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动物都喜欢强大的雄性吗(为什么人类女性没有明显的)
地球上有4000多种哺乳动物,共同特征是用母乳哺育后代,都有固定的发情期,而且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发情期的两只猫
而在哺乳动物中,人类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人类不像其他动物一样只在特定时期内才可以,而是只要情调、场合到位,几乎随时都可以。
也就是说,人类女性并没有明显的发情期,人类的活动没有季节的限制。
2004~2005年,科研人员在全球13个国家展开了一项关于女性性行为的调查,涉及的育龄妇女达20000多名。结果显示:除了月经期(生理期)的频率有所降低外,女性和固定伴侣之间的亲密活动并没有时间上的差异。
人类存在发情期吗?
动物有固定且明显的发情期,人类女性却没有,产生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动物为什么会有发情期?“春天来了,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这句经典台词揭示了普遍的自然现象。事实上,并非所有动物都在春天发情,发情期也并非局限于一年一次,发情规律因物种而异。
动物为什么会有发情期呢?简而言之,“发情期”更符合动物的生存利益!
首先,发情期是动物进化与适应环境的结果。
物种通过繁殖延续自身的基因,根据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思想,动物的繁殖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唯有适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食草动物为例。每年3~8月,北半球的草木逐渐繁荣,植被的生物量达到年内峰值,青草、树叶以及浆果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动物在此期间发情,不仅能充分利用食物资源,还能提高种群的存活率:繁盛的灌木和乔木提供了栖息和隐蔽的场所,降低了后代被天敌发现、捕食的几率。
动物的生殖策略不尽相同,都受到环境影响
其次,发情期的存在节约了动物的能量投入。
在繁殖期间,父母双方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母方尤其如此。卵细胞的体积远大于精子,营养消耗更多,能量投入更大。受孕后,母体还要经历漫长的妊娠期和哺乳期,比如:大象的妊娠期为18~22个月,哺乳期则长达3~4年。
雌性在繁殖中有更多的能量投入
如果没有发情期的限制,动物全年都在排卵,无疑会造成能量的浪费。有了固定的发情期,动物们就能“集中资源办大事”,把其他能量用于生存和竞争。
最后,发情期也提高了繁殖的安全性。
老虎、雪豹等猛兽习惯独来独往,雌雄在各自的领地内捕食,只有在繁殖期才蠢蠢欲动,通过气味、声音等线索寻找异性。在发情期,雌雄双方在短期内多次交配,你侬我侬,一旦结束就会分道扬镳。
雪豹每次发情持续5~7天
交配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也是动物们的脆弱时刻(容易受到天敌的威胁),而发情期则限制了一年中交配的次数,提高了繁殖的安全性。
人类女性为何没有明显的发情期?动物只在发情期才会出现不可描述的活动,人类则没有这一限制,因此在“发情期”的定义上,人和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根据2002年美国斯特德曼医学词典的释义,“发情”的定义是:大多数雌性哺乳动物(不包括人类)的周期性兴奋状态。
从现实层面来看,人类女性和雌性动物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发情期间,雌性动物会产生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对激素分泌、卵细胞分泌等生理性的感知。例如:雌性猕猴在进入发情期后,性激素分泌急剧升高,雌猴会通过一系列的身体姿势暗示雄猴,伴有明显的挑逗行为;母牛在发情期间能感受到生理变化,情绪躁动不安,来回踱步的次数是平时的4倍左右。
二是身体特征的变化。很多动物在发情期间,某些器官也会产生“临时性”的变化。例如:雌鼠的性器官变得突出外显,猕猴的性器官变大,颜色也更加鲜艳。
反观人类女性,相应的变化却非常隐晦。女性的生理周期始于月经的第一天,典型持续时间为28天,具体可分为月经期(第1~6天)、排卵期(第7~14天)以及黄体期(第15~28天)。
在月经期,女性伴有2~7天的生理出血,这一时期的确容易产生不适。但在排卵期和黄体期(长达20多天),女性基本感觉不到身体或生理上的变化:没有异常强烈的性欲、情绪不会躁动不安,性器官更不会膨胀变大。因此,女性的排卵期非常神秘,其本人很难通过感知确定时间,往往需要推算!
人与动物为何会有这种差异?有研究认为,“发情期”的消失是人类的优势所在,这意味着一年365天都可以进行亲密活动,有利于提高种群数量,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源。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群居捕猎,跟随猎物迁徙,生育的时间通常视食物资源而定。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用知识武装头脑,通过养殖、种植获取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利用火种将食物熟化,改善了体质和生理机能。这在《女性发情期消失和人类用火》(安志宏,2001)中有详细的阐述。
其结果就是,人类不再受制于自然规律的限制,可以自己选择生育的时间。久而久之,人类就没有了固定的发情期。
事实上,人类除了在“发情期”上独树一帜外,男女亲密的动机也比动物更加复杂。人类并不将生存和繁衍作为生活的核心,性行为可能是为了繁衍后代,也可能是为了获得短暂的欢愉和快感。
人类的发情期并未彻底消失在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普遍以为女性没有发情期,但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即人类的发情期并没有彻底消退,只不过隐藏得很深。
2008年2月5日发表的一篇外文研究《人类发情期》(Human oestus)指出:人类女性并没有失去发情期,而是保留了发情期的“微弱线索”。
例如: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在排卵期内似乎更喜欢打扮自己。研究者对30名正在恋爱中的女性随机拍照,分别对应生理上的排卵期和黄体期,然后由42名评分者对照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评分者普遍认为女性在排卵期内的照片更有吸引力,此时女性穿着的衣服更加时尚,身体也更加性感撩人。
有意思的是,人类的发情期虽然不明显,但在生育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2014年5月22日,研究者发布了1931~2008年间美国婴儿的出生高潮时段。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北部各州,婴儿大多出生在春季和夏季,南部各州则集中在秋季。
在婴儿潮期间,北部的俄勒冈州和缅因州在6月份就出现了出生高峰,而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则在11月才出现高峰,相差5个月左右。
类似的现象在北半球都普遍存在。在50°N以北的国家,婴儿的出生高峰为4~7月;在20~50°N的中纬度国家,出生高峰则在5月~11月;在赤道附近(0~20°N)的国家,出生的时间最为集中,但也最晚,表现为9~11月。
由上图可知,人类的生育时间的确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发情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人类进化的有趣之处。
总结除人类以外,哺乳动物普遍存在明显的发情期,成年的雌性在生理、身体方面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以此吸引雄性。而人类女性却不存在这一限制,在时间上更加“随意”。
科学研究表明,女性的发情期并没有彻底消失,婴儿的出生高峰也揭示了有趣的繁殖周期。当然,女性的排卵期非常隐蔽,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当事人以外的男性很难察觉,这和动物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