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十大历史遗址分别是哪些(1500年前是一片泽国)

在长葛市3号路北侧,

就是咱许昌老乡们最为熟悉的佛耳岗水库,

也因为它的存在,方圆几十里的农田是盛名一时的灌区,

是老乡们眼中的良田。

也是因为它,长葛市官亭乡撤乡建镇设佛耳湖镇,

让很多人感觉很亲切。

提到佛耳岗水库,自然要说到长葛人的母亲河双洎河,

这条发源于新郑的河流由长葛西北流入,

滋养了周边大片良田。

许昌十大历史遗址分别是哪些(1500年前是一片泽国)(1)

现在的佛耳岗水库桥修建于1975年,是在佛耳岗水库的大坝基础上修建而成。

那你可知道这座水库大坝为啥修在这儿?

这块地方的名字为啥叫“龙渊”?

又为何改为佛耳岗?

佛耳岗水库古称“龙渊”,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深潭

佛耳岗水库是长葛历史上有名的水利工程,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库影响了数代长葛人,至今仍在发挥着调蓄水源的重要作用。

许昌十大历史遗址分别是哪些(1500年前是一片泽国)(2)

佛耳岗水库在1500年前是一片泽国,号称“龙渊”。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曾记载此地“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律渠辍流。”

如此重要的一个水利工程,为什么要修在佛耳湖镇佛耳岗村一旁?

现在的佛耳岗水库是一片水碧天青的景象,可谓是长葛的一颗“明珠”,也是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休闲之地。而在一千多年前,佛耳岗水库所在的区域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水经注·卷二十二》有载: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律渠辍流。其渎中泉,南注东转为渊,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径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

由这段1500多年前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佛耳岗水库已经是一片泽国,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龙渊”。洪涝季节水盛,整个“龙渊”都被灌满;干旱季节水减,“龙渊”的积水便到处横流。

也就是说,早在郦道元生活的南北朝时期,佛耳岗水库所在地就是一个天然积水的大深潭。因此建国之后,长葛县在兴建水利设施时,首先选择的便是佛耳岗水库。

修庙时候岗上挖出一块铁佛耳,

村子因此才改名为佛耳岗

看到这儿,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好好的“龙渊”为啥就在后来改名叫做佛耳岗了?

这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传说有一年,托塔李天王带着二郎神下凡察看。来到“龙渊”这块地方的时候遇到佛祖,佛祖便将李天王二人迎入寺中款待。一旁的哮天犬见佛祖面生,冲上去一口把佛祖的耳朵咬掉。佛祖忙用手掌捂住耳根,疼得顾不上告别便化作祥云去了灵山。多年后,当地村民在重修村旁破庙时,发现了一块巴掌大的铁佛耳朵,于是这个坐落在双洎河岗上的村子便改名为“佛耳岗”。

这样的神话传说自然不具有任何说服力,但佛耳岗这个名字确实是因为在岗上挖出来一只铁佛耳,不过铁佛耳出土的年代在北宋时期。

上文我们提到的郦道元生活的时期为我国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当时北方由鲜卑贵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治。统一了北方的北魏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欲一统天下,成为统治以具有高度文化传统为主的汉族组成的整个中国的皇帝,所以要推崇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

为了营造自己华夏正统的帝王形象,拓跋焘称佛教为“胡神”、“胡经”,以明自己非“胡”,并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诏令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一时间,北方佛教受到摧毁性打击。

此后的近500年时间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因为各种原因也多次下令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至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一反后周政策,采取措施给佛教以适当保护,佛教才在北方重新发展。

也正是在北宋时期,当地村民重修寺庙时在土岗上发现了一块巴掌大的铁佛耳朵。这块铁佛耳显然是被人从砸碎了的废铁堆里捡了一只耳朵,又被丢弃在这道土岗上,久而久之埋在了土里。至于这块铁佛耳朵曾经属于哪一座佛像,又是在哪一次“灭佛行动”中被砸碎遭此厄运,却永远无法知晓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来了五六百人修水库,

吃住在我们村里。”

在解放初期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想要修建一个庞大的水库,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远非我们所能想象。为了征服双洎河这道天险,当时的长葛县动员了全县的力量才修成了佛耳岗水库。

家住长葛佛耳岗村的张书兴在当地当了30多年老师,年过半百的他现在还记得当年修建佛耳岗水库时的盛景。

“当时发动了全县力量来修建这个水库,我那时年纪还小,记得那时候我们大队每家每天都出一个劳动力去坝上劳动,一天记10分。”张书兴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小孩儿放学后天天去坝上玩,看到大人们干活儿用的都是手推车、铁锨这种最简单的工具,把河岸周边的土运到河道上修大坝,整个大坝修了一年多才修成。”

当时佛耳岗村不过1000多口人,从周边公社赶来修大坝的人数达到600人左右。工人们分成几个组,一个组驻扎到一个生产队里,生产队负责大家的日常生活。

“他们来修大坝,俺村人都拿出自己的粮食给生产队,生产队给他们单独开灶。到了晚上,这些工人也是住在农户家里,谁家都没有怨言。”张书兴对小编说。

“因为防洪,老大坝被炸掉了,

后来又修了新水坝。”

大坝修好后,周边十几个村子的农业灌溉用水得到了解决。

“那时候农村还没这么多机井,很多村子灌溉还是靠的双洎河水。大坝修成后,浇水的干渠直接通到了田地边上,村民们浇地方便太多了。”说这话的是长葛佛耳岗村支部书记宋保杰,这座大坝修成时,他还是个孩子,但对于大坝他有着很深的感情,“但是大坝修成不到十年,就被炸了。”

1965年夏大雨不止,双洎河发起了大洪水,为了保住周边几个村子,长葛县政府不得已炸坝泄洪,这座大坝还没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消失了。

“1958年修的那个大坝是土坝,所以要炸它。等到1970年,我们又在原来坝址西边新修了一座大坝,这个后来修的就是现在看到的佛耳岗水库大坝。”年过七旬的薛白周老人曾经在佛耳岗水库担任技术员,兴建第二座大坝时他正值壮年,对大坝的修建印象深刻,“新修的这座坝技术规格比老坝高多了,所以一直用到现在还能发挥作用。”

许昌十大历史遗址分别是哪些(1500年前是一片泽国)(3)

长葛佛耳岗水库最远曾供应了古桥、南席部分村庄的农业用水,这条水沟既为当时修建的灌溉干渠。直到现在,附近村庄依旧有村民利用这条干渠里的水浇地。

大坝修成5年后,长葛县政府决定在坝脊修建桥梁,方便双洎河两岸的群众。

“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经常走的那座桥,在这个大坝修成之前,附近的村民过河都得走那种简单搭建的木桥,非常不方便,一次只能过一辆手推车。要不然就去周边的渡口坐船,那时候每个生产队一年都会给渡口交几十斤粮食,队里的村民可以免费坐船。”薛白周回忆道,“这座桥修建时候村里还建议两边各加宽1米,但是因为坝脊只有那么宽,所以也就修得比较窄。”

新佛耳岗水库大坝修成后,佛耳岗水库的库容量大大提升,灌溉支渠不断延伸。不仅佛耳岗村和周边村庄的人们享受到了便捷的灌溉用水,甚至远在东部的古桥、南席部分村庄浇地也用上了佛耳岗水库的水。

直到今天,这些支渠还依旧存在,附近有些村民依旧使用佛耳岗水浇地灌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