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的变迁(贾鲁河名称的由来)
贾鲁河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完整经历了郑州水系的变迁,是郑州由古代黄济流域向现代黄淮流域变迁的亲历者,并成为郑州当代黄淮的分界。她是流动的文化,也是历史的延续。在几千年的进程中,有繁荣鼎盛,也有低迷消沉,有新支汇入,也有旧汊湮废,有疏挖改道,也有筑堤固坝。
在不同时期,她的名字并不唯一,她的支流或汊流也不固定,她流经地域所属的行政管辖范围也在不断调整,但她始终都流淌在中原大地,造福一方百姓,屡塞屡治,历废历兴。
贾鲁河的名字,史书里记载最早出现在《明史·河渠志》:“丞相脱脱举贾鲁治之。北自黄陵岗导河东入于海;南自郑州疏汴,历中牟抵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镇,经吕蒙潭至周家口,会沙、涡、汝、颍诸水,以达于淮。其河即汴蔡之分派也。因贾鲁治之,俗遂以名河。”元代至正年间,丞相脱脱举贾鲁治理黄河白茅口决堤。贾鲁治黄河,北自黄陵岗导河东入于海;与此同时,南自郑州疏治汴河。经中牟抵开封西南朱仙镇,再向南至周口,会沙、涡、汝、颍诸水,汇流入淮。汴河——后世因贾鲁治之,民间始称贾鲁河。
贾鲁河岸边木栈道/张慧成 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刻本《康熙郑州志》中,对贾鲁河的来历也有记载:“汴河今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以元臣贾鲁尝浚之,而北与黄河相表里也。”这里也说到贾鲁河的前身为汴河。清代又名小黄河,主要原因是其与黄河相表里。这里指出了贾鲁河与黄河互为表里,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贾鲁河由黄河水源补给,受黄河恩惠颇大;而另一方面,由于黄河的“善淤、善徙、善决”,也给贾鲁河带来较大困扰,特别是,历史上黄河每次在郑州——中牟之间的南泛,无不是侵贾夺淮入海,多次给贾鲁河以毁灭性的打击。
汴河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条人工运河,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先秦。《宋史·河渠志·汴河》对汴河的变迁有清晰的记载,它总结了宋代之前汴河的演变过程,论述了汴河对于国家的重要程度,并指明了汴河与阴沟、官渡水、鸿沟、蒗荡渠、浚仪渠、济水、邲水、汳水、通济渠、广济渠之间的关系:“禹又于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引注东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仪县西北复分为二渠:一渠原经阳武县中牟台下,为官渡水;一渠系始皇疏凿以灌魏郡,谓之鸿沟。蒗荡渠自荥阳出五池口来注之。其鸿沟即出河之沟,亦曰蒗荡渠。……渠外东合济水,济与河渠浑涛东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兼邲水……东经荥阳北,旃然水自县东流入汴水。郑州荥阳县西二十里,三皇山下有二广武城,两城相距百余步。汴水自两城间小涧中东流而出。济流至此乃绝,唯汴渠首受旃然水谓之鸿沟。……隋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男女百万开汴水,起荥泽,入淮,千余里,乃为通济渠……唐初改通济渠为广济渠。”
从《宋史·河渠志·汴河》中可以知道,汴河是唐宋时期的名字,而唐宋之前,则是隋代通济渠的东段。隋朝只有37年,唐朝对通济渠先更名为广济渠,再更名为汴河,这是有政治缘由的。封建社会里,举凡推翻旧的朝代,建立新的朝代,总要来一番“改正朔,易服色”,以示受命于天。“改正朔”就是改换应用的历法及年号,“易服色”就是官员所穿着的服装都要改换颜色和样式。与此起连带作用的是有些地名、行政区划等也相应地有所改动。隋炀帝所命“通济渠”且在隋朝为其专用,还曾名“御河”,唐初便改名为广济渠,但仍不彻底,遂又易名为汴河。这是因为通济渠东段中循用了汉魏汴渠故道,内中蕴含的意义是通济渠只不过是利用天然河道而已。不仅如此,通济渠原包括东西两段,用汴河名称就排除了它的西段,即洛阳城以西的一段。
隋代通济渠的前身,则是汉魏汴渠。汉魏时期的汴渠,也称汴水、汳水、卞水、邲水、汴渠、浪荡渠等等名字。汴渠亦为汴水,汴水原为汳水,汴、汳二字,互见于古籍记载,二字古代相通用。东汉人恶“汳”字形近“反”,改为汴,故《后汉书·明帝纪》作汴。
但是后来的《水经》,仍称其为汳水,北魏《水经注》从之。汳水又称邲水、卞水,汇入济水。《水经注·济水》:“济水于此,又兼邲目。……晋、楚之战,楚军于邲,即是水也,音卞。<汉书·地理志>‘荥阳县下有卞水’,即指此水。”
汴渠亦为浪荡渠、狼汤渠。《水经注·河水》:“又东过荥阳县,浪荡渠出焉,……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狼汤以音取义,字无定形。意思就是现在常说的“浪荡”,游荡,变迁没有一定轨道。一是由于渠水所引黄河水含沙量大,渠道容易变迁;二是由于渠首“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岁易”。《汉志·河南·荥阳县》:“有狼汤渠,首受泲(即济),东南至陈入颖”。《水经注·济水》:“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浪荡渠出焉。”《水经注·济水》以济水为主,把浪荡渠当作分支。《水经·渠水注》:“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荣泽北,东南分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
《渠水注》以渠(即浪荡渠)为主就说与济合流。浪荡渠即鸿沟、阴沟。《水经注·汳水》:“阴沟即浪荡渠也,……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迳其北,夏水洪泛,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 ……出河之济即阴沟之上源也”。《说文》也说:“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雍水东入于泗”。 据《史记·河渠志》记载:“荥阳北引河,东南为鸿沟”。《水经·阴沟水注》:“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在今原阳县原武乡西北圈城,是战国时魏地)故渎东南经卷县故城南…东南经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水之目”。战国末年,秦大将王贲引黄河水经鸿沟灌大梁,大梁城毁,魏国灭亡,鸿沟被赋予了更多的贬义之情,隧将鸿沟改称阴沟。
鸿沟是贾鲁河的前身。鸿沟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工程始于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这一段叙述魏最初开鸿沟的情况,自济水引河水入圃田泽,自泽向东开鸿沟。20多年后,魏惠王开始了第二期工程。《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渠水又北屈,分为二水,汳东注、沙南流……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
贾鲁河在不同时期的名字及河线都有较大变化,河线的分支、合流、改线、重建一直伴随其发展过程,她的变迁历程曲折、复杂,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应有的作用,在全国河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