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

茶树,是可以移栽的。

有的茶树原产地长势好,移出去到别的地方,也许长势会更好;

当然,也有翻车的情况。

这种现象与茶树的气候适应性是息息相关的。

古人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虽然《晏子春秋》与植物学无关,但是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已经明白水土环境对同一个植物品种,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

梅占这个品种,并非武夷山的古老原住民,而是后期从外地引种至武夷山,并在当地生长良好。

今天,特别推荐一款今年的武夷山名丛——老丛梅占。

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1)

图片拍摄的水平有限,各位海涵

梅占原产于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安溪六大名茶之一;当地人根据该茶开花似腊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梅占。此后经推广种植,就逐渐引种至其他地区。

梅占又名大叶梅占,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因为它在采摘期老化较快(专业名词:持嫩性差),故此需嫩采。

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2)

正在萎凋的老丛梅占 感谢武夷山H老师供图

在以往的文章中介绍过,茶树如果嫩采,芽叶偏于娇嫩,苦涩物质含量会多一些;相对应的岩茶工艺做法,应该轻摇青,重萎凋,其目的在于保证发酵程度合格的情况下,尽量让苦涩物质经酶促氧化为清香的有机物。

武夷岩茶梅占的一个特点是成茶有微微的辛感,这种辛感就是由于嫩采造成的。

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3)

老丛梅占的个人品鉴感受:

外形:条索紧结,颜色乌褐油润,经热杯后干香有馥郁的梅花香气、木质丛香以及微微的辛感。

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4)

照片与实际有色差——还是拍摄水平不够

第一冲:采用110ml标准盖碗,沸水冲泡,快速出汤,而后闻盖香;盖上的焦糖香、梅花香、辛感、丛香一并喷涌而出。茶汤色橙黄偏深一些,茶汤散发出的香气是丛香为主。一口入喉,梅花香立刻占据口腔中的所有角落。

第二冲:盖上的的火功香、焦糖香、梅花香等纷至沓来。独特的品种香——梅花香尤其的绵长。茶汤入口,辛感在前,丛香与梅花香紧随其后;入喉后,整个口腔的香气萦绕许久,迟迟不会消散。

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5)

纯手写,字很烂,见谅

第三冲:盖上的香气没有任何减弱,茶汤中的香气变为以梅花香为主导,辅以丛香;汤入口,有明显的生津感,舌之两侧,在茶汤的多种香气和辛感的刺激下,源源不断分泌唾液,生津感极强。

第四冲:茶汤的浆感依旧,好似琼浆玉液一般。前四冲的茶汤是有浆液感的体验,好似醇厚绵柔的白酒,入口很顺滑。(苗工不喝酒,但是在十几年前有幸尝过一杯1984年的茅台,就是这种醇厚绵柔,入口顺滑的感受,一直难以忘怀)

第五冲:香气依旧,茶汤的浆感有所减弱,岩韵开始崭露头角。(关于此点,需要解释一下:岩韵一直存在,因为前几冲的浆液感,稠滑度太强,导致它被这种稠滑的茶汤包裹起来,待稠滑感逐渐消退,岩韵才能被喝茶的人感受到)

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6)

纯手写,见谅

第六冲:香气依旧,汤色有了变淡的趋势,辛感依旧,混合着岩韵、骨鲠感,使得喝茶之人的喉韵开始显现。

第七冲,就要开始逐渐坐杯了。至于后面的味道,就请各位茶友自行品鉴了。

武夷岩茶的山场为什么这么重要(苗工说茶第五十六篇)(7)

纯手写,见谅

感受:此款老丛梅占,吃火足,香气落水,香水的融合度恰到好处,品种香特征明显,树龄够老:木质丛香和辛感佐证了这一点。

茶的品质非常稳定,在一次次的冲泡过程中,香气和水路的下降是呈均匀的下降曲线,并无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出现。

由于时间原因,我写品鉴时,只冲到了十泡左右,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逐渐坐杯到十四五冲应该是没有任何压力。

每次喝老丛梅占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和智者对话的感受。

老丛梅占像极了一位饱经沧桑,洞察世事的老智者。

它带来的感受不是落于窠臼的庸俗,温润如玉但不圆滑,世俗但不庸俗,持重但不老气横秋,名字虽老,但是内质散发出来的蓬勃向上的力量,让人着实着迷。

行文最后,要好好夸奖一下武夷山的H老师,他的制茶工艺确实十分稳定优秀。

在此,向付出艰辛劳动的H老师致敬,感谢您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优秀的武夷岩茶。

各位想品尝此款具有鲜明特色老丛梅占的茶友,可以加我的微信。

苗工,结构设计工程师,对好茶有执念,故通过此公众号与各位茶友沟通交流。

茶友交流:lsxmyx200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