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晨对话宁乡籍航天人高敏忠)

6月已至,戈壁滩上更显忙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四号已就位。

从发射塔架上望去,三面都是茫茫戈壁,只有北面,一座狼心山耸立在天地间。狼心山下,是一群有着传奇故事的航天人。

高敏忠,湖南宁乡人,测发部门正高级工程师。他专注火箭燃料加注30年,执行过近百次发射任务。

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晨对话宁乡籍航天人高敏忠)(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敏忠检查加注设备状况。组图/通讯员江佳丽

今年是载人航天立项30周年,中国空间站也即将建成。在神舟十四号发射之际,5月31日,潇湘晨报记者对话高敏忠,和他聊聊心中的航天事业以及他的坚守与初心。

从长沙到酒泉工作坐4天火车倒两趟卡车

高敏忠是宁乡沩山乡人,从小家庭不富裕。作为家中老大,高敏忠在读书时为了便于照顾家庭,选择在家附近的普通中学就读。

高中毕业后,他在当地一所科技大学就读航天技术专业。

四年后的1992年,高敏忠毕业了。当时正值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教导员询问他的就业意向时说,酒泉正在建发射场,跟高敏忠的专业相符,就是工作地有点远,生活条件有点苦。

能有多远多苦?出身农村的高敏忠,对此并未太在意。相反,他很有兴趣,把毕业分配的第一志愿选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从长沙到酒泉,大约是2800公里,要乘坐4天火车再倒两趟卡车才能到达。一路颠簸,载着高敏忠的车最终在一个地图上没有名字的小站上停住。当时,疲惫不堪的他,顿时被眼前无边无际的大漠震住了。

在那之前,高敏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西安。路途上,好几个小时看不到人烟,这时高敏忠心里才有点数。“确实远。”高敏忠说。

但真到了酒泉,当地条件恶劣的程度,超乎高敏忠的想象,他说:“早晚温差大,稍不注意就会感冒,皮肤干燥,容易流血。”同一批来的同学中,一些人经常会讨论酒泉当地的环境,究竟待多久才适应。

但谈到适应,高敏忠还挺“自豪”:“我来自农村,吃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再加上当时自己很年轻,身体素质好,酒泉的条件很快就适应了。”说到这里,高敏忠自己也笑了起来,一口浓重的宁乡口音全“跑”了出来。

当时有规定,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少要干8年,高敏忠当时感觉挺长。但没料到,自己在这里一扎根就是30年。

23岁就指挥火箭发射前最重要工作

他在23岁那年,就担任火箭燃料加注系统指挥。这个岗位就是为火箭输送动力,这是火箭发射前最重要的工作。

当时,加注库房通风设备故障率高,工作环境差,空气中弥漫着四氧化二氮的刺鼻气味。高敏忠几乎每天泡在加注库房里,将设备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吃透。他形容说,自己忙起来的时候就“习惯了”环境条件。

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晨对话宁乡籍航天人高敏忠)(2)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加注控制室控制台,高敏忠查看相关设备数据。

有10多年的时间,高敏忠一直保持着固定的流程。早上6点,在没有发射任务的时候,也会爬上发射塔架巡视一圈。有时候,高敏忠问值班人员:“昨晚风大,塔架设施设备一切正常吗?”值班人员回答:“一切正常。”听到这四个字高敏忠才放心下来。

旧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工作还在继续,另一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要新建发射场。他立刻投入到新发射场的建设中,拿着各种图纸资料学习,像个陀螺一样,两头来回转。

年轻人,总有经验不足的时候。高敏忠记得,有一回牵头设计控制台,从调研、设计到换型号,都要求高敏忠给出新想法,但由于当时的他经验少,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仍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

现在回头反思这件事,尽管结果未完美,但他在个人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自己也比刚毕业时大胆很多。

多年来,工作经历带给他的启发是:做事像解剖麻雀,自己动手干,尽量去掌控各环节的事务。高敏忠认为直接参与其中,可以更准确把握结果,这就是湖南人“霸蛮”的一面。

从“神一”到“神十三”,见证全部发射过程

199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高敏忠作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之一的发射场系统中的一员,见证了全部发射过程。

“最让我激动的还是神舟一号。”高敏忠说,那时他还在地面室工作。对整个发射场的人来说,这是首次发射神舟系列飞船,谁都感觉压力大。“地面仿真试验和真正飞行是两码事,大家心里都没数。”高敏忠说。

一年后,当神舟一号如吐着烈焰的蛟龙直奔太空时,很多老科学家热泪盈眶。“那是他们十几年的心血啊!”高敏忠说着,抹了一把脸,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湿润。

彼时,高敏忠30岁,获得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七年多积累的经验,正一点一滴地应用到工作上。再回头谈神舟一号,高敏忠有点“得意”:中间没有任何小插曲,加注总时间还缩短了2个小时。

在他的记忆里,最具挑战的工作经历是发射神舟四号。那是他在航天城的第10个年头,当时他已是地面设备室副主任。

2002年12月,临近神舟四号发射,一场大雪突然扑向了发射场。发射当天,气温低到-30℃,在这么低的气温下发射神舟四号,在世界航天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

高敏忠和同事们,要在发射塔架上把连接火箭的管子一节节安装起来。为了确保更加精密,还需要摘掉手套。高敏忠记得,当时户外温度是-27℃,在这样的天气里,大家干了4个小时。

高敏忠和同事们要赶在发射前做完各项验证,加强设备维护,让保温措施更有针对性。在紧急情况下,他大胆采用燃烧剂和氧化剂交叉加注的模式,将最快的加注完成时间缩至7个小时,达到上级要求的时间。

“这场仗打赢了,打得很漂亮。”高敏忠说,“这归功于早想、早准备,一个细节影响成败。”

当神舟四号腾空那一刻,高敏忠如释重负。尽管是严冬,但他流了一身汗,他说:“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罕见的超低温记录啊。”

后来,高敏忠用两年多时间研究火箭多贮箱并行加注技术,不断创新方法;同时主持完成载人航天发射场新建加注系统调试工作,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节约经费近百万元。

每年回宁乡一次,所有时间都留给老母亲

30年来,高敏忠触摸过上千次加注设备,立下一等功,为航天发射保障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数量居世界首位。

高密度发射航天飞船,说明了国家航天事业正处于鼎盛时期。另外让高敏忠感触较深的是,民用航天飞船的发射也日渐活跃。

从一个发射塔架设计、论证、建设,再到神舟十四号即将发射,高敏忠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高敏忠每年回宁乡一次,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老母亲。他走后,母亲一人习惯待在老家,有时打电话找他,总爱问他那里天是不是还没黑,吃饭了没有,吃了什么。

高敏忠身边的同事评价他,具备以场(发射场)为家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自己很清楚,航天事业确确实实需要一批人,有为国贡献的坚定信念,能在岗位上安心工作的人。

5月31日,高敏忠和同事们对发射场的设施设备又进行复查,下午5点30分,开布置会,安排第二天工作。接下来,神舟十四号的发射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而高敏忠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时刻准备着,保障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

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 通讯员郑伟杰 酒泉报道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