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

赵胜利图文

朱山行远上朱山觅旧踪,战国黄土已非同。洺河之水天山去,碑刻大篆胜秦风。廿十二年霸主志,纵横中原图一统。胡服弯弓革新政,盛世华夏照汗青。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1)

公元前304年(赵武灵王廿二年)由赵国重臣用宝剑在朱山之巅天然巨石上刻下了“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一行15个大字,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国内最早的战国石刻,被誉为“中华摩崖石刻鼻祖”,说起来呢,比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还要早85年,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此石刻是战国赵国群臣为赵武灵王祝寿所刻;从石刻内容来看,年代前冠以国号,分明是独立王国的口气。非常能显示赵武灵王称王后与天子平起平坐的语态,研其书法,具有大篆遗风的过渡时期书体,充分反映出汉字书法的衍变轨迹,为我国书法和文字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以当前的考证来看,此刻石绝对能称得上是中国“摩崖刻石之首”。

《聪明山故事》一书作者亦认为,朱山石刻应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时的遗物。在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在今邯郸,陪都在今聪明山之北一水之隔的阳城(即易阳城)。当时阳城内西南部位筑有一座紫禁城,里面建有一座华丽的宫殿,名叫信宫,又名吴娃宫。为何叫吴娃宫?原来武灵王即位后,有一次夜梦美人鼓瑟,心慕其貌,次日向群臣言之。大夫吴广,原籍在今肥乡一带,自言其女孟姚善于鼓瑟。于是武灵王召见孟于大殿之台,其容貌宛若梦中所见,因使鼓瑟,大悦之,遂纳于宫中,谓之吴娃。为避免宫中纠葛,武灵王把吴娃安于陪都易阳城之信宫。日久,人们便呼为吴娃宫。吴娃得宠于信宫,不数年便生一子,名唤赵何。武灵王原有太子赵章,因韩后驾崩又立吴娃为后,因而废章立何为太子。武灵王自念赵国居四战之地,易破难守,恐日趋微弱为他国所并,乃亲自身着胡服,使民效胡俗,革带皮靴、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上下莫不胡服,皆废车乘马日逐射猎,兵势日益强盛。武灵王亲率师略地,东服中山,西略云中,北攻雁门,拓地数百里,遂有吞秦之志。在战略上采取合纵六国,西拒强秦,最后吞并秦国之策。但自念诸将不可当此重任,不如让太子治国,腾出自身经略四方,这是一举两得的策略。想好后遂于赵二十二年八月丙寅之日,使群臣大朝于信宫,传位于太子何,是为惠文王,武灵王自号主父,实则如后世所云太上皇。为辅佐太子治国,令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封长子章为安阳君。为在列国中制造舆论影响,特邀邻国梁襄王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楚怀王与太子兰前来祝贺。并通令全国张灯结彩,杀猪宰羊,锦衣美食,祝贺五日。大朝之日,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又令相国肥义在大宴之上,大讲治国之策。是日大宴之余,武灵王为纪念这个有极大的意义的日子,亲率文武百官,乘龙舟游过风景秀丽的澄湖,登上朱山顶端,令相国肥义持所佩之宝剑,在崖石上刻字以示留念,这就是朱山石刻的原委。此石刻虽经两千余年风雨侵蚀,但字迹笔画清晰可辨。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2)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3)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4)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5)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6)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7)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8)

游永年朱山(游永年朱山)(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