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翻译器用蛇翻译(它竟然想出了汉译汉)
《风起陇西》有一个让我忍不住揉眼睛的操作,诸葛亮上朝奏表,演员念着屏幕左侧的文言文,字幕却打出白话翻译……
汉译汉,直觉是很奇怪诶,难道我是啃国剧的外宾吗?稍微一想就有点唏嘘,能够理解。我看过好多遍《大明王朝1566》前几集,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眼见它雄踞豆瓣国剧高分榜首,心向往之,但看一会脑子就会混乱起来——啊这个老头是谁,这个老头又是谁,等等他们刚才聊了什么?
严肃性 高信息密度是娱乐性的天敌,已知质量特别高的剧如《大明王朝》,走神了我会拖回去重看,新剧就很难有这个待遇了。上面的汉译汉出现在《风起陇西》第一集约20分钟处,前面的信息密度已经高到像在走钢丝,让人为它捏着汗。
故事背景设置在三国时期,开头用10分钟不到的时间讲了“街亭之失”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光是马谡的人物名片,国家 官职 名 字,不熟悉背景的人一下要接受四个信息,眼睛都不知道往哪看。
换一个聂远饰演的原创人物,大家体会一下看剧不暂停的难度——
“司闻曹”是剧中蜀国的情报机构,“曹掾”是官职,大约等于部门主管。一闪而过的名片之后,其他人提到“曹掾”、“冯膺”、“少敬”,你都得反应过来是他。单名字称谓都这么麻烦,稍不注意观众的注意力就飘了,无怪乎片方小心翼翼,生怕一段文言听不懂成了劝退观众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要不走戏说路线,历史剧都得艰难地在严肃性和观众数量里做平衡。《风起陇西》还不是纯历史剧,只是用了三国背景讲谍战故事,仍旧要面对那道架在观众面前的无形屏障。我看了6集,处处看到它为打破屏障铆足力气。
首先是人物,《风起陇西》和马伯庸前几部作品一样,虽然借了一个宏大的背景,讲的还是小人物故事。故事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切入,对于三国典故的使用基本停在这里,剧情原创了一个脑洞,“大意失街亭”皆因诸葛亮收到了一张错误的谍报,致使蜀军大败北伐失利。
故事主线就是查这张纸条的来源,主角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其他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而是蜀国情报机构的两个小小公务员。
陈坤饰演的陈恭,潜伏在魏国的蜀国间谍,是情报的传出者。他很强,是机构金牌员工,不仅多年来取得大量关键情报,还在魏国混了个小官职,深得上司信任。他也很惨,街亭的事一出,一口大黑锅背在身上,蜀国这边认定他叛变了,派人去“锄奸”。
派去的人是他的大舅哥,白宇饰演的荀诩。只因和陈恭有亲戚关系,荀诩出场就被倒吊着摁在水桶里折磨,从鼻孔往外喷水。后面他说自己没出过外勤,那么是个文职,被用这样的刑也太可怜了。
考验完忠心,上司聂远才把任务放心交给他。两人温馨地喝着茶唠了一会任务细节,临了聂远话锋一转:对了你茶里有毒,完成任务回来才给解药哦。
那语气不比“你茶里有半条虫子”严重,荀诩一口老血哽在喉头,突出一个冤字。
后面他有样学样,带人挖坑把妹夫往土里埋,测试他是否变节,通过考验后陈恭气得在坑里喊我不出来。
我很喜欢这两个小情节,既有乱世之中平静的残酷,又有小人物那种无法左右自己命运,气不打一处来的憋屈。史料里的人是没脾气的,生活中得有,有才像真人。
剧用两个虚构小人物作主角,不是我们熟悉的三国故事,脑海中没有先天铺垫,理解难度更上一层,这些小情节的设置让他们鲜活起来。抛去历史背景,它讲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两个冤种,查一个冤案,为了大家都能好好活着。
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不仅小人物,《风起陇西》把大人物也都做了凡人化处理,比如诸葛亮,提起他不是“多智近妖”,他会失误,也会犯愁。回忆线里有几乎没见过的躬耕时期的诸葛亮,穿粗布衣服大口大口嚼面饼,知心大哥一样和幼年荀诩聊天。
前6集的主要场景有两个,一是二位主角在魏国潜伏,小心躲避对方情报机构的调查,二是蜀国这边因为北伐失利造成的权力变动。这意味着大量文戏,大部分时候角色们都在说话、互相试探,容易显得闷。
《风起陇西》的办法是——吃。
摁水里快窒息时,荀诩脑中的走马灯是一家三口在一起吃的寻常便饭。
思念故土亲人时,陈恭怀念的是和妻子成亲时共牢食,同酳酒。
潜伏的同事会面时在吃,有酒有菜,说到愁处要闷几口,旁边烧着火炉。
不熟的新同事来了,吃的规格不一样,意思一下摆几碟点心,到最后筷子都没动一下。
不止主角,借北伐失利和诸葛亮夺权的将军,和下属商量事要整上宵夜。
对陈恭一片“真心”的魏国上司郭刚在外视察,嘴里像花栗鼠一样啃着点心。他不知道身边的两个人斗得你死我活,心都吊得紧紧的,还递出点心问他们吃不吃。
战乱疾苦、权谋算计都融进一餐一饭间,通过吃,《风起陇西》把那些离一般人非常远的情节日常化了,让人情不自禁把他们当成身边人来理解。我看一些弹幕,包括我自己都把它当成特殊的职场故事看,大项目出错,锅全让出生入死的基层业务员背了,为了甩掉这口锅,他得独自面对来自各方的阴谋诡计。
以往的间谍有通天彻地之能,这里只是底层公务员,既没有智慧光环护佑,又不是爽剧,《绣春刀》里的锦衣卫也是如此,路阳拍这个也是延续对古代底层公务员的兴趣。
剧里很多台词用了现代词汇和口语化表达。司闻曹空降了新高层,原老大聂远一心还在查街亭之失,他手下的书记官,也是他妻弟的常远用大白话提醒他:做官光业务好也不行啊。
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这里会心一笑,蜀国官场这条戏基本在这句话里了。有才有能之人,上上下下都在蒙冤受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蜀国有诸葛亮等名臣名将、有主角这些舍弃小家一心为大家的人,最后仍是那样的结果。
这部分拍得又现实又丧。它不像国共谍战正邪分明,没有正邪,都是各司其职,可以类比集团间的竞争,两边过得最惨的都是想干实事的。王骁饰演的魏国情报人员一人抗起全单位的智商,几集以后匆匆下线,反观混子们,个个现世安稳。
对于历史剧爱好者,听到现代词汇应该还是会觉得怪异。不过大白话用在一些地方,意外的圆融。有场戏是一支蜀国小队在魏国被追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队长理智地分析完处境,望向天空轻轻叹了句:天气不错。下一句是:今日殉国……
看完这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天气不错”,它是能迅速给人物增加温度的。
为了降低理解门槛,《风起陇西》可以说是用心良苦,每集结尾让常远总结陈词,直接把剧情解说 UP主的活干了。它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国产剧,却是同类型剧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我第一次看到惊讶了一下,看后几集的时候却明显感觉放松了些,不怕走神漏掉什么重要信息了。
做了这么多努力,《风起陇西》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固定住吗?剧刚开播不久,结果拭目以待。令人担忧的是从前历史剧只和其它剧争观众,现在还要和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和数不清的信息碎片。观众一旦习惯短平快,进入任何类型长故事的能力都会下降,这不仅仅是历史剧所面临的挑战,何况《风起陇西》本身的谍战故事理应拥有更大受众。
不论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观众都没有错,说到底观影是一种娱乐,观众的耐心不会为任何人、任何题材保留,创作者只有不停的试。创新和尝试也没有错,说明创作人员有所追求,不是敷衍的循旧交出行活。唯一能确定的是,《风起陇西》的试验结果一定会影响之后的历史题材剧。效仿、向上、继续向下,或是在自带观众的名著之外,彻底抛弃这个题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