

在那个春天,大连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1984年5月,国务院决定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赢得了对外开放的先机。

1984年9月25日,国务院下发文件,正式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的设立,极大提升了大连对外开放的程度,促使大连市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务院下发的这份文件指出了大连在某些政策上可以更开放些的一个重要优势,即“大连是东北三省的主要港口城市”。

也是在这一年,国家确定大连为全国四大“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大连港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国际大港的发展战略。

“实际上,大连港在上世纪初就辉煌过,1912年成为东北地区最大港口,1919年又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二大港。”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庆对记录中国采访团队介绍到。

沿海是大连一个非常重要的区位优势,港口和航运中心的建设发展让大连在东北亚牢牢占据重要的位置。大连一些重要的工业记忆和名片都与沿海和港口有关。

比如,有着“海军舰艇摇篮”之称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就是大连一个重要标签,每一艘重量级船舶从这里下水时激荡起的浪花,都无声讲述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梦想。

1958年11月27日,大连造船厂(大船集团前身)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这里下水,标志着中国造船进入了万吨级时代。大连造船厂也一跃成为国内造船业的龙头。

当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大连造船厂又先人一步主动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之中。1980年5月,大连造船厂与香港某航运公司签订2.7万吨散装货船建造合同。次年9月14日,大连造船厂按时交工,中国第一艘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设计建造的出口船舶“长城”号,在大连建成下水。

这是大连外向型经济的一个开端。1984年,在被确立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大连的外向型经济得以跃上发展快车道。

大连海事大学跟上海海事大学(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2)

依山沿海的大连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和港口资源。图为大连港。

发展布局

纵观大连40年来的发展脉络发现,依山靠海,因海而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响了大连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

造船、航运和物流是大连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技术和工艺重要指标之一的造船业,在大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能建造5万吨以上巨型民用船舶的造船厂不少,但能建造巨型军用船舶的造船厂屈指可数,大船集团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船集团被誉为中船重工的半壁江山,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续建改进和和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都是由大船集团完成的。大船集团之所以能承担起如此重任,除了自身拥有不俗的造船实力外,也得益于大连拥有天然的深水良港。

大连非常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发展壮大。

去年获国务院批复的《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7年修订)》提到了大连的自身定位,即“大连是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在这份总体规划中,对大连整体建设的一项核心规划,就是要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进一步提高大连对外开放度,使大连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和东北亚地区战略节点。

事实上,记录中国采访团队从大连市政府官网查询了解到,早在十年前,2008年5月,大连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2007年,《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批,这是当时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际航运中心规划,也是继国务院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之后首个有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专项规划。

《规划》明确了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思路、目标和重点,阐述了以辽宁沿海为基础,以大连港口为龙头,以大连城市为载体,以东北腹地为依托,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优势、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明确了大连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龙头地位与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大连市的城市功能以及在东北振兴中的战略地位。

此后,2009年,随着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更是举全力推进航运中心的建设。

来自中国船舶网的一项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大连市已拥有国内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和国际海运辅助企业共计682家。其中,国际海运辅助业272家,包括国际船舶代理企业88家、国际船舶管理企业50家、无船承运企业134家;国内水路运输服务企业410家,包括船舶代理企业90家,货运代理企业320家。年船舶代理量达到3万艘次,船舶管理量达到440万吨。

今年8月30日,根据大连市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方案,大连市航运和物流发展服务中心在大连市港湾广场大连航运交易市场门前挂牌成立。这家大连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将在今后承担起为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提供服务、保障、支撑的职能。

大连海事大学跟上海海事大学(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3)

2018年8月26日7时45分左右,辽宁大连,在鞭炮轰鸣声中,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多艘拖船的拖带下缓缓离开码头,开始了第二次试航。 视觉中国 图

航海学府

大连造船、航运业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大连当地高等教育学府的资源输出。

在这座北方滨城,有一所高等院校,也与海和船有关,它就是隶属于交通运输部的大连海事大学。某种意义上说,大连海事大学和更早成立的大连舰艇学院能够选址落户大连,也充分体现出大连在整个东北亚的重要地位。

大连海事大学官网的校史显示,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此后近四十年间,几度更名停办。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该校与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上海航务学院与发端于1927年东北商船学校的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同年,发端于1920年集美学校水产科的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为知名一所高等航海学府。

1978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教育界焕发新的生机,高考恢复。那一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大连海运学院得以重新面向社会招生。

从那时起,大连海事大学开启了专业类院校发展的路线探索,并开始与大连乃至全国造船、航运业紧密相连。

航海类招生数量的曲线变化是一个体现。刘正江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大连海运学院一届招生600人左右,在校学生总体不过2000多人。而如今包括本硕博在内,大连海事大学的在校人数超过25000人,三十余年间翻了十几倍。

“而前些年全国19所大学的航海管理专业一年招收的学生人数甚至达到5.6万人左右,近几年才慢慢降下来,去年只有1万多人。”刘正江回忆到。

除了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的因素外,造船、航运业的兴衰也对招生规模与考生意愿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比如去年,随着航运业企稳回暖,迎来发展新机,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毕业生也格外抢手。

来自中国交通新闻网去年11月份的一则报道显示,去年11月中旬,大连海事大学举办2018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共402家单位参会,为毕业生带来1.28万个招聘岗位。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2.1,供不应求。

大连海事大学跟上海海事大学(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4)

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刘正江回忆自己与大连这座城的结缘。

人才培养

从近两年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生流向看,大连仍是毕业生们的首选就业地。

大连海事大学公布的2016、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选择在大连就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占比最大。在京津地区就业的本科生占比不到20%,而在大连就业的两年来均不低于30%。从就业类型看,到国企就业的毕业生占比最大,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27%、21%。

“大连这个城市对于有志于从事船舶行业的毕业生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这里有大型船企,航运业的发展也很受重视。”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霄向记录中国采访团队分析说到。

因为船企多,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船企实习。校方还为航海类专业的学生特别建造了两艘教学实习船,用于日常教学。2016年,大连海事大学建造的教学船“育鹏”下水,载重量达3万吨,造价3.4亿元,87名本科生随船首航,远赴南非,在船上进行他们的专业实习。

刘正江透露,大连海事大学强调校企合作,重视学生实习,为人才与业界接轨创造机会。“拿本科4年来说,学生整体实习时间累积达10个月左右,包括认识性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刘正江说,也曾经到船队实习过,还跑过国际航线,东盟国家的大部分港口他都到访过。

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培养和珍惜还体现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据刘正江介绍,大连海事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审采取分类做法。和航海类紧密相关的教师,除有学位、能任教外,还必须持有适任证书(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即船员能在海船上任职的凭证,可全球通用。

对于这部分老师,刘正江说,学校在评审职称时会开放“绿色通道”。而对不上船的教师则有论文、国家级课题项目等更高的科研要求。“人人脚下有台阶,人人面前有方向。”大连海事大学力求保证各类老师均有发展所长的机会。

梁霄担任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授,主要研究水动力学、无人海洋航行器等。自1999年进入这个行业后,梁霄除搞研究外,还多次到船厂实习,每年都要实习一个月时间。

大连海事大学跟上海海事大学(从海事大学回望大连)(5)

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教授梁霄接受记录中国采访团队采访。

专业扩张

位于大连市西南部的大连海事大学占地面积约为136万平方米,分为三个校区,即东山校区、西山校区和新区。

熟悉大连海事大学的人一句话就能概括“东山”、“西山”的界定。航海与轮机工程类学生在东山校区上课,而法学类等其他专业则设在西山校区。

这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大连海事大学的专业扩张之路。

大连海事大学的专业由最开始的7个扩张为如今的50个,增设了人文、外语和理科等多个非工科类专业。

在刘正江眼里,大连海事大学的专业扩张有其一定的逻辑可寻:有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3个专业,船可以开走了,但是光开走不行,运输货物还涉及到交通运输、航运管理、国际航运等专业,另外海事管理专业可负责船舶安全,如果出了海上交通事故还需要海商法等法律介入处理赔偿、保险等问题。船坏了得修,不够了还得造,所以又开设了造船专业,船上需要的仪器设备怎么办?就需要通讯专业、导航专业还有自动化专业等。

“有了以上这些还不够,船员长期远洋航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么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就有一定必要性,可以负责船员思想与心理安抚工作。而基本的人文、数理专业设置则是出于本科教学的考虑。”刘正江告诉记录中国采访团队,大连海事大学的专业就是这样一步步扩张起来的。

刘正江称即使是增设这些“陆上”专业,也基本按照航运产业链来布局,“也就是说,这个行业产业链所涉及的,从头至尾学校都有”。

然而,专业扩张带来的讨论并不都是一致的。在知乎上有不少留言指出,大连海事大学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学校是坚持“海事特色”还是发展为综合性大学?重心应该放在“东山”还是“西山”?

一名身份标签显示为大连海事大学造船与海工的网友称,学校不够重视“陆上”专业的学生,尽管学生考进来的分数高,但存在感很低。这名网友进而提出如果学校把中心完全偏向航海方向可能无法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与排名的担忧。

刘正江则觉得,还是应该坚持“海事特色”办学,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

这一点也获得了多方肯定。2016年3月,交通运输部审议通过《大连海事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方案提到要“聚焦海事特色,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突出特色办学方向”。

2017年5月,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交通运输部又发布《关于推进大连海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特色优势,建设若干世界一流的海事特色学科”,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

这一指导思想在随后的大连海事大学院系调整中得到充分体现。同年6月,大连海事大学官方微信公布《大连海事大学机构调整及设置方案》,直接对院系和专业设置进行大幅度调整。

其中,撤销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数学系、物理系,重新组建轮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组建船舶电气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等。

在刘正江看来,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专业设置调整方面,大连海事大学都坚持以引领海事教育发展,服务大连整体发展布局,服务辽宁“转身向海”的开放新格局,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为己任。

今年5月,《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以全面开放引领全面振兴的意见》(辽委[2018]20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全面开放被提到事关辽宁振兴发展的战略性和全局性高度。

《意见》明确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转身向海”扩大开放范围,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优势,进一步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意见》还直接提出,不妨把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辽宁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