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1)

文|素一

1995年,第一部《康熙微服私访记》一经播出就创下了国产古装剧的收视巅峰,它的出现比《还珠格格》还早3年。剧中独创的“新派古装戏”拍摄套路,以及借古喻今、惩恶扬善的编剧风格,成为后面许多古装剧竞相模仿的经典。

该剧的大受欢迎,不仅成就了张国立作为独立艺人的创业之路,同时也让43岁的编剧邹静之在人到中年之后打开了一扇新的事业之门,他圆珠笔头下翻手是云覆手是雨、帮助投资人赚的满钵满盆的金牌编剧之路从此开始。

1968年,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编剧之一的唐大年出生。

这个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剧的后生晚辈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在24岁那年偶然间的无心之举,将大自己16岁的老大哥邹静之引领上了一条成就人生之路。

01

邹静之,祖籍江西,195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从事科技工作。

邹静之还未出生时,父亲就已遭受牢狱之灾,后来他辗转叫人带了张纸条给邹静之的母亲,交代说孩子一出生无论是男是女都送人了,不想孩子跟着自己受苦。

但邹静之的命好,哪怕在这个家中他已经有6个哥哥姐姐,母亲也没舍得把亲生儿子送给别人养,最后他成了家中的老七。

和所有50年代出生的同龄人一样,邹静之的成长过程,经历了新中国从自然灾害、到反右、文G革等一系列的特殊时期。

因为从小胆小,怕黑,不喜欢晚上出去的邹静之,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动物园饲养员。

如果是在如今,邹静之要实现这个梦想难度倒也不大,只可惜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三餐饱腹都是很奢侈的事。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2)

初中刚毕业,16岁的邹静之就被迫去了北大荒,落户到黑龙江一个建设兵团,在那里他真正体味到了人生百味,用他自己的话说,知道了“盐打哪头咸,醋打哪头酸”

在东北,邹静之一呆就是6年,这6年是他从一个小孩成长为一个小伙子的过程,也是他的个人梦想和现实不断抗争、妥协的过程。

在兵团里,没有什么精神生活,唯一的就是听听收音机或者读一读四处搜罗到的书。

邹静之听过或者读过的书,最后总能变成他自己的语言,然后他再将其转述出来。

白天,兵团小伙伴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宿舍,大家就爱听邹静之讲故事。

邹静之每次讲故事,大伙都先用大茶缸子沏好茶先搁在那,然后一盏小油灯下,30多个大小伙子围着邹静之,故事就开讲了。

但凡邹静之讲累了,不想讲了的时候,大家都意犹未尽到一种境界,就是人人手里都准备几根香烟,他一停下来,香烟就啪啪的朝着邹静之扔过来,让邹静之不好意思停。

到后来,邹静之实在没啥好讲的时候,他把自己看过的《第三帝国兴亡》的内容也都一半杜撰、一半书里的,绘声绘色的说给大家听。这么隐晦难懂的外国历史,从邹静之口里说出来也有滋有味、让听的人欲罢不能。

02

邹静之平生的第一封情书,也是在大东北写的。

在北大荒的生活之所以艰苦,不仅因为那时候干活累,还因为环境恶劣,蚊虫特别多。

邹静之来到北大荒后没多久,身上就长了虱子。

一次他去看同学,路上用布把头蒙住,但手露在外面,到了同学那,发现手被咬出了50多个包。

邹静之在兵团有个战友,比他大三四岁。本来生活环境就恶劣,这个战友还破罐子破摔,特别不讲卫生,他身上的跳蚤、臭虫、虱子都快成精了。

因为战友平时嘴碎,总爱找身边人的茬,跟人拌嘴打架,大家就合计着想个招整治一下他。

后来,大家合计说他人快20岁了,该到了谈恋爱的年纪,就伪造一封情书逗逗他,于是这封情书的执笔就非邹静之莫属了。

邹静之在信中这样写道:

你这小伙真不错,俗话说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如果你喜欢我,五天后在供销社门口咱俩相会。署名,知名不具。

不爱干净的战友接到情书,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他把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拿去用热水煮了一遍,还连着煮了好几天。

后来,五天后外面下着大雪,零下三十多度,战友真的到供销社门口站那等人。

刚开始大家为恶作剧成功感到窃喜,后来过了二十分钟他还没回来,大伙怕他冻坏了,就赶紧把他叫回来,告诉了他实情。

战友知道真相,顿时失望到了谷底,喝了一瓶酒,睡了好几天。

邹静之这写作的功底,在那个年代开始可见一斑。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3)

然而在物质生活都十分匮乏的年代,邹静之对自己擅长什么,能干什么,都还十分懵懂和不自知。对他来说,最大的心愿除了填饱肚子,就是能早点回到北京、回到父母身边。

他曾经有一次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去火车站赶火车,为了过年前能到家看一看父母。

但是那次他却因为买不到票,被阻挡在火车车厢外。

这些对家人的思念、对回城的渴望,和其他的下乡知青一样,在那个时期是他们精神上支撑自己为之努力的最大方向。

邹静之从小学过小提琴,在北大荒,因为会拉小提琴,他曾经是宣传队的主力乐手。后来一次他顶替别人上台唱歌,他的歌声也大受欢迎。

他一首歌唱完准备下台的时候,大家为了留住他,把他衣服口袋都撕破了,后来他回到台上又唱了3首歌,观众才放他走。

那个年代,有才艺的话,报考了文工团是可以返城的,邹静之于是把能做个专业的文工团演员当成了自己追逐的梦想,从17岁开始他坚持了10年,不间断的每天做发声练习。

暂时北京回不成,邹静之还一度从北大荒转战到了离北京稍微近一些的河南农村去插队。

在河南农村,邹静之呆了2年,那段时间比起在北大荒的兵团艰苦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冬天的,他们还住在没有炉火的破庙里。

然而除了生存环境的艰苦外,河南农村丰厚淳朴的民风民俗,给邹静之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过年的时候,农村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那股子人间烟火味,让邹静之为之感动,他也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对底层百姓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有了更深体会。

03

1976年,兜兜转转邹静之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北京,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1977年,恢复高考,邹静之没有参加,而是选择了服从分配,去煤炭研究院当一名瓦匠。

该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了,邹静之没有给父母心上添堵,一步步按部就班,把人生该完成的使命都一个个的完成了。

29岁那年,他和恋爱了几年的,同是北大荒插队的知青王世平结了婚,生了孩子。

结婚后这么多年,在煤炭研究院从小瓦匠干到白铁工,勉强能维持生计的邹静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要报考文工团的理想。

但在遭遇了办公室政治、直属上司新官上任,原来老领导带起来的团队不受待见之后,邹静之意识到自己的文工团演员梦算是彻底破碎了。

以前,邹静之在工人宿舍里天天练声,有一天母亲问他,儿子你最近咋不练声了。邹静之泪如雨下,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能让自己妈看到自己在哭。

那一刻,他心里明白,这个自己追寻十年的梦,是没办法实现的,既然实现不了,只能妥协放下了。

一心想打入一个专业团队,想干点什么的邹静之,在不唱歌了之后做起了当桥牌大师的梦。

闲不住的他,从一个梦想里走出来,又找到了新的归宿,每天下班后也不回家,天天去打桥牌,天天研究怎么打。然而在这期间,邹静之越深入研究越发觉不靠谱,自己可能这条路也走不通。

正巧,身边跟他一起打桥牌的小青年说起中央电大中文系报名最后一天,明天就截止了,一直在努力找出路的邹静之,当时脑袋里灵光一闪就报了名,登上了电大中文系的末班车。

报名之后,邹静之废寝忘食的复习了2个月的文化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04

在电大3年的学习结束后,邹静之又来到了煤炭研究院下面一个小单位,从抄水电表的工人慢慢干到了办公室主任。

生活相对稳定、人生阅历也相对丰富的邹静之开始意识到,自己似乎可以尝试更多的文学写作,并开始在报刊投稿。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纳后,邹静之得到了鼓励,创作的热情更高,于是他不但写小说散文,还写起了诗歌。

1987年,邹静之发表的诗歌得到《诗刊》杂志领导的赏识,把他招进去做了一名编辑,几年后他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诗人。

此时,距离他真正走入编剧行业已经不远了。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4)

在做编辑期间,邹静之接触到了众多的业内人士,他自己也开始了文学创作。

以诗会友,邹静之结实了很多忘年之交,勤勉好学、不耻下问的邹静之从来没闲着。

电影学院刚毕业没多久的唐大年因为爱好诗歌和邹静之是朋友。有一天,他突然找到了邹静之,对他说:老邹,你能写电影啊。

邹静之说:我不会写电影。我连什么格式都不知道。

唐大年说:这个不难,我五分钟就教会你,然后你回家去写,我给你推荐到田壮壮那去,你能写。

于是在唐大年的点拨下,邹静之搞清楚了写剧本的方法,并且动手开始写。

他动手写的第一个剧本是一本叫《吹笛人》的书,第一次写,很兴奋,他一周就写完了。剧本一出来,导演田壮壮就给了他认可。

当时写剧本对邹静之来说,最大的动力是稿费高,能改善一下家里的物质生活,抱着这个十分现实的目的,邹静之开始当起了编剧。

不过写剧本,在当时来说还谈不上是个正当职业,一直以写诗歌散文扬名在外的邹静之,对于自己给别人写戏这件事,颇有几分羞耻心,不敢大肆声张。

写过电影剧本之后,邹静之开始写电视剧剧本,当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剧本拍成电视剧《琉璃厂传奇》在北京电视台播放后,一下子得到了很高的赞誉,都说京味十足,收视率也冲上了周内冠军。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5)

随后,主演了《琉璃厂传奇》的张国立,筹拍《康熙微服私访记》时又找了邹静之。

彼时导演拿了本书找张国立,他跟张国立说这本书题材老百姓都喜欢,您要是拍了这个电视演皇帝,那肯定好看。

张国立请邹静之看了一下这本书,后来邹静之告诉导演,毫不夸张的说,这个要写成老百姓爱看的东西,书里的东西一行字也不能用。

张国立看了看这本书,也附和道:是啊,这必须得重新创作,否则我根本演不了。

导演随即拿出一沓剧本订金,告诉他们,就让邹静之来写。

邹静之答应了,还让导演把书退回去,免得花冤枉钱。

然后《康熙微服私访记》写完拍完播出后,火遍了全国上下。

后来,张国立和邹静之合作,一连着又拍了5部续集,之后邹静之还写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

随着电视剧产业的蓬勃发展,邹静之编剧的作品成为影视投资人眼中收视率、票房的保证,邹静之也在自己的编剧之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年,由邹静之编剧的电视剧、电影分别有: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6)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7)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8)

可以说,出自邹静之手的作品,个个是叫好又叫卖,他满足了老百姓看戏图热闹的诉求、更满足了投资方捞金的期待,一路走来皆大欢喜、处处开花。

05

邹静之的成功,显然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但是邹静之之所以能一直保持了自己的创作水准和热情,更因为他始终有个清醒通透的头脑,没有因为商业利益就丢失了自己的本真。

邹静之没有学过编剧,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却能把这件事做好,他总结了自己这种情况,就是当年侯宝林说的一句话:

好演员是地里长出来的,他说的地就是撂地的地,就是打场的,郭德纲也是地里长出来的,好的“二人转”演员都是地里长出来的。

邹静之还说,有个学美术的大学生跟他聊天时说,自己没考上中央美院的那一年,是他人生中最伟大的一年。

所以失败和不专业,往往是一个人通往理想殿堂的有效途径,是助你成功的两把梯子。

就如老北京的一句话:不迷不成家。迷,就是自觉的学。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9)

除了写商业剧本、做电影、电视剧的编剧,邹静之还写话剧剧本,而且在话剧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堪称继老舍之后,中国又一伟大的作家,可咸可甜、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他的追随者。

邹静之说:人生在世,犹如小溪漫流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深以为然。

金牌编剧微电影攻略(金牌编剧之大爷)(10)

在邹静之的认知里,一个人不到一定的年龄,他命里的幸与不幸是不自知的。

换句话说,人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谁永远点背、也没有谁永远都好。时间才是鉴证一切的试金石。

在邹静之的半生编剧生涯里,他能写老百姓爱看的大俗的电视剧、也能写参悟人性、在专业舞台上表演的话剧剧本,而这两种东西在邹静之心里是不分好坏的。

邹静之说:

我原来是一瓦匠,我变成写戏的了,结果把身体写坏了,这些好坏有分别吗,它的分别在哪?

就跟沙滩上那个人说的,你挣完钱跑着晒太阳,我现在就晒着,这种东西不是消极的,干小事隐大志,你可能会达到你的梦想,但如果天天拿大志压着你,我要出人头地,臭的脏的什么都干,最后虽然是锦衣华服,但上面长满了虱子跳蚤也不好,没意思,等你老了你就知道了。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