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他很好的时候:人人夸赞他巴适得很

夏日炎炎,跨越2000多公里,记者再次见到王金良,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当你觉得他很好的时候:人人夸赞他巴适得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当你觉得他很好的时候:人人夸赞他巴适得很

当你觉得他很好的时候:人人夸赞他巴适得很

夏日炎炎,跨越2000多公里,记者再次见到王金良。

那是在四川省屏山县锦屏镇的田地里,他正和农民探讨修枝整形和施肥等技巧,这里也是屏山特产茵红李的主产地。

相比两年前,王金良的皮肤又黝黑不少,人也清瘦许多,两鬓斑白。平日里说话很少的他,一说起茵红李种植却侃侃而谈。

在屏山,许多人都对他这个外乡人十分钦佩。原来,2018年10月,王金良来到海盐的对口支援县屏山挂职,实施“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营销”精准扶贫项目。不到两年时间,他凭什么让当地农民再三挽留?自己又为何多次作出延期挂职的决定?在屏山的这些天里,记者找到了答案:王金良从不怕失败,毫无保留地将农技知识传授给当地农户。

“产业不提质,农民不增收,我就不撤退。”王金良眼神坚定。

减产提质惹争议

7月中旬,正是茵红李丰收的季节。用当地果农的话说:“多亏了王老师,今年的果品比去年的更好,这下不愁卖了。”

然而,想起刚来屏山时,王金良哪有如今这般受人厚待。“当时没人认同我减量提质的想法,认为我不厚道、胡来。”王金良说。

1963年,王金良出生在海盐农村,祖辈、父母都是农民。从原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他满怀爱农情结,回到海盐,扎根农技推广第一线。

30多年来,王金良与同事几乎天天下田观察,掌握害虫的发生危害情况,每年为海盐挽回粮食损失4万吨左右,价值1.2亿元。

2017年3月,海盐与屏山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立下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海誓山盟”,王金良也因此与屏山结缘。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茵红李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12万亩是茵红李。

彼时,屏山果农还按照传统方式种植,导致茵红李果型小、口感差,行情最差时1斤只能卖3角钱左右,果农一年的收入连温饱都很难保障。

得知情况后,2018年4月,王金良特地赶赴屏山,在当地开展了一堂农技合作课。“课的内容是如何提升茵红李品质,解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病虫害防治手段有限等瓶颈问题。”王金良回忆道。

这堂课,让这位农技专家决定“不走了”。“课后的实地调研让我发现,屏山茵红李现状比想象中更差。”王金良坦言,选择留下后心里也没底,浙江的农业技术是否会在大山里“水土不服”。但看到深山里,果农还住着并不牢固的土坯房,以及他们脱贫致富的愿望,王金良也就“铁了心”。

王金良留在屏山的第一件事,就是控制茵红李产量。在当地果农眼里,这样的做法意味着减产,必然会减少自己的收入,甚至不少村民指着他:“我们种了几十年茵红李,你一个外地人凭什么来指导我们!”

反对声并没有击退王金良。“既然农民不相信我,那就先做个示范出来。”那一年,王金良利用扶贫资金,投入150万元建立了6300亩茵红李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创建茵红李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产量减少30%左右。

为了获得当地果农的信任,王金良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土特产终成致富果

王金良控产的方法是将果树矮化。“高大的茵红李树虽然结果多,但实际上只有树顶的小部分果子得到了足够的光合作用。”王金良说,只有矮化了,将多余的枝杈修剪掉,养分汲取充足、光照均匀,整棵树结出的果子才能都又大又甜。

把三四米高的茵红李树修剪到1米多,看似荒唐,却是茵红李提质增收的关键。“这也是转变当地果农种植理念的第一步。”王金良说。

很多人都劝王金良“算了吧”,屏山人历来就以传统方式种植和管理茵红李,岂是你一个外地人短短几天就能改变的。王金良也“倔”得很,他一边用心管理示范基地,一边亲自上门为果农、合作社社长及当地农技专家做思想工作、开办培训课。

当地果农渐渐被王金良的这股韧劲打动了,加之示范基地里的茵红李长势喜人,他们纷纷主动拿起剪刀,将自家田地里多余的茵红李树枝修剪掉。

王金良舒心地笑了。为了把茵红李做成高端果,王金良还发挥自身所长,花了两个月时间制作了一张《屏山县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图上标明每个月的操作要点、管理注意事项、配方施肥等内容,并把它张贴到每一户果农家中,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通过控产提质和标准化栽培管理,2019年,屏山茵红李总产量从2018年的10万吨下降到7万吨,产值却从3.5亿元提高到5亿元,全县果农增收1.5亿元以上,2500余户种植茵红李的贫困户脱贫。“一亩李子一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屏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斌告诉记者,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超6亿元。

如今在屏山,认识王金良的都称赞他“人巴适得很”,意思是会干事、能成事。在王金良的帮助下,茵红李俨然已成为当地的“脱贫果”、“致富果”。

贫困户打开致富门

“不到一周时间就卖光了。”王金良算了下,今年屏山茵红李总产量达到12万吨,品质最好的特级果每斤价格在20元以上。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刚刚步入正轨的茵红李产业再次面临挑战,本该结束挂职的王金良也因此执意作出延期的决定。“生产是没问题了,但屏山茵红李的销路还没打开。”这是王金良第三次选择延期,这一次,他打算拓展市场,打造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扶贫模式。

疫情趋向平稳,王金良就带着当地农技专家、合作社社长分赴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广西等地,并依托屏山果品行业协会,主动向各地大型水果超市和经销商推销茵红李。

这一推销,打响了茵红李的名气,6月底开始,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赶来屏山上门收购。“以前我们背着李子下山都卖不掉,现在客商会带着工人从千里之外来采摘、装货,生活有奔头了。”贫困户黄天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为了打开销路,王金良还做了件大胆的事:让大山里的农民“触网”。王金良明白,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是阻碍茵红李销售的另一大原因,为此,他特地请专人开通了屏山茵红李线上销售渠道,农民点点手机,订单就能接踵而来。

驱车沿盘山公路驶向锦屏镇光辉村,王金良径直来到位于半山腰的果农蒋克武家中。“这是今年新尝试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顺着王金良手指的方向,是一台崭新的高科技设备,通过控制系统,可以清晰看到每一棵果树的生长情况。“要让客户下单下得放心。”王金良说,品质决定口碑,口碑决定销量。

眼下,屏山茵红李产业已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当被问及何时回海盐时,王金良说:“要亲眼看到茵红李年年稳增收,我才能放心地结束挂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