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古装服饰到哪里了(古装剧里常说的)

文|刘瀛璐

虽说戴冠到宋明才开始形成风气,但在唐代已经可以见到雏形。全唐诗曾收录徐夤《银结条冠子》:“日下征良匠,宫中赠阿娇。瑞莲开二孕,琼缕织千条。蝉翼轻轻结,花纹细细挑。舞时红袖举,纤影透龙绡。”民间巧匠被召至宫廷,用结条的工艺,为宫中女性制作银丝冠子。冠子采用莲花造型,全靠无数雪洁银丝交编而成。每一瓣莲花都像蝉翼一样轻薄透明,银丝在编结过程中还会被组织成精妙的花纹。这样的结条银丝冠子,质轻、镂空、半透明,戴在舞者头上,与轻纱薄罗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只能吹落花瓣的微风,甚至也带动金银首饰浮动。

冠饰之外,梳篦成为装点妆容的新宠。花蕊夫人《宫词》中有“斜插银篦慢裹头”,形容银篦在发髻部分插得满满当当。白居易《琵琶行》则有“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从日常用品演化而来的梳、篦,成为一种首饰,用料贵重,做工精巧。1970年陕西何家村窖藏曾出土的金梳背,就是重要物证。诗人王建《宫词》诗云:“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描绘出唐代女性发髻上簪钗和发梳的复杂程度,《捣练图》《宫乐图》中都有插发梳的仕女图像。相比之下,宋人则在梳篦上展出了更精巧的心思,江西彭泽宋墓曾出土双狮戏毬纹银梳一件,用一整枚片材打作而成,梳背被分为三重装饰。此时的狮纹,已经不似唐时异域风情主导,而是具备了更多本土化的特征。类似金银梳篦这种在唐代多为贵族妇女使用的饰品,在宋代得以普及,尤其是银梳,苏轼就曾描写,浙西山区于潜女尚能插戴大银梳:“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影视剧中的古装服饰到哪里了(古装剧里常说的)(1)

从簪钗、臂钏到银冠、梳篦,截至宋元,似乎女性首饰构成已经发展得日臻纯熟,但实际上,明代才是利用首饰装点到审美极致的代表。材料上,宋代首饰为求意境广泛取用材料,明代则更多用黄金,即便银饰也附以鎏金。人们喜好女子插戴满盈的风格,甚至到不露发的程度,大大小小的簪钗均依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乃至长短之异各有名称,金银首饰以一幅头面为单位,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组合关系。“一副头面”在十件到十二三件左右,盛装之时甚至多达20余件,重达1公斤左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