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背后的故事(当爱情输给爱国)
通过写这篇影评,修正了我原本一些错误的认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卡萨布兰卡背后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卡萨布兰卡背后的故事
通过写这篇影评,修正了我原本一些错误的认识。
一直久闻卡萨布兰卡其名,以为是个朴素古雅的欧洲小城。不料想,却是北非国家摩洛哥的港口城市。
提起摩洛哥,以为是个“哥”系列的黑人国家。不料想,摩洛哥本土95%白色人种,是个纯粹地道的白人国家。
卡萨布兰卡,是西班牙语的地名音译,意思是白色的房子。但且慢,摩洛哥不是阿拉伯语国家吗,用西班牙语是何解?......答案是,西班牙曾殖民摩洛哥达百年之久。
地理位置上,西班牙和摩洛哥相隔直布罗陀海峡对望,其最窄处仅14公里,水性好的可以直接横渡来回。
历史上,西班牙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局者,率先解锁大西洋海洋霸主。而落后就要挨打的摩洛哥,很难逃被殖民的命运。
18世纪末,西班牙控制了达尔贝达的贸易权,并强行将其改名为“卡萨布兰卡”,因为西班牙人看到城里有很多白色的房子。
直到1956年,摩洛哥方才摆脱西班牙殖民宣布独立,遂恢复了“达尔贝达”的称呼。因此,卡萨布兰卡作为城市名,其实在历史上只存在了百来年。
但刹那光辉即是永恒,不少文青还是宁愿称呼达尔贝达为卡萨布兰卡。这一切的“万恶”之源,不得不提一部伟大的电影——《卡萨布兰卡》。
电影上映于1942年,那时候卡萨布兰卡还叫卡萨布兰卡。二战中的卡萨布兰卡,是欧洲富人和流亡政客逃往美国的必经之地。
当欧亚大陆沦陷在一片战火之中,有钱有闲且本土不受影响的美国人,借用当下时代大背景,拍摄了爱情剧情片《卡萨布兰卡》。
在电影中,大导演迈克尔·柯蒂兹用一段三角乱世情缘,探讨了国仇家恨面前,个体爱情该如何摆放,即人伦道德价值该如何排序的问题。
国家高于一切,当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时,个体应无私牺牲来保全国家利益,这是导演的回答。电影中里克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在这疯狂的世界,三个小人物就别太计较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永志不忘”
其实,伊尔莎是可以选择和里克留在卡萨布兰卡,让拉斯洛独自逃往美国继续他的反纳粹事业,如此不失为一种皆大欢喜,人人满意的大团圆结局。
但在影评人罗杰斯·伊伯特看来,那样的“大团圆”结局会因为自私自利而黯淡无光。现在的结局让里克形象变得无比高大,近乎高贵。我们在影院里经历和感受这一切,会被里克英雄主义光芒照得浑身暖洋洋,也会激起我们浓烈而炽烈的爱国情感。
终究,爱情还是输给了爱国。
爱国是政治正确,但是不是一定正确呢?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爱国很容易,不爱国却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正如曾任美国共产党主席,作家福斯特所说:“如果我被迫在国家和朋友之间作出选择,我希望我能有勇气选择我的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