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沙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深读一眼碧泉流淌千年沧桑)

大长沙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深读一眼碧泉流淌千年沧桑)(1)

图为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潭。 肖畅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辉 见习记者 肖畅

通讯员 李耀湘

夏秋之交的湘潭,清风裹着热浪,记者一路翻过山丘、越过荷塘、穿过草丛,步履匆匆。在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一汪清潭,翠绿澄净,清澈见底;藻荇交映中,水波不兴,清朗如镜。

若不是这潭西岸石壁上刻着的“碧泉潭”3字,以及东南方相去不过百米立着的碧泉书院遗址石碑,这汪近千年活水“抟沙旋波,上瀠螺髻”的喷涌盛状,这所近千年学府“远邦朋至,近地风从”的繁荣盛景,怕早已深埋在了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里,沉寂在了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里。

文人学者振臂高呼,激起了这“眼”泉池层层涟漪。今年7月底,湘潭大学决定在原有哲学系、历史系的基础上组建碧泉书院,湘潭县也拟在原址上恢复书院旧貌。双院区重建,以期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温湖湘学派“令人目中浮翳为之一开”的精神食粮,重拾碧泉书院“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胜,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的繁华,一扫“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的荒凉与沧桑……

沉 潭水幽幽,残碑寂寥无人识

8月上旬,记者一行从湘潭县易俗河出发,一路逶迤前行,便到了“洞庭之南,潇湘之西,望于衡山,百里而近”的碧泉。

“这里就是南宋最早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的发祥地。”同行的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代湘说,湖湘学派是胡安国、胡宏父子创设的一个区域性学派,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支系,清乾隆帝曾赐书为“道南正脉”。

步行数十步,碧泉潭便嵌于路旁。潭有十米见方,深不知几尺。西侧背靠山林,树木葱茏。低头可见潭水幽幽,草荇恣游。临潭而立,又觉凉意阵阵,清爽扑鼻。光绪刊《湘潭县志》曾有记载:“涌沙成珠,状若倒雨,投物皆作翠玉色,《舆地纪胜》所谓‘澄碧如染’者也。泉底有小金莲花,上有奇树,四时恒荫。”

顺溪而行,光着膀子的乡野稚子在河渠间酣玩,水花四溅,波光闪闪。沿着渠道一路前行,碧泉书院的遗址便隐于道路右侧。当年的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已于南宋末年焚于战乱,之后几修几毁,直至上世纪80年代损毁殆尽。如今,遗址被湮没在几栋半旧不新的红砖民居里,只剩一块被岁月侵蚀得字迹全无的石碑,孤独地斜卧在黄泥之中,少有人问津。

“宋代‘湖湘学派,滥觞于此’。别看它僻处乡村,当年却是四方学子仰慕之地。”湘潭文史研究专家何歌劲说。

何歌劲介绍,1129年(宋建炎三年),为避金兵南侵而带来的社会动乱,在朝为官的胡安国,应湘潭籍弟子黎明与杨训之邀,渡洞庭湖而南,来到碧泉。其家室也告别了湖北荆门的寄居地,来此会合,结庐而居。后来又经过一番转徙流离,于1133年(宋绍兴三年)回到碧泉,建立书堂。

碧泉虽地处偏远,但因一代鸿儒隐居其中,各地求学士子不绝于途,“寓在深山多客人”。胡安国感于时事,大力宣扬其尊王攘夷、内圣外王、体用并重、知行合一的经世济民之学。湖湘学子得其训后,顿觉“先生斯言洞穿七孔,令人目中浮翳为之一开”。这其中,就有南宋宰相、抗金名将张浚之子张栻。

1138年(宋绍兴八年),胡安国道归,遗理学巨著《春秋传》传于后世。其子胡宏承父业,将原书堂修缮扩大,改名为碧泉书院。3年后,胡宏有感于“人希探本”而创立了他的性本论儒学观,于是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并作《有本亭记》以记之。湖南核心文化湖湘学派,于此时开始形成。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指出:“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胜,未有出湖湘之右者。”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也认为:“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湖南也因湖湘学的形成和传播,由蛮夷之地而一跃成为理学之邦。

胡氏父子在此辛勤耕耘30余载后,随着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胡宏去世,碧泉书院学子部分北迁至长沙岳麓书院与县城县学,还有部分去了城南书院。1165年(宋孝宗乾道元年)前后,胡宏的两大弟子张栻、彪居正先后主持岳麓书院学政,他们继承胡氏之学,从学者广及四海,湖湘学也因之广播神州,得以更高层次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天下学子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

“可以说,碧泉书院是湖湘文化兴盛之源,是湖湘学派理论创新之所。碧泉书院与岳麓书院,相继成为南宋湖湘学重镇。”陈代湘说。

浮 文人扼腕,振臂高呼马蹄疾

史南曾在《文定公父子像赞·有引》中云:“谒胡文定公书院,苍烟碧树,交映讲席,丹崖翠壁,曲抱经帏,使人惕然肃然起敬,而春秋大义炳然,与天日相为照焉。”

“正是胡氏父子和碧泉书院的学子们,在这方土地上长年精研物理、探幽入微、辛勤耕耘,讲求经世致用,健于履践,方有近现代以来湖湘文化的显赫地位和声望。”站在废址之间,徘徊于隐山阡陌之野的何歌劲不禁感叹,“而今,书院却是片瓦无存,荒草萋萋。”

“岳麓书院一直以来兴旺发达,现在更是成为一张闻名全球的文化名片,而作为湖湘文化兴盛之源的碧泉书院,却因为没有坚持办学逐渐落寂,薪火不传,实在令人扼腕!”陈代湘说。

去年6月23日,陈代湘一纸《重建“碧泉书院”》的倡议书风靡网络。他认为,碧泉书院是湖湘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具有无比珍贵的隐形价值。重建书院是为近代大放异彩的湖湘文化找寻历史之源,为湘潭找寻厚重的历史积淀,为海外新儒家找到精神母体。

此举得到了不少文人学者的支持,纷纷奔走呼号。以陈代湘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人士还认为,碧泉书院的再度兴旺与长久活力,需要匹配的办学条件、坚实的学科基础为依托。

而湘潭大学是我国湖湘文化研究重镇,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湘学研究所”,推出的《湘学》辑刊、《湘学史》(上下卷)、《湖湘学案》《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等丛书和著作,都是国内较早对湖湘学派整理与挖掘的力作。以湘大哲学学科为龙头,整合校内外相关学术资源,可为建设碧泉书院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同年,湖南日报社湘潭分社记者在经过多次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写成题为《重建“碧泉书院” 赓续千年文脉》的内参。内参建议将碧泉书院作为一个湖湘文化研究机构放在湘潭大学,成立一个独立的二级学院(参照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模式运行),给予省级重点科研平台支持,并支持创建国家社科平台;在文化产业基金、事业发展项目资金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上给予倾斜;给予土地划拨、规划设计、基建项目等方面支持;促成聘请文化名人担任书院院长,并面向海内外延揽人才。

内参得到分管省领导的重视,湘潭市委、市政府乘此东风,明确在湘潭大学重建碧泉书院。

今年7月底,湘潭大学决定在原有哲学系、历史系(均为二级机构)基础上,组建碧泉书院(下设哲学系、历史系)。同时,决定任命陈代湘教授为重建后碧泉书院首任院长。

立 双院重建,千年文脉润三湘

“汩汩碧泉继春秋绝响,苍苍云岭奠湘学鸿基。”这幅篆刻在“有本亭”立柱之上的诗句,寓意着圣人之道的千年不绝、千古弥新。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大半是由湖南人书写的。学界已有共识:‘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近代湖湘之所以豪杰辈出、群星闪耀,得益于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滋养。胡安国、胡宏父子以碧泉书院为基地而创立的湖湘学派,在现当代也受到港台及海外新儒家的极力推崇。”陈代湘说。

对于重建碧泉书院,湘潭市委、市政府自2010年以来即有意为之。去年以来,湘潭市委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碧泉村作了实地考察;今年1月,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就此召开了专题调度会。

“目前,《湘潭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正式下文,其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湘潭大学和湘潭县合作重建碧泉书院工作’。”湘潭市委党校副校长洪学敏告诉记者。

“碧泉潭这汪圣水,是湖湘学派的源头,滋养了三湘大地千年文脉。我们将结合学校现有优势,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湘潭大学副校长刘建平说。

“根据调研走访,我们提出了双院区重建的设想。两个院区距离约30公里,一个在市区大学内,一个在清雅风景区,有高速公路相通。”陈代湘说。

陈代湘介绍,湘潭大学的具体设想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碧泉书院遗址上恢复书院古建筑,配合湘潭市碧泉、隐山文化开发,辟为湖湘文化展览馆,兼为碧泉书院研究院,承担保护遗址、展示湖湘文化、参观游览等任务。书院建设与历史遗迹保护成为一体,同时也可慰藉人们对原址历史文化的怀念之情。二是在湘潭大学校园内重建碧泉书院本部,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利用湘大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服务的优质资源,发挥碧泉书院的现实功能。

目前,书院实体建筑和选址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光绪刊《湘潭县志》记载:“涓水过锦石,又得如归港,亦以文定名之,倘其一证。如归港出大水冲,东流合暂塘坳水,坳东碧泉,出自唐代。胡祠专祀,本在隐山,泉去山远矣,今胡族犹盛。书院惟存基址,若重兴斋舍,斯为美矣。”百余年之后,湘潭市不仅重兴斋舍,还要让千年文脉的古道古风润泽三湘,绵延久远,生生不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