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看待如今的日本(从细节中理解日本)

编者按:惠比寿花园广场是日本东京的知名地标,因《流星花园》《东京女子图鉴》等日剧在此取景而愈加闻名。著名旅日作家黑孩以此为题出版小说,讲述了女孩秋子和朝鲜族男友一段从缠绵到疏离的爱情以及她的自我成长故事,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受疫情影响,小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读书会,黑孩和读者分享了她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体验以及这些体验是如何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的。本文整理自她的发言。我们看到,除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个国家有着更多的细微之美。

提到日本,很多人感触最深的可能就是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细节的国家。也许细节这个词已经被大家说滥了。但是,今天我再次提起这个词,是想说说日常生活中充满细节的话,到底会对文学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我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应该如何看待如今的日本(从细节中理解日本)(1)

如果说从衣食住行可以窥视一个国家的文化,那么日本的细节真的可以说是到了泛滥的程度。比如下水道的井盖,基本上就是一个艺术雕塑,厕所必有婴儿座椅和卫生纸,超市里有免费冷藏柜,邮局以及医院的服务台有度数不同的老花镜,饮料罐上有盲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细节上这样用心,很像小说里的伏笔和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它的温暖和优雅。三十年前来日本时,上述这些给我的冲击很大,好像堆积在岩石上的生活,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眼前出现了几十个世界。

有一次去上野看樱花,饿了去饭店,那是我第一次点生鱼片,很贵,好几千日元。结果端上来时是一条木制船铺满了方块冰,冰上四五片红色和黄色的鱼片,还插着一把小雨伞。虽然觉得贵,但是不觉得亏,为什么呢?因为太美了。相当于花钱看一幅画啊!

细节不再是一种形式,细节成了一种表达情意的途径。以茶道为例,喝过日本茶的人,都知道日本茶的茶杯都没有把手。为什么呢?60摄氏度的日本茶,口感最好。用手指,用肌肤触摸茶杯,虽然有点儿烫,但能端得住茶杯的时候,正好是杯里的茶为60摄氏度的时候。这个细节告诉我,日本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匠气。说到匠气,好像日本的歌舞伎和能剧基本上是代代相传的,创新和突破反而容易失去传统。我经常把小说家比喻成用文字盖房子的工匠,不是用砖瓦盖,是用文字盖。

从细节上理解日本或许是一条捷径。日本的细节意味着一种完美形态的文化,不断地发展着人的视觉。

我意识到,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不需要受形式的束缚,还一定要有好的细节。读日本小说有一种感觉,小说多半在细节的层面展开,不以情节为基础,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都浓缩在细节中。我在好多地方说我喜欢川端康成,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作品就是在细节中展开的。

例如,川端康成《雪国》的开头: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在一个细节中,心境与视觉,黑与亮,狭隘与宽阔,瞬间就可以把握了。细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弥散在读者的审美体验中。生活中的细节跟作家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余华也说是日本作家教会他写细节的,他还举了不少的例子,其中好几个就与川端康成有关。

还有,就是川端康成的文字给我想要的静寂幽微的感觉。比如:“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尤其窗外凄风苦雨的时候,或者一点儿也打不起精神的时候,我就读川端,川端的书总是摆在我的枕头边上,摆在我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

《雪国》的凉,雪的洁净,雪后的静谧;《古都》中京都的树香,花开的声音伴着潺潺流过的溶雪的声音,交响曲一样。驹子的头发又凉又硬,但胸脯软软的,膨胀出温暖。我喜欢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天籁般优美的文字,对我来说,他的作品是中药,我颓废的时候为我解毒。

最近读太宰治的《斜阳》,读了一句就放不下了。他说他想死,但收到一个礼物,是一件和服,是春天穿的和服,于是他决定活到春天。春天的和服很“细节”,让我一心想着他为什么要死,又是怎么活下来的。

我也试想过要模仿太宰治,终于没敢。我想模仿不到位的话,或许写起来就是病恹恹的。其实,我们做人也一样,往往在细节上决定成败。

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说:“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义”、“无论任何事物,圆满、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着残缺的状态反而更有情趣”。如果应用到文学上,那么它提示于我的是写作时形式上的自由。不仅如此,还有一点更加重要,那就是我写的故事要偏向于自然、真挚和率性。我写长篇小说《惠比寿花园广场》时所做的最大努力正在于此。

再说说惠比寿花园广场。看过《流星花园》的人,不知道会不会为道明寺与杉菜之间王子灰姑娘的恋情而怦然心动。其中的好多情景就是在惠比寿花园广场拍的。评论家王春林老师说得很形象:“惠比寿是现代欲望和成功的象征,但同时也是一个炫目虚幻的摄影棚。”

受日本泛滥的细节的影响,我在写作的时候,尽量不考虑情节,凭借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从阅历和情感出发,连续不断地展现生活的瞬间和细微。作为作者的我,和小说主人公的距离非常近,几乎打成一片。有人说我写的是自传,但我想说我写的是一种经验,不是自传,半真半假。小说表现的,就是我的人生憧憬是如何被连根拔起以及如何自我治愈的。(黑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