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豆瓣评分最高的十部电影(豆瓣均分9.1的大师走了)
前天,是影坛悲痛之日。
两位电影巨匠在同一天里相继去世。
一位,是中国第四代导演,黄蜀芹。
另一位,是法国知名导演、演员,雅克·贝汉。
新闻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影迷们纷纷留言表示惋惜。
黄蜀芹曾执导过,执导过《青春万岁》《人·鬼·情》《画魂》等经典电影。
其中,其代表作《人·鬼·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电影」。
还曾拍摄过《围城》《孽债》《上海沧桑》等颇受好评的电视剧。
《人·鬼·情》
雅克·贝汉,虽是法国人,但也可以说是中国观众的老朋友了。
他参与演出和制作的多部电影,都受到中国影迷的喜爱。
他也曾多次来到中国,还是央视纪录频道聘请的第一个荣誉国际顾问。
其未完成的作品中,有一部是与詹姆斯卡梅隆合作的大型史诗3D纪录片《中国·皇城北京》。
众所周知,雅克·贝汉拍摄过许多以环保为主题的经典自然纪录片,比如《鸟的迁徙》《海洋》等。
值此之际,鱼叔也想和大家一同缅怀这位电影大师——
雅克·贝汉
Jacques Perrin
大多数人对雅克·贝汉本人的第一印象,主要来自两部电影。
《天堂电影院》和《放牛班的春天》。
它们常年稳居豆瓣电影Top 50,后者评分人数更是高达100多万。
足见其在中国影迷心中的地位。
《天堂电影院》中,雅克扮演成年多多。
多多从小喜欢看电影,而且与一位电影放映员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长大后的多多,也如愿成为了一名电影导演。
这与雅克的童年经历有相似之处。
雅克的爸爸是法国国家剧院的舞台监督,妈妈是一名演员。
小时候,父母为了方便照顾他,常常把他带到剧院后台。
戏剧的种子,就这样在心中埋下了。
然而快乐的时光并没有维持多久,6岁时,雅克被父母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
在他后来担任制片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也能看到这部分经历的影子。
在此期间,他还被导演挑选,参演了法国经典电影《夜之门》。
《放牛班的春天》中,雅克的小儿子也参加了演出
少年时期的雅克,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14岁离开学校后,他曾经尝试过打字员、杂货店员等多种工作。
但兜兜转转,20岁的他还是考入了巴黎高等戏剧艺术学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
他主演的一出话剧,曾连演400场,场场爆满。
并以此被著名电影导演看中,走上了大银幕。
1966年,25岁的他,凭借影片《半个男人》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之一。
青春的气质,帅气的脸庞,再配上略带稚嫩的笑容,令无数欧洲少女为之痴狂。
凭借盛世美颜,雅克陆续出演了许多情圣类型的角色,成为了当时与阿兰·德龙齐名的顶流偶像。
《柳媚花娇》中的梦幻水手(1967)
《驴皮公主》中的白马王子(1970)
令人意外的是,风头无两的雅克,并没有在演员路上一直走下去。
1968年,他转型制片人,拍摄了政治讽刺电影《Z》。
获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剪辑两项大奖。
此后,他又陆续制作了《特殊地带》《胜利欢歌》等成功故事片。
27岁的雅克在奥斯卡
然而,上世纪90年代起,他再次转型,开始制作自然纪录片。
后来的作品,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包括著名的「天·地·人」 三部曲——《微观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
还有2011年的《海洋》。
《海洋》在世界范围内好评如潮,成为「史上最卖座纪录片」。
在中国上映时,更是打破了国内自然类纪录片的票房纪录。
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纪录片《海洋》
在此之前,人们看到的自然纪录片多偏向科普性质。
展现的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繁衍捕食等,像一本达尔文生物学教科书。
而雅克的作品非常不同。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不像纪录片,更像是一个自然故事。
科普是冰冷的,但故事是有温度的。
在拍摄时,雅克甚至会提前写好剧本,画好分镜,然后再找不同的动物和场景来拍摄。
动物们就像电影演员一样,只不过,它们有鳞片或者羽毛
其中一些,是用戏剧的方式去引导。
另一些,则是用蒙太奇手法把素材剪辑到一起,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比如《鸟的迁徙》中收割机下的雏鸟,让人看的直揪心。
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直追求的「上帝之眼」拍摄视角。
即,不是从人的角度去看环境、看树、看鸟。
而是从一个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去观察和拍摄。
他带领团队用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动物们融为一体,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展现天性。
拍摄《迁徙的鸟》时,飞行器只能坐两个人,飞行员和摄影师。
拍完后,大家纷纷围住摄影师,问第一次和鸟儿一起飞翔感觉如何。
摄影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如雨下。
雅克坚信,这种人类亲密接触自然之后最原始的感动,是可以透过大银幕传达给观众的。
观众们都有天生的感知能力,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震撼,以及生命的喜悦。
雅克·贝汉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
「生命,就是享受自由」
我只有一次生命,所以希望一直做能让自己感到兴奋的事。
的确,雅克·贝汉是自由的。
他从不对自己的身份设限。
在表演上获得认可后,他反而没当回事。
因为他经常感觉,自己喜欢的题材都没有拍成电影,纯粹当演员太过被动。
于是29岁的他,果断转型成为导演。
后来他又发现,虚构的电影创作很难满足自然而真实的表达。
于是转而拍摄自然纪录片,并成为了一个坚定的自然保护主义者。
从演员,到导演,到制作人,他始终跟随着内心自由转换。
同时,他也从不给自己的创作设限。
在纪录片《海洋》中,海洋垃圾的画面是人工打造的,灭绝动物博物馆也是搭建的。
为了表现人类对海洋动物的杀害,渔网捕杀是剧情表演;被割掉鱼翅的鲨鱼是道具;有些画面甚至采用了动画特效。
很多人质疑,这种制作方法违背了纪录片要求的真实本质。
但雅克·贝汉和他的老搭档却不以为然。
电影画面虽然是假的,但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却如出一辙。
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拍摄中的动物受到伤害。
「如果说我们最讨厌什么词的话,那便是规则
电影拍着拍着,它自己就会提出要求
雅克·贝汉从不故步自封,他永远对未知敞开大门」
但同时,雅克·贝汉也是坚定的。
事实上,他的电影之路并不想表面上看起来这么顺利,几乎每次拍摄都非常艰难。
1968年他准备制作第一部影片《Z》时,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当时正值社会敏感时期,政治讽刺题材显然不是个好选择。
最后,好不容易才拉来了熟识的制片人合作,完成了作品。
1990年代转型拍摄《微观世界》之初,他再次遭遇了同行质疑。
拍摄《海洋》,他更是为几千万欧元的资金愁白了头。
他四处面见投资人,还与各大银行打交道。
「我坚持用最大的热情去说服他们,去见20个投资人,前19个摇头,可能第20个就点头了呢?」
而一旦确认了目标,雅克就把想做的做到极致。
拍摄《鸟的迁徙》时,他特地人工孵化了一批鸟儿。
第一年也基本没有拍摄,只是跟着鸟到处迁徙,好让鸟儿熟悉机器的存在。
紧接着,他又带着团队花了2年来改造摄影器材。
动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的飞行器,滑翔机、热气球、直升机等等。
他坦言,我没有经验,但我有信念。
有人说不可能的时候,就说好啊,我们就让它变成可能。
雅克·贝汉是一个冷静的冒险家,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自由而坚定的电影大师。
逝者已矣。
愿他的灵魂,可以像多多一样,回到「天堂电影院」。
像鱼儿一样,回归壮丽的海洋。
像鸟儿一样,飞过大地,飞过高山,飞向自由的远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