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词10首(温庭筠最经典的一首诗)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鼻祖,他在词坛上的地位极高,是将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关键人物。
他的很多词作至今传唱不衰,例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曾是热播宫斗剧《甄嬛传》中的插曲,还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闺怨词的代表作。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温庭筠其实在诗歌上的造诣也丝毫不低。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都是出自他的笔下。
而他最为经典的一首诗当属《商山早行》,其中10字妙绝千古,无人能超越。
全文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应该是他晚年所作,当时的他被贬为县尉,在离开长安前往襄阳赴任的途中经过商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年的他已经是四十八岁了,在平均寿命不足半百的古代,到了这个年纪,可以说是大半生已过了。
但是此时的他却被贬出京师,去担任一个区区的县蔚,心绪本就不平,再加上羁旅天涯,心中该是多么苦闷。
诗歌首联便道出了旅途的艰辛,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清晨刚刚醒来,驿站外便响起了车马的铃声,漂泊在外的游子,纷纷踏上了征途,可是心里却都想着千里之外的故乡。
这两句不仅是当时诗人的真实写照,也说出了很多游子的心声。
不像现在飞机动车,那时交通不便,短短的路程可能都要走很久。
道路险峻,前途未卜,离家万里,所以游子的心中通常都十分悲苦。
就像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同样是写游子的悲伤。
接着的颔联两句是最为人所称道之处。
天还未大亮,远处传来一阵嘹亮的鸡鸣声,整个茅草店还沐浴在晓月的余晖中;板桥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霜,桥上的足迹依稀可见。
这两句到底有多绝妙呢?
这十字逐字拆开,便是十种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又能拆解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合起来又是一幅完整的图景,这样的写法当真是绝妙,至今无人能超越。
而且这些意象又暗合了标题中的“早行”,所以后世对这两句评价极高,《历代诗法》曾言“三四空微淡远,非复人间烟火”。
接着的颔联两句依然是景物描写。
枯败脱落的槲叶铺满了荒僻的山路,淡白的枳花在驿站旁的泥墙边绽放着。
这两句看似写景,其实还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冷的氛围。
这里的“明”字用得最为巧妙,枳花是白色的,怎会照亮驿墙?
这说明天色尚早,所以白花才会那般显眼,诗人真实无时无刻不在凸显“早行”这二字。
而他一再强调“早行”不正突出了旅途的艰难吗?
既然旅途这般艰辛,那么他所要抒发的一种愁苦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的尾联写的是他昨夜的梦,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家乡的思念。
他忽然想起昨晚梦到杜陵的情景,梦里一群群凫雁在池塘边嬉戏追逐。
这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和他眼前的凄凉之景形成了对比。
如此鲜明的对比,怎能不勾起他的思乡之情呢?
杜陵就是指长安,原本长安也不算他的家乡,但是他在长安呆了几十年,早已把那儿当成家,如今一朝被贬出京城,仕途的失意,离家的愁苦一下子涌上了心间。
全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凄清的早行图,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千年来打动无数人。
尤其是颔联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字,妙绝千古,美得令人心醉,境界之高无人能超越。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温庭筠?欢迎一起来讨论哦。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