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象群迁移数量(回顾野象迁徙记)
今年夏天,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群北移后南归的野生亚洲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们进村走田、散步打闹,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迂回行进了一千多公里。上个月10日,经历了举家迁徙,15头野生亚洲象终于回到它们的传统栖息地——云南省普洱市的宁洱县。
2020年3月,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离开家乡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21年4月16日象群正式进入玉溪市元江县,开始了北巡之旅,一路打卡普洱、红河、玉溪、昆明。这场长达数月的“北上旅行”,深深牵动着地球村居民们的心。
无论是打架偷吃,还是闲逛睡觉,象群一再霸屏网络,成了人们眼中妙趣横生的独特风景。在这场“奇幻冒险”中,身处人类聚居区的大象们不仅没有远离人群,反而十分“豪横”,像一群放暑假出来郊游的熊孩子。在高速路上散步,在街道上打闹嬉戏;在水塘里泡澡,在树林里睡觉;路过村寨时尝尝村民们的玉米,又一不小心踩坏了村民家中的菜地……这群贪玩好吃的大象不仅没有被驱逐打骂,反而被村民们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
红河州石屏县龙武镇石岩头村村民 赵婷:大象来我们这里是千年难遇的一次,他又不会干活,吃了就吃了,大不了明年重新再种,给它吃一点也没关系。
旅行途中,除了悠闲与惬意,前方监测队员还接连拍摄到了象群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秘密,不断刷新着大伙对它们的认知。比如,第一次拍到象群躺在密林中睡觉、第一次拍到大象用鼻子翻开井盖喝水、第一次拍到大象戴草帽扇扇子、第一次拍到象妈妈用鼻子帮助小象爬坡过坎、遮风挡雨、第一次拍到大象给小象喂奶……这一个又一个生活小故事,让人们越来越坚信,在亚洲象庞大的身躯里,承载着与人类相似的智慧与情感。
象群旅行的途中,始终有一群“追象人”随行,正是有了他们的“护航”,象群才得以一路悠然逛吃,与人类和谐共处。在这些“追象人”中,就有连续搜寻监测野象116天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指战员们,他们被网友称为离象群最近的人。
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队长 杨翔宇:因为它毕竟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嘛,就感觉到象群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我们从无人机监测到象群的坐标以后,我们传回给指挥部,然后指挥部才能开展相关的,比如说预警疏散,还有分析研判,投食引导这些工作。
现在象群已经回到了它们熟悉的栖息地,但象群一路逛吃北巡的奇闻轶事,已然在云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结束监测任务的追象团近日在云南昆明开展了“喜迎cop15·守护吉象家园”主题宣传周活动,将象群留在云南群众的记忆里。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野象谷的“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立13年来,这里已经救助野生亚洲象28头。有成年象,也有刚出生不久的小象,大部分都是因为生病或者意外受伤,被救助到这里的。
被救助小象“龙龙”长高了 长胖了
龙龙就是今年7月份才送到这里的,龙龙是被象群遗弃在普文镇曼飞龙村附近的,当地村民发现后及时报警,林业、公安等部门派出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当时,龙龙出生只有两个月左右,而且左前脚受伤已经感染,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而现在,龙龙已经逐渐恢复,每天都要出来散散步,玩一玩,饭量也增加也不少,一天可以吃10多公斤。能吃能玩,龙龙不仅身高增加了10厘米多,体重也增加了100多公斤。
国庆假期野生亚洲象频繁出现
在野象谷范围内活动的,就有7个群体,50头左右。国庆假期,每天都有野象出现,能让游客饱个眼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前两天拍摄到的一群像,这群像走出密林,横穿公路。走在前面的头象非常警惕,带领象群快速通过公路,突然停顿的这一下,是因为有一头小象没有跟上队伍。等小象赶上后,这个象群才顺利通过。
多部门联动保障安全有序
因为野生亚洲象不像被救助的温顺,它们都有很强的攻击性。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当地公安、林业和景区多部门联动,加强象群监测和防控,让游客在看到大象的同时,也能保障大家的安全。这个假期,每天来野象谷的游客有六七千人,主要以散客为主。在做好疫情防控方面,一方面采取预约入园、错峰、限流等措施,一方面加强入口处的检测,保障大家有一个安全的游玩环境。
畅游热带雨林感受生物多样性
野象谷里除了大象,吸引大家前来的,还有良好的热带雨林景观。因为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而野象谷,又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代表,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也有热带沟谷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有8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6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这些良好的生态资源,不仅为野生亚洲象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让22种国家或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