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的认识与看法(在语文教学中理解语文)
收到夏昆“中国语文之美”系列《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三本书,这是他的“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的升级修订版,然而不再是“中国最美的语文”,而是“中国语文之美”了我的直觉是夏昆居然慢慢谦虚了,或者说他在语文教学中慢慢地理解语文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对语文的认识与看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语文的认识与看法
收到夏昆“中国语文之美”系列《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三本书,这是他的“中国最美的语文套装”的升级修订版,然而不再是“中国最美的语文”,而是“中国语文之美”了。我的直觉是夏昆居然慢慢谦虚了,或者说他在语文教学中慢慢地理解语文了。
我们如果翻翻夏昆的这几本书,或许可以看到一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执着,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如何带领学生走进中国语文之美的独特而又丰富的路径,这就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并力图通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可以也是应该陪伴我们一生的那个不可或缺的神奇而美丽的东西。
翻夏昆的这几本书于我而言,更有一种“虽不能至但神往之”的羞愧。同为语文教师如我至少不具备夏昆那样的文学天赋与音乐天赋,且能将其美妙地融合为一体的智慧,更很少有像他那样沉迷于唐诗宋词之中,并能想着法子带领学生漫步其中,领略历代骚人墨客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与风雅闲适。从教的角度看,如果自己不能沉醉其中,又如何能同学生一起走进其中呢?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我以为夏昆对孟子“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铭记于心的,至少他在唐诗宋词乃至文言文的教学中是力图“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这一点我以为正是各位语文同行,乃至教师朋友可以在夏昆这套书中得到启示的。换个说法就是,理解文本、解读文本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功夫。
至今依然记得当年我邀请他到江苏南通通州给二甲中学语文教师们上的那堂示范课。当时他选了一篇教材外苏轼的散文《日喻》,以反弹琵琶的方式,给师生们呈现了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言文阅读课。这堂课尽管是原汁原味的“炒素”,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不得不让听课的教师们折服。我在跟教师们讨论这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时谈了这样几点:“器械之妙,在于为人所用,而不是为器械所驱使”,多媒体与互联网的出现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帮助,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地被工具所绑架,夏昆“炒素”的手艺恰恰是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操练与提升的功夫;“借班上课未尝不可,关键是上课的人要有很好的课感:对学生的、对文本的、对课堂实景的”,在这一点上夏昆的功夫了得;“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用明白的话,说难明白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说深奥的道理;用幽默的话,说严肃的话题”,至少夏昆的《日喻》是做到了的。我以为《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这本书中所呈现的教学场景与教学思考同样体现了“器械之妙,在于为人所用”的境界,作为教师在“对学生的、对文本的、对课堂实景”把控基础上的敏锐的“课感”,以及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究竟该教什么,又该怎么教?我觉得前提是对“语文”的理解,关于语文是什么,尽管众说纷纭,但作为语文教师,终究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我想夏昆也是在用他的实践思考着。年轻时我十分羡慕那些能在语文课上载歌载舞,甚至想方设法将声光电技术用到极致的教师,甚至有一个阶段为了一个课件,自己也会与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花上整个月的时间也乐此不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的增加,慢慢对这些东西有了一些思考。
我比较认同剑男先生给语文下的定义:语文,即语言和文本。我理解的文本即所有以文字呈现的东西。音乐也好,电影也罢,或者其他非语文形式的东西拿到语文课上,要让它们姓“语”。从语文的视角看,电影文学是指电影剧本,文本一旦配上音乐,其意境与主旨就固化了。当我同一个编辑朋友说到这一点时,她说,对头,就像参加一些悼念活动,不由自主地流泪,已经说不清是对逝者的深情,还是被悲情的音乐拧了开关……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魔力所在,但音乐与文本整合肯定不是简单的叠加。
如果音乐与电影没有转换为文字,就是热闹一下而已。脑神经科学研究就有用图表说话要辅以言语解说的建议,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所以我不赞成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融入语文教学,至少是不赞成没有转化为语言与文本就融入课堂的。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有“音乐语言”“电影语言”吗?是有,但它们不能等同于语文范畴的“语言”。我个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能不用幻灯片、不配乐的,坚决不用、不配,除了资料补充的需要,一定要用图片的话,三五张足矣,图片画面与音乐,往往会将文本的意境与主旨固化在特定的那个点上,无疑会破坏语言文字本身带给读者想象的张力,或者说那些言外之意。
不知夏昆老师以为然否?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05日第5版
作者:凌宗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