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话方言什么比较出名(福建风情闽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好,我是福建本地君,一个致力于传播福建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民生的草根作家,希望能得到您们的喜爱与支持。

早在先秦时期,福建居住着闽越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后来闽越国被灭,大量闽越人被迁往江淮,少许人躲进深山老林,最后与汉人融合,其语言也逐渐消失了。如今的闽方言都是古代中原汉语的存留。

闽方言的形成与组成

从汉晋到唐末,历史上曾有三次大规模移民迁入福建。

第一次是在六朝时期(222–589年),这些早期进入福建的移民带来的是上古汉语中的“江东古吴语”和“南楚古楚语”。他们主要定居在闽北地区,形成了闽北方言,也是福建最早形成的方言。

第二次与第三次都发生在唐朝,他们带来的语言既有东晋时期保留下来的上古雅言,又有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河洛语”,这次移民主要分布在福州、建州及闽南地区。

宋朝时期,朝廷官修了汉字韵书《广韵》,之后升级为《集韵》,因此自宋朝时期开始迁入福建的移民带来的是近古汉语,比如客家话,就是形成于宋元年间。

在古代数次中原大移民中,唐朝时期的移民规模最大,对福建方言的影响也最深。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探讨一下闽方言与《切韵》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福建话方言什么比较出名(福建风情闽方言是如何形成的)(1)

古汉语与闽方言的重合度

《切韵》是隋朝时期编著的一本汉字韵书,也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这个语系主要存在于隋唐时代。

《切韵》中只有重唇音“B、P、H、G”等,轻唇音“F、W”尚未分化出来。比如,“福州”这个词在福州话中念做“虎纠”,其中轻唇音“F”发的是重唇音“H”;再比如,莆田、闽南语中的“我”念成“刮”的音,也是轻唇音“W”发重唇音“G”。这点印证了福建方言有中古汉语“河洛语”的成分。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提出“古无舌上音”的论断,该论断如今也得到证实。虽然在《切韵》中已经有了舌头音与舌上音,但是在上古雅言中是没有的。在闽南语中的“人”念“郎”或“林”,福州话中的“人”念做“能”,现代汉语中的“SH、CH、ZH”翘舌音,在闽方言中是不存在的。因此,闽方言中也继承了上古雅言“无舌上音”的元素。

《切韵》尚未把匣母中分化出喻三母,这个属于古代音韵学的范畴,简单说就是上古汉语是单个声母无法拼出来的(除了群、云、以),它的发音中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母,比如赤壁(音:chjek pek)。在闽方言中就普遍存在这个现象,很多方言用现代拼音是无法拼读的,这也印证了闽方言是源于上古、中古汉语。

以上是在闽方言与古汉语在声母方面的对比,两者具有比较高度的重合度。在闽方言的韵母方面,也是跟《切韵》有着较高度的关联,这里就不多做赘述。

福建话方言什么比较出名(福建风情闽方言是如何形成的)(2)

古汉语的表现形式

以上所述为闽方言与古汉语在音韵上的联系,在闽方言的词汇上,我们更能看见古汉语的痕迹。

家中常用的锅,在一些闽方言中叫“鼎(Dián)”,这是因为在秦汉时期,鼎就是一种炊具。

“昨天”这个词,在闽南语及莆仙话中念做“蜀暮”(发音不同),这个词也是源于古汉语。

在福州话当中,谢谢叫“起动”,也就是有劳大驾的意思。“起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中都出现过这个词。

诸如此类的词汇还有很多,比如,筷子叫“箸(Dǘ)”,新娘叫“新妇(Sínmū)”,粥叫“糜(Muái)”,晚上叫“暝(Mán)”等等,大部分的闽方言可以用古代汉语词汇表现出来。

福建话方言什么比较出名(福建风情闽方言是如何形成的)(3)

写在最后

网络上有些帖子说,闽南语或者闽方言就是正统的古代汉语,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

任何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发生演变或者环境影响,上古汉语之后,有中古汉语、近古汉语、近代汉语,而福建的移民史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及无数不同的中原官话互相影响,才形成了如今福建各地的方言。福建方言只能说是跟古汉语具有较高重合度的语系。因此,有时候用某种闽方言去翻译一段文言文,可以得到更好地理解。

不管是福州话、闽南语、莆仙话、客家话或是其他闽方言,他们的语言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古汉语元素,对中国古汉语研究来说,就是最好的史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福建#本地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