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

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1)

他10岁能文,13岁能诗,17岁能词,18岁离家前往京师汴梁,路经杭州,写下了那首让100多年后金主完颜亮都惊叹人间有如此天堂所在的《望海潮》,于是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悍然南下。一首词引发一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他虽多才多艺,满腹经纶,奈何时运不济,因为年轻时初次科考失利,一首发牢骚的词《鹤冲天·黄金榜上》,被仁宗皇帝记怀深刻,40岁那年,他本可以考中进士,却被仁宗一句:“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划掉了名字。一首词丢了仕途未来,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在他之前,宋词尚处于青涩时期,词人少、词作少,相对荒凉。直到他登上词坛。有宋300多年,1000多位词人,总共用过的词调不过880多种,而他就创作使用了133种,开宋词之先河,直接引发了宋词的大爆发。

他生前,曾创造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辉煌盛景,但是却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是一群青楼知己将他合力埋葬,留下了“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人间佳话。

他就是柳永,一个自称为“白衣卿相”的词人,一个“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不得志、不如意,但是又在那个薄情寡义的年代活得真实、纯情的人。

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柳永出生在北宋初年,原名柳三变,他的父亲柳宜曾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近臣。柳永是柳宜的小儿子,他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柳三复和柳三接,兄弟三人均擅长诗文,后世将其称为“柳氏三绝”。

柳永从小便显露出极高的文字天赋。他的母亲刘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在诗书方面也有着不俗的造诣。刘氏曾带着柳永在庭院中赏花,触景生情便吟出了“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地上联。不料,身边的小柳永稍作思考之后,便给出了“月照萤灯竹边明,且亮且凉”的下联,让母亲又惊又喜。为了进一步验证柳永的文字天赋,刘氏又给他出了“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一联,谁知小柳永脱口对出“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的下联,对仗非常工整,这让刘氏对这个小儿子有了不小的期待。

18岁那年,已经学业初成、满腹经纶的柳永怀揣着仕途登科、出人头地的梦想,告别家乡,告别家人,背起行囊,自信满满地踏上了前往京都汴梁追梦、圆梦的路程。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去,并非一帆风顺;他这一去,尝尽人间百味,经历沧海桑田,是他人生坎坷的真正开始。

从没有出过远门的柳永很快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所陶醉。在杭州,如诗如画的人间天堂美景更是激发了他的激情与难以压制的才情。于是一首《 望海潮》脱口而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此词一出,立马让很多人惊艳得掉了下巴,这首词的快速传播,也让少年柳七迅速誉满天下。

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2)

相传一百多年后,金主完颜亮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艳羡世间还有此等美好的地方,于是悍然挥师南下,发动了侵略宋朝的战争。不知道柳永知道后,该为写此词高兴,还是该为写过此词而后悔。

江南的繁华和富庶,人间天堂苏杭一代的人文和景致让他沉醉期间、流连忘返。直到6年后,柳永才来到汴京,参加他人生的第一次科考。少年成名让他自信爆棚,但是江南6年的游走,让他“乱花渐欲迷人眼”,青楼烟巷、酒肆花丛,到处都留下了他少年意气风发的身影,也让他经常醉卧红尘,徜徉其中,同时使他的文章多了不少“浮奢香靡”之风。当年科考,因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者皆受到严厉谴责。本以为凭借着出色的文采定能金榜题名,可是柳永竟然在金榜上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伤心、失望、失意等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少年心性让他对当时的科举取士颇有微词,年轻的心压抑不住愤懑的情绪,随手填下了一首《鹤冲天》进行宣泄: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首有些发牢骚的词,却让他的仕途之路一下子延后了十几年。

由于他写的词在当时传唱很广,当时的仁宗皇帝虽然是个仁爱宽厚的好皇帝,但对柳永流连花丛的所作所为并不欣赏,而把科举中士当作“浮名”更是为皇家大忌。亏了当时是在宋朝这个文人的天堂,如若换了其他朝代,一下子为此喀嚓掉了脑袋也不是不可能。当40岁那年,第四次参加科考的柳永顺利通过了笔试,进入面试环节的时候,对此词记忆深刻、并且耿耿于怀的仁宗皇帝,大笔一挥,将名单上的“柳三变”勾去,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一句话阻断了柳永的仕进之路。若知现在,何必当初!因为一首词惹得龙颜大怒,柳永当时肯定懊恼得连死了的心都有。但是,现实就是现实。人很多时候都会为年少的轻狂“买单”,即使才高如柳永也不例外,让人们不得不慨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自是白衣卿相 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柳永之前,宋朝开国几十年的时间内,词坛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知道的宋词那样姹紫嫣红,而是相当荒凉和萧条。士大夫碍于身份,不屑于为民间艺人创作“俚俗”词曲,而勾栏瓦肆之间,歌女们却常常为没有好的词作传唱而发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她们的生计和经济效益。柳永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在他还没有达到京师、滞留江南期间,由于经常流浪青楼,和歌女们倾情相交,被她们所感召,就写下了不少优秀词作。加之他才华横溢,精通音律,他所写的歌词,不但词句华美、文采飞扬,而且感情真挚、雅俗共赏,往往很快风行天下。但是,在当时中国文坛那个向来以诗文为正宗,词不过是小道、“诗余”的年代,在那个崇尚高雅艺术的年代,士大夫阶层把擅为歌妓写词的柳永当作一个风流浪子,不受待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3)

但是,不受其他人待见还无所谓,但不受皇帝待见这损失就太大了。但即使再失落,日子还要继续不是。无可奈何之下,又一次遭受科举严重打击的柳永,只能继续靠为歌女们填词谋生,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也许是仕途不如意的苦闷使然,也许是柳永只能在和歌女们交往的过程中才可以让自己无处安放的才情得以尽情地释放,落第后的柳永,在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的同时,使他填词的艺术天赋和文学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在宋朝词坛和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妓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由于传播力太强,甚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况。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由于倾心、倾力于词曲的创作,柳永成为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柳永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史载: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形式和体制上的开拓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柳永还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阳春白雪”走向市井街头的“下里巴人”,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色。

他的这首《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就描写了普通百姓迎新春的喜悦景象。而他这首《看花回·玉城金阶舞舜干》:玉城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 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更是将汴京的繁华描摹得淋漓尽致。

当然,在描写帝都市井繁华的同时,由于常年漂泊江湖,混迹市井和歌女之间,出没娼馆酒楼之中,柳永的词作中不妨有不少的“俗气”和“脂粉气”,存世柳词中涉及歌妓情感方面的就约有150首。比如说他的这首:《迷仙引·才过笄年》: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还比如这首:《秋夜月.相见欢》: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永去世的时候,苏轼已经十多岁了。苏轼曾说:世言柳耆卿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不减唐人妙处”。苏轼继承了柳词“不减唐人妙处”之优点,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宋词的一代新风;同时,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进一步把唐诗兴象博大的特色融入自己独具个性的词作之中,从而形成了宋词让人仰望的一座巅峰,泽被后世,蔚为大观。

能为宋词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柳永若泉下有知,也可欣慰有加,欣欣然也!

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4)

一生穷困潦倒 堪动宋玉悲凉

科举不第,内心的不甘,生活的没有着落,让柳永一直没有婚配。经常穿梭在汴京城的花街柳巷中,让每位歌女都认得这位才高八斗的柳郎。而柳永对这些烟花女子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尊重,以及他身上流露出的真性情,在让这些歌女被柳永才华所折服的同时,也让她们对他爱慕有加。很多歌女们:“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前期的虫娘、后期的谢玉英、陈师师、李香香等都是他的红颜知己。

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5)

而他那首最有名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就是当年离开京城、去外漂泊,辞别虫娘时所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他首《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道出了他漂泊异乡之时,对情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在让人为他深表同情的同时,也为他的用情真挚和良苦所叹息。

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6)

靠着写词以及红颜们的接济,前期的柳永虽然基本上能做到衣食无忧,但是柳永心里那个仕途之火却始终没有泯灭,总是让他心存念想,幻想着“金榜题名”的那一天。也许是老天为他的才情所感动,也许上天觉得一直不第是对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太残忍。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皇帝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立即由鄂州赶赴京师。这时候的柳永,已经不再是二十多岁那个年少轻狂的柳永了,多年的磨砺也让他多了不少人生的经验。为了避免出现被皇帝再勾掉名字的覆辙,他把名字从柳三变改为柳永。也许是仁宗皇帝早忘记了十几年前的事,也许感觉当时对柳永太苛刻了,也许觉得让他“且去填词”差不多了,是年春闱,51岁的柳永与其兄柳三接顺利同登进士榜 ,终于圆了他的仕途梦。

青春大把的好时光已过,老年及第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少喜悦。先被授与睦州团练推官 ,后调任余杭县令。由于他长年在中下层群众中游走,对民间的疾苦感同身受,为官以后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他在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时,曾作《鬻海歌》一文: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以及部分官吏的丑恶嘴脸和恶劣行径进行了深刻描述和鞭挞,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在官场上像柳永这样性格耿直的人显然是不合群的。因此柳永虽然有着出色的才华、极高的声望,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却并不顺利,终生也没有跻身高官的行列,最后仅以屯田员外郎致仕,后人称其为“柳屯田”。

柳永最深情的一句词 柳永纵有千种风情(7)

虽然,当了官,但是对于两袖清风的柳永来说,根本没有什么财产,晚年,更是穷愁潦倒、一贫如洗。死后的他因为没有家室,无人过问,是赵香香、陈师师等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了一笔钱将他埋葬。他在游历江州时认识的名妓谢玉英,为感念他平日里的一片痴情,以妻子的名义为他戴重孝、发丧。众妓也都感于他平时对她们的一片真心,纷纷效仿谢玉英,为他戴孝守丧,于是便有了“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他死后,谢玉英因思念他,天天以泪洗面,两个月后便殉情而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将她葬在柳永墓旁,也算让他死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每年清明节,这些歌妓们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柳永常以宋玉自比,他的那首《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中有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既是对宋玉人生经历的感慨,更是对自己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代词人就这样穷困潦倒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丰厚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