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临猗旅游景点(山旅运城最后一站)
临猗县古称郇阳,为山西省运城市下辖县。猗县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境内无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县。
临猗县城
临猗县历史悠久,平畴万顷的自然环境,令郇伯封国,猗顿富兴;沃饶近盐的地理优势,使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时建猗国于此。
临猗县夜景
临猗总面积1339.32平方公里,辖9个镇、5个乡、2个区,375个行政村。临猗县是“全国文化工作行进地区”、“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水果十强县”。
临猗苹果香甜脆口,临猗县是全国水果十强县。
主要旅游景点:战国车马坑、临晋县衙、双塔,猗氏故城、猗顿古墓、双嶷山等。
战国车马坑
车马坑位于曲村、天马、北赵、毛张四个自然村覆盖,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共计约11平方公里,遗址涵盖有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层、夏文化层、西周至战国文化层,以及秦汉元明文化层等四大文化层。天马遗址有20000余平方米的晋侯墓地,10000余座西周至战国古墓。已发掘出周代墓600多座,出土了280余件青铜礼器,大量青铜兵器、车马器48辆战车,完整陶器1000余件,以及数万件玉、石、骨、贝、蚌、铅器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晋县衙
临晋县衙位于山西省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廨署创建于元大德间(1279~1307年)。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国23年(1934年)10月最后一次重修题记。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省目 前保留下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县衙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明间最宽,次间和梢间相对较窄,其余三面砌墙。正面六柱柱头上有铺座一朵,明间、次间、梢间各有补间铺作,其中明间的补间铺作巨大,为斜拱。正面柱身硕大,明间两根柱子为八边形,次间和梢间为圆柱形。正面的普拍枋硕大,为一整根原木构成,是典型的元代官式做法。
双塔
双塔又称“雁塔”,据《猗氏县志》及两塔碑文载,两塔创自隋唐间,宋代重修。此处历为寺院,先后名为“妙道寺”、“双塔寺”、“ 雁塔寺”。明太祖洪武年间置僧正司于寺内。两塔东西排列,相距50余米。西塔宋代建,方形七层,高约30余米。明嘉靖乙卯冬(1555)地震时塔刹毁坏。 第七层檐下砌砖雕斗拱,其余各檐皆叠涩伸出或收刹。塔内有阶梯可登。东塔亦七层,方形,底层中空,以上实心,一、二层檐下有四铺作斗拱,二层以上每层倚柱 四根,上施斗拱。双塔之门,对向而立,俗称西塔为“白蛇塔”,东塔为“许仙塔”(塔之七层画有许仙像)。每年七夕,有“双塔交影”之称。又因双塔上雁巢丛 结,黄昏时小雁环飞,故亦称雁塔。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东侧,出临猗县城南六公里,在沃野阡陌间,在蓝天白云下,一座废弃的古城郝然矗立。路边有一块省级文物保护的石碑:“猗氏故城”。石碑上还标明,这城池属西汉,并标明了保护范围。
“猗氏故城,据《晋书·地理志》载,古称猗顿城”。当年,猗顿畜五牸、兴三园、贩盐鉴宝,方圆百里,皆属其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单靠猗顿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招工雇工,“工人”日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他几大产业及供应商、经销商等引发的住宿业、餐饮业也都兴盛起来。同时,致富后他乐善好施,赊济于民,远近百姓都愿意归依他,几种因素交织,逐渐在王寮村不远的铁匠营村东逐渐形成一个居民区,久而久之,便在西汉设县建城。此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老百姓仍安居乐业。唐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岁月变迁,后人逐渐淡忘了“猗顿城”这个名字,以后多称“猗氏故城”。 据《临猗县志》记载:“城高两丈许,四垣八门,遗址犹然。”从残垣断壁上,我们仍可看出当年猗顿城的规模。城墙最厚处21米,最薄处也有19米,比周围高出2—3米,总长8086米,城内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当年城里的街衢、店铺、作坊早已荡然无存,放眼望去,满地都是果树、梨树、玉米、棉花、大豆等。高大的城墙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一层层夯土分明昭示着岁月的沧桑,随风摇曳的酸枣树仿佛告诉人们这里一千年前曾是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商城。
“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淫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春秋末,鲁国贫士猗顿大畜牛羊于猗氏,十年间富埒王侯,因以地为氏,称猗顿。汉代置猗氏县,治所在今县城南铁匠营村的猗氏故城。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猗顿古墓
猗顿墓在山西省临猗县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陵园规模不大,但古朴肃穆。这就是古代巨商——猗顿的陵园。自古以来,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顿这位布衣商人,却受到后人辈辈世世永远的纪念。这值得人深思。
何时由一尊孤独的古墓逐步形成如今陵园的规模?这既无史书记载,也无专文传世,难以考稽;此处只有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立的一座石碑。碑题名《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碑文称猗顿生前“其富甲天下”,“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
在距此不远(约40公里)的东北方向上也有一碑,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是村民为一老妇立的德行碑,文有这么几句:“人有与千金而不悦者,亦有被微惠而不忘者,何也?视其与者心诚与不诚。诚则不忘报。”“施恩无念,知恩图报,积而能聚,厥后克昌”。也许能启迪人们。
双嶷山
双嶷山的位置在东经110°38秒,北纬35°12秒。海拔695.5米,坐落在运城市西北部40公里的临猗县境内西北方向,其北部少部分隶属万荣县。双嶷山属典型的黄土高坡少壤绵土之地,其稀土元素如硼、锰、钼、镧、硅、镨、铕都含量高而适宜。光照良好,温差较大,海拔和纬度都适宜种植麦、绵、果树和药材以及各类林木繁育,野生动物栖息。年隆雨量500毫米左右。 由于独特的土质和自然气候条件,双嶷山盛产的苹果不浇而自肥、不喷而自红、不憝而自甜,外层霜拥层厚,手帕一擦铮发亮。含糖高、口感好、品味佳、营养全、能治病、可健身,比省内外其它产地苹果个大而耐贮。
双嶷山的药材不下几十种。从古到今,双嶷山上有三宝:远志、芦芽、透骨草。这些有名的地道特产,现在正在发展种植,可作为苹果后的第二产业。
历史悠久 人文蔚盛
临猗县地处黄河中游,晋、陕、豫金三角地带,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古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在这里都有遗迹。
沐尧天舜日,历岁月沧桑,在这块深厚的黄土地上,临猗人民最早擎起华夏文明的神圣火炬,以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人类发展史上铸起了座座丰碑。
尧舜甸服,夏有猗国,郇伯立都,猗顿富兴,令狐得姓,智氏食邑,孙遫封侯……这里涵养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血脉之根,喷涌着华夏民族历史长河的源头之泉。
猗顿画像
临猗县人杰地灵。在这里,养育了与陶朱公范蠡并称中华商圣、山西经济史上的重要人物、晋商鼻祖——猗顿,走出了张氏三相(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唐开国勋臣裴寂、“千古悲将”封常清,明“天子门生”何东序、“铁面御史”乔应甲,清“白面包老”邵嗣尧、“第一清官”荆道乾,辛亥志士、民国元勋王用宾……或因政绩、或凭战功、或借诗文、或擅技艺,青史留名,口碑相传。
临猗县文学、艺术、戏曲、书法、美术等领域人才辈出,姚青苗、韩石山、周宗奇、杨力舟、吴金狮、赵望进、李希文、王秀兰等知名作家、画家、书法家、民间艺术家均是临猗人。
临猗县人文荟萃。在这里,留下了诗圣杜甫履迹;古朴粗犷的锣鼓杂戏,拓开中国戏剧之先河;划时代巨著《历代名画记》,乃世界首部“画史之祖”。
农业大县 中华果都
设施农业
临猗县是山西乃至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00个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山西省“小麦商品粮基地县”“商品棉生产基地县”,商品粮和商品棉曾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七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有“山西乌克兰”之誉。1990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兴林果,成为国内北方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县。
苹果园
临猗县是全国林果大县。全县林果面积达到110万亩,年产量达50亿斤,其中苹果70万亩,鲜枣20万亩,其他干鲜果20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堪称“中华果都”。果品种类多,有苹果、鲜枣、樱桃、葡萄、石榴、桃、梨、杏等十余种干鲜果,基本涵盖了北方所有的水果种类,享有“北方水果主题公园”的美誉,是国家认证的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出口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苹果生产二十强县、全国枣业十强县、全国苹果加工示范基地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临猗苹果
栽植面积7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县,年产量20亿公斤。果品以个大、色艳、味美、甜脆、爽口而闻名,“万保”“万腾”和“老吴”牌苹果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万保”苹果荣获国际金奖,“万腾”苹果获得出口认证,直接出口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37个国家。
临晋江石榴
个大皮薄,粒粒饱满,汁多渣少,分甜、酸、酸甜三种,大者重1公斤左右,在明代即作为贡品名扬京师,在民国时期山西省举行的第一次实业展览会上获奖。现临晋、角杯等乡镇有大面积栽植,行销北方各省及京、津、沪等大城市。
庙上冬枣
庙上乡枣树栽植面积8万亩,年产量10万吨左右,是全国最大的鲜食枣果生产基地。庙上冬枣个大,色好,含糖量高,口感脆甜,含有多种维生素,曾荣获首届中华全国博览会名优产品称号。
至2016年,临猗县共有4种农产品(临猗苹果、吴王渡黄河蟹、北景柿子、临晋江石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是山西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最多的县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