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

目录

一、古代彝族文字什么样

二、文字诞生的传说

三、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五、对于陶文的再认识

六、历史拟构

七、结论综述

前言

本期我们将从城头山开始一直追溯到二里头。今天提到的内容,可能会引起极度的不适,因为三观尽毁,有关古代中国的很多基本内容基本观念,今天都要调整。但以地下考古资料而非传世现存文献来建立理论框架,是我的观点。前方高能,请摘掉所有有色眼镜,放空大脑,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古代彝族文字什么样

洋洋三期文字都没有说彝族文字,咱们先一睹为快吧。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

和汉字很像啊,由笔画构成,方块字,意音文字。要是一个外国人直接把彝文看成汉字也情有可原吧!

彝族文字特点是:

彝文是一种自源文字,方块字,和汉字很像,由笔画组成。没有汉字那么发达的偏旁部首结构,彝文的部首也可以称为主笔和附笔。变形字体多。老彝文是和汉字一样的意音文字。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现代标准彝文,文字发展方向已经是拼音化的音节文字了,不同于汉字的形声化。

彝文拥有丰富的古代文献

起初,彝族社会政教不分,毕摩的职司由拥有政权的“头人”兼充;后来毕摩成为专门从事宗教职司和主持社会文化活动的阶层。扮演着讲述历史、传播知识、规范行为的文化教育角色,他们是掌握本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和传授典籍的知识分子;是带宗教意味的仪式和活动的唯一传习者;是彝族文字的主要传承者和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彝族民众视毕摩为“智者”和“知识最丰富”的人。

许多文献中都用父子联名制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文献传承的历史。传承中如遇文献破损,则由当任毕摩用新载体转抄誊写。在近现代以前,毕摩文献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用自制竹笔蘸以作为牺牲的动物(如狐狸)血加锅底灰调成的黑色液体书写,也有用彩色天然石材磨成的粉末加水调成的液体书写;毕摩文献的载体主要有宣纸、绵纸、普通白纸、牛皮纸、木板、木牍、皮书、骨简等,而纸载体中,最大者长约240厘米、宽约50厘米,最小者长约10厘米、宽约15厘米,一般的纸质才学为A3纸规格大小,但略长略窄些。毕摩文献的书写、阅读形式相当独特:书写时从上至下,阅读时将文本向左调转90度横看,呈独特的“左翻倒念”形式。(毕摩文献:“彝族的百科全书”作者:陈 翔来源:中国档案报)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

毕摩

“彝族将毕摩仪式和文献分为“路上方”与“路下方”两部分。

“路上方”文献,彝称“黎数”,主要内容为祖先崇拜、求育繁衍、部落生存、远古史话等。以及祭祖、超度祖灵仪式。产生的年代久远。

“黎数”lishu,这个词和水族人称呼水书为“泐睢”lesui,是一样的。非常耐人寻味。

“路下方”文献,是指一般的文献。文字简明,语言“白话”。

彝族文献浩如烟海,含有大量的历史、自然文献,这其中仔细挖掘不难找到彝文和汉文献二者之间的联系。

比如上文夏文字的突破会不会在彝(三)彝与三星堆一文中提到《彝族源流》和《华阳国志》都有对杜宇的记载,汉之前文献中根本没有蜀国历史详细知识。《华阳国志》断然是依据蜀国写的。

还有对于宇宙的创生,《彝族源流》记载:

“远古时期 天和地还没有形成,哎和哺也没有产生,先有清气和浊气。清气青幽幽,浊气红彤彤,清青之气变成哎,浊红之气变成哺。 高天十二层,哎与哎配合,滋生了哎之众子。大地十二道,哺与哺交合,滋生哺之众子。哎生天茫茫,哺生地茫茫。天和地的影出现了。哎与哎反复交合,哺与哺反复交合。哎和哺又相结合,产生了高天和大地。经过了很长一个时期,一对哎哺,又出现在天顶,哎哺的移动出现了风,风也是哎哺的结合形成的。碧海青天的根源也是出自哎哺。先是高天影,后是大地影,末才是人影。哎哺的根源是从宇宙中产生。哎哺两阴阳同出一源。哎转化成尼,尼出如高天,哺转化尼,尼生如大地。哎产生什,哺生成勺,哎产生斯,哺产生里,哎产生鲁,哺产生朵,哎产生迷,哺产生觉。”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

再看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〼1

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侌昜;侌昜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〼2

复辅也,是以成仓然;仓然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〼3

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4

者,侌昜之所生;侌昜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〼5

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〼6

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楚辞》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

汉文的太一明显就是彝文的哎哺,这两本文献是源于同一底本的。楚国文献和彝族文献,追溯上去必然要回到夏商时期才有交汇的时间点,就是夏后氏西迁的节点。

如果有更多的彝族文献和上古文献源于同一底本,是不是会更有力的支持彝文和中原古文字有关呢?

二、文字诞生的传说

1古埃及

古埃及《图特赞美诗》和柏拉图的《斐德罗斯》中记载,文字是图特神创造的,作用是帮助记忆。这是一个长着朱鹭鸟头、人身的神。

2西亚

在苏美尔(Sumerians)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另一部典籍《伊楠娜与基恩》中说:智慧之神基恩的住处埃利都(Eridu)有“文化财产(me)”。埃利都是最早的城市,并没有发现早期文字。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

苏美尔泥板上面有一艘方舟

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是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录在小泥板上。最早使用文字的人是记账员,记录牲畜和谷物数量。

3中国

中国传说是仓颉造字。故事直到战国晚期才出现。

《荀子·解蔽》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淮南子.本经训》:“昔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也就是仓颉的故事大体源于淮河流域,传统的东夷文化圈。正和最早期的“刻画符号”发现地贾湖、双墩在一个区域。

根据荀子的记载经过仓颉之手,文字统一,看来,仓颉是中国书同文第一人。荀子本来是赵国人,但主要在齐国楚国活动,最后定居兰陵,台儿庄啊。话说兰陵不是很好听吗,非改成一个接地气的名字为了什么啊?这个地方靠近徐州正是东夷之地。

《淮南子》也是东夷文化,记载了中国文字的产生与众不同:天要下小米,鬼要唱歌!有人说,中国文字惊天地泣鬼神,差不多吧,但是不是被吓到了,而是庆祝与歌颂。上古时期的鬼,类似于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鬼,不是恶鬼,是和神一样的存在,是逝者的魂魄。

彝族《指路经》,记载了彝族毕摩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念诵的一种经文。毕摩“指引亡者从居住地沿着古代彝族迁移路线,回归到祖先聚居的地方,与祖先的亡灵团聚。”

众多文献都指出:十八个彝族家族的《指路经》最后都指向兹兹朴窝,也就是云南昭通。

如果没有《指路经》死者魂魄无法回归故里,所以有了文字后,鬼夜啼,这是一种清脆优美的鸟叫啊!是赞美啊。注意作者没有用嚎啕之类的词汇,不应该理解为惊天地泣鬼神!

而是由于有了文字,有了《历法书》,农业的生产可以得到保证,生者平安;有了文字就有了《指路经》,死者可以安息。从文法上说:天雨粟,鬼夜啼。这是一个对仗句式,分别说明了对活人和死人的意义。

小结:

古代文明有关文字产生的传说刚好覆盖了文字的核心作用:记录、政治、生活。而中国文字产生传说注重生活需要,也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社会世俗化而不是神权化的基本特征。而且和西亚考古发现最初的文字用来记账的作用是一致。

三、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采信周有光先生的《世界文字发展史》向大家作介绍。

先有岩画和刻画符号,逐渐发展到文字性图画,然后从图画发展到图画性文字,之后是不成熟的文字,然后是成熟文字。文字一般会从象形表意,逐渐拼音化,发展到音节文字,最后是表音为主的字母文字。

除非是自源文字,一般都会借用其他现成文字系统。具体到特定某种文字,也不一定所有阶段都要经历。就是表音化逐渐增加的过程。

接下来,咱们举例说明。

四、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1.岩画与刻符

a.岩画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

广西岩画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

连云港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

阴山

中国岩画众多历史悠久这其中必然有后世文字的远祖。南边广西贵州福建一线是智人北上路线,北部阴山内蒙大兴安岭是北方游牧民族长期生活之地,也是文明传播重要通道。所谓草原之路。南北交汇在中部在河南具茨山、安徽淮北北山、连云港一带,正是历史悠久的黄河--淮河流域,最早的中国刻画符号就是出现在这一带。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

河南具茨山

具茨山地区已经发现岩画点不少于3000处。具茨山的岩画以圆形凹穴为基础的抽象构图为主,是最接近刻画符号的岩画。它在中国文字史上必定占据重要作用。

有意思的是具茨山的名字竟然有意义:修道之山。但是得用蒙古语。

魏文成翻译:

在蒙古語中,具,[ju]道理,學理之意。茨,的古本音為:caun,其實是蒙古語:[sauuh],漢語意思是修行修煉而居住。[uul]山。

所以具茨山就是[ju sauhu uul],修道之山。用汉语不知道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和具茨山的传说正相吻合!

《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騩乎具茨之山。” 《水经·潩水》:“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 郦道元注:“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

我根据周有光先生著作制作了这张图。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4)

中国岩画分布图

图中,鄂西,河南,连云港等处特别值得重视,他们贴近早期的刻画符号出土地点。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5)

彩陶之路

甘肃、青海到西藏的岩画正好和彩陶之路相合,也同东夷西迁之路相合。马家窑文化南下就经过四川甘孜石渠岩画,再往南就是宝墩文化。这个路线就是蜀山氏迁徙路线。

b.刻画符号

与岩画相辅相成的是中国的刻画符号相当丰富,时间跨度巨大,地理分布广泛,在新石器时代各个古文化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联系。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6)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7)

城头山刻符

中国学者对于“文字”的界定异常严格。对“文字”界定得过于谨慎或者宽泛都会造成,对符号概念界定的不准确。过犹不及,定义不准确,就不能正确区分哪些是文字,哪些不是。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8)

陶寺扁壶

陶寺的扁壶,只发现了两个字符,一个不认识,一个与甲骨文“文”字十分类似。为什么不能推断这就是甲骨文“文”字的前身呢?还是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啊!甲骨文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它这个字不得有个祖宗啊?那时间在前,地域接近的陶寺扁壶不正好是甲骨文中“文”字的源头吗?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9)

现在认定的最早文字就是商代中期的甲骨文。这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一致认为它应该有一个发展过程,就是怎么找也找不到甲骨文的祖先。也找不到夏的文字。

其实,这里有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夏商周一定是一种文字的继承和发展吗?

他们都不是一个民族,一定会使用同一种文字吗?一定不会。所以,这个想法背离了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观念,有点大逆不道。咱们先来读一下圣人之言,再做打算,

《荀子·解蔽》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荀子认为:曾经有很多种文字!你认为只有一种,这合适吗?

第二,甲骨文一定是自源文字吗?

甲骨文的原始状态一直没有找到,为什么不能设想它是从别的文字借用过来的呢?好像日文的片假名就是借了中国文字。这个想法也是大逆不道的。不破不立,老找不到就逼着人另辟蹊径啊。

如果在甲骨文之前,还存在其他文字,那么根据文明的传播理论,这些周边地区的文字一定会影响到商族地区。那么商族的文字,不能排除借用的可能。

在甲骨文之前有其他地区的文字吗?这个就取决于文字的定义了。如果甲骨文之前的所有刻画符号都不是文字,那就还得努力寻找算是文字的祖先啊。如果判断有些古代文化的刻画符号,属于文字发展史某一阶段的文字,那么剩下的工作就是对号入座了啊。总能找到甲骨文的祖先。

第三,夏文字一定没找到吗?会不会因为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视而不见?

田野考古,大的区域上应该说没有遗漏的地方,就是布点多少,揭露面积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该发现的已经发现了,但是认不出来。识别不出夏文字的原因就是判断夏文字的标准有误!

现在我按照周有光先生的理论,从新界定文字概念。用文字发展的眼光去对比古代刻画符号,识别它们处于文字发展史的哪个阶段,以此来鉴别这种符号能否称为文字。

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它得可读,而不能是画。可读,就意味着表音。所以讨论文字不能脱离语言。成熟的文字必然是可以准确的记录语言的细节。反之,越是不能准确记录语言的文字就越原始。根本不能读的叫符号,特别具象的就是画了。

符号是一种象征物,用来代表事物。同时符号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某种信息。但是它不能读。能读的符号,都应该叫文字。除非这个文化圈是自我封闭的,完全不和外界交流的,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你无法判断它是否可能借用了其他文字。

没有这种完全自我封闭的文化。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0)

科潘怀抱兔子的月亮女神神似《楚辞·天问》“顾菟在腹”

美洲的文化就算是独立发展的了。玛雅的文字造字法却与汉字绝像。有形旁有声符,有象形字,形声字等。玛雅文化雨神是飞龙形象,月亮里有只兔子。把文字写在陶碗上。这些也都与中国文化一致。

分子生物学已经直截了当的说明了,现代智人有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即便是东亚人群保持了铲形门齿的遗传特征,那也是混血,而不能是与世隔绝。

所以界定文字和符号的标准有两条:

(1)是否可读;

可读的标准为:1否多个符号一起出现,线性排列,成句成篇。有肯定是可读;2是否类似后世文字,因而可读;3是否类似其他地区文字,因而可读;

(2)出现时间是否在其他文字之后;

能否排除文字的借用?不能排除,就得承认是借用。可以用其他文字读。或者借用其他文字的音,或者是意,或者是形。

按这个标准,咱们来重新检视新石器时期的刻画符号,然后咱们尝试着用周有光先生的理论来衡量各种刻画符号的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实在太多了,我只按周先生理论给出主要脉络。

1刻符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1)

这是中国最早的骨刻符号,出于哈尔滨阎家岗遗址,阎家岗旧石器遗址考古报告中,称"可能为人工刻痕",经碳—14测定,化石年代为距今22370±300年。

如果您接受不了,2万年前现代智人就有了某种“文字”,那咱们谈一谈贾湖文化吧。

贾湖文化

经碳14测定,河南贾湖遗址年代范围为BC7000-BC5800年,分为三期,第三期为BC6200-BC5800年。

遗址共发现契刻符号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龟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2)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3)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4)

可以看出贾湖的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特别是目字,如出一辙,历经大约5000年到商代没有什么变化。

这些刻符简练,规整,可以分解成笔画,容易复制。有些可以直接用后代汉字来读。至少可以读出一、二、八、目几个字吧。也有学者用彝文来读,也可以读出音和意来。

距今5500年前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有一个从象形图画,逐渐减笔,简化成符号的过程。

贾湖刻画符号,完全没有图画的样子,直接就是字符式的符号,已经非常成熟。只是还没有成句成篇,使用程度上不发达。同在一块龟甲上的九个符号,很像殷墟龟甲上文字的使用。殷墟龟甲也有文字单独排布在龟甲四周的情况。虽然由于用途特殊,贾湖这几个字符没有连在一起,但是清楚显示了符号用于占卜标记!如果这块龟甲是在殷墟发现的,那这九个字就会被认为是甲骨文了,只不过有些字不认识。

贾湖字符中同时也有符号杂乱、不规整。但总体水平明显超越了岩画、文字画、图画字的阶段,接近水族水书的程度,可以称为文字,由于有不规整符号存在,因而可以说贾湖文字是比水书更原始的幼年期文字。

在贾湖之前会不会存在更不成熟的刻画符号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由于 贾湖的符号过于成熟,很可能在此之前还有更原始的符号,等待挖掘。

2.文字画

这个中国没有,外国有。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5)

车偃部落父子汇款信

北美印第安车偃部落父亲名字叫鳖随妻,托人带信给儿子并捎去银元53元。53个小圈代表53元,父亲口中有回曲的线条表示叫儿子“回来”。

这个阶段的“文字”还不能叫文字,只能叫画,其中内容完全是不固定的,根据需要画,而且也是完全读不出来的,不能记录语言,只能根据画来理解。

3.图画字

凉山尔苏人沙巴巫师占卜书属于此类。其中主要的一种叫做“虐曼史答”,意思是“看太阳的”或者是“看日子的”。这种经书乍一看很像一套连环册,可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文字——尔苏沙巴文。是一种“图画文字”,总共只有二百多个单字,当然不能如实地记录尔苏语。人们在利用这种连环画看天气的时候,必须自己加进大量的词语才能念出完整的句子来。色彩也是可以表达意义的,如白色代表金,绿色代表木,蓝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这个特点在世界所有文字中是极为罕见的。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6)

沙巴占卜书

沙巴文有固定的符号,这是区别于画的主要特点,但是符号还是复杂,就是一幅简单的画,而且记录语言不完整,需要心口相传,基本上达到了埃及传说帮助记忆的程度。

4幼年期文字

a.东巴文字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7)

纳西族的东巴文,像连环画,是自源文字。有字2274个,其中1340个是基本字。发展水平比较高,但还是不能按照语序记录语言,需要阅读时口头补充说明。

b.水书

字数少算100多个,多算400个,除去异体字有200余个单字,一字多形,多音,多意。大多象形,很多假借字,借音借意,很少复合符号,只写实词,不写虚词,没有写出的部分依然需要讲解者口头补充。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8)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29)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0)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1)

水书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2)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3)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4)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5)

水族自称sui睢,文字古老。水族称自己的文字为“泐睢”(lesui),这个和彝族自称老彝文祭祀文献为“黎数”,就是一个词啊。说明这水书和彝文之间还有密切联系。

在水族文献中有一个十日的故事:

“开天辟地后,为让天地间有光亮,给万物生存创造条件,牙巫又奋起神威,制造日月。 辛苦的劳动使她手臂酸痛,她一甩臂膀,手中的宝贝撤遍天空,变成闪烁的星辰。牙巫太性急,一下造出十个太阳,好心做了坏事,十个太阳高悬天空,给大地带来无穷灾难,晒得树木枯黄,岩石溶化,人兽都无法生存了。大地的痛苦使得牙巫看到自己的失误,于是,她又送铜箭铁箭给人类,让他们射落多余的太阳,只留“一个是太阳,一个变月亮”。”

这是一个水族版的后羿射日啊。射日月的神话在南方各民族中普遍流传,内容大同小异。这些故事应该和后羿射日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而无论是源于夏或者源于商,用箭射日的故事总是离不开东夷文化。大体上是东夷-夏人南迁的结果。

水族人的头饰更是惊人,"男女椎髻,以绑束之”与彝族有类。

还有学者认为水书文献中有五卷就是传说中的夏代文献《连山易》。

总之,水族文化与夏商时期中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100个单字就可以支撑起一种文字,那古代中国有那些刻画符号有这个数量级呢?我们用数学来帮助判断哪些刻符可以达到水书发展程度。

考古文化刻画符号表(一)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6)

这些陶文从符号种类和发现的字符数量综合考虑,都达到了上百的水平。理论上可以像水书一样搭配成书了。也就是他们具备了通过组合表达语言的基本条件。而且符号形状规整,完全是一副幼年文字的样子。超越了沙巴经文文字性图画的样子,很多甚至超越了东巴经图画字的水平,非常简练抽象,接近用笔画方式完成书写的水平。

所以寻找中国文字之源应该超越贾湖再往上找。而且既然时间在前的贾湖,达到了接近水书的水平,那么时间在后的文化都有可能受到贾湖文字的影响,借用贾湖文字,接近或超越贾湖的发展水平。

我们逐一领略一下:

(1)蚌埠双墩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7)

双墩纹面人像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8)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39)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0)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1)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2)

双墩刻符

双墩刻符,不仅具有连环画式的动物形象,也有简单的符号组合成复杂的符号。这简直有点像偏旁部首的搭配了,接近彝文主笔和附笔的造字结构,还有些符号非常像后来的甲骨文。

(2)城背溪文化鄂西柳林溪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3)

双面人法器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4)

类似双墩的做法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5)

支座圆盘刻画文字

注意到柳林溪符号也是在碗底存在的,不由不让人联想柳林溪文字会不会从双墩传过来的?还有“文”字,在后来陶寺出现过,如果以字形追溯,那么,柳林溪的“文”是“文”字最早的来源了。60多种符号与水书100-200个单字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圆盘文字的存在体现出柳林溪文字是可以多个共同出现,使用的。这比贾湖的龟甲上的文字,位置接近,数量更多,体现出“致密”了许多,而且更加规整。有些刻符反复出现被认为是这些“符号”使用时具有某种特定格式的可能,也就是语法。因而我认为,柳林溪文字是接近双墩的,还没有达到水书的水平。

(3)大溪杨家湾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6)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7)

杨家湾直接继承柳林溪而来,字符简洁规整,字符种类大增,符号组合和多个字符成组出现,都意味着表达内容大大丰富了。如果这不是文字的使用,会是什么呢?170种符号这完全是水书的字数程度啊。

(4)仰韶文化

半坡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8)

零口、垣头、莘野、李家沟、五楼遗址所出陶文

姜寨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49)

仰韶刻符发现的地点多,时间跨度长,预示着仰韶是刻画符号的一个中心。半坡简单,姜寨复杂,到马家窑更复杂,体现了文字的发展过程。姜寨几十种符号组合使用,完全可以达到一种接近水书的水平。

(5)马家窑--齐家文化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0)

马厂类型早期和晚期出现的陶文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1)

青海乐都柳湾 1974年出土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2)

柳湾遗址陶器上的两种一组的陶文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3)

柳湾遗址彩陶上的陶文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4)

甘肃辛店出土的陶文 1923—1924年

139种符号,种类完全达到了水书的水平,所以理论上马家窑人完全可以据此书写典籍。符号种类与仰韶一脉相承。复合组合的符号不如双墩文字丰富。类似甲骨文的字符也不在少数。

(6)良渚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5)

上海马桥 1960—1966年出土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6)

马桥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7)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8)

余杭南湖陶罐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59)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0)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1)

平湖庄桥坟石钺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2)

澄湖贯耳壶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3)

双鼻壶

良渚陶文字符是中国陶文发展史的巅峰,达到最高水平。很多陶文都是多个字符一起出现,线性排列,显然是一句话。书写在陶质和石质礼器上,应该像后世甲骨文、金文一样是铭文。而且良渚文字不仅有像水书式的简单符号排列,如澄湖贯耳壶;也有像东巴文式的连环画,如余杭南湖陶罐;还有类似后世甲骨文式的陶文,如沙乐博物馆收藏的双鼻壶。刻符的种类达到300多,已经超越了水书的复杂程度。良渚当之无愧应当称为文字。

多种形态的字符说明良渚不止有一种文字。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纳西族文字中。纳西族先创造了自源文字,东巴文。这是一种连环画式的形意文字。后来从东巴文简化出哥巴文,这是一种音节文字,现在还在完善中,没有规范化。后来又从哥巴文分化出另一种简化音节文字,玛丽马萨文。所以从良渚文字多样化的程度看,也许良渚人也在不断简化,发展着自己的文字。

五、对于陶文的再认识

对于陶文不是汉字的观点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4)

二里头陶文

二里头陶文虽然规整,但比较良渚,甚至龙虬庄的陶文,成句陶文消失了,代表了文字使用习惯的重大变化。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5)

龙山至西周早期陶文刻符统计,表明,良渚之后再没有一种文化,在使用陶文的字符种类和数量上达到与之相当的水平。吴城文化成句出现倒是秉承了良渚的风格。总体上陶文文化衰退了。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6)

郑州南关外陶文是商代陶文,侯马是春秋时期陶文。可以直观看到夏、商、周陶文与远古时期一脉相承,没有出现偏旁部首等复杂符号组合的成熟文字形象。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7)

高明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一书中指出:“陶符出现的时间虽然比汉字早,但看不出什么发展。直到战国时任然停留在原始状态。陶符于汉字不是一个体系。这些符号是制作者或所有者的记号。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8)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69)

可以看到甲骨文、金文中有一脉相承的具体动物形象,符合从画到连环画再到字的发展规律。

但是高明先生对于双墩,柳林溪等陶文中符号组合明显忽视了,对于良渚文字成句使用,可能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材料。但对于古代陶文不是汉字的结论我是认同的。但对于陶文仅仅是记号我不赞同,从古至今没有变化,一脉相承,会不会正是某种文字系统稳定的表现?

我认为这些陶文很可能是彝文的祖先,称它为南方文字吧。良渚之后陶文系统逐渐衰落是因为使用陶文的族群夏-东夷政治地位下降,文字使用的习惯有了重大变化。商人和周人在青铜上使用文字。掌握着礼器和统治权。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夏和东夷工匠依然保持着民族习惯。所以我们看到春秋时期的陶文依然是文字,只不过是工匠使用了本民族文字的刻名而已。

有证据说明,在春秋时期,中原还生活着使用南方文字的人群吗?

有啊。首先在前文夏文字的突破会不会在彝(二)后裔与夏之本意中,我们列举了十几支夏的后裔,这些小国和族群都一直生活在中原。他们的文化和传统,虽然有了改变,但大体上还保持着。比如孔子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就说明了,杞国还保持着部分夏的礼仪。

《论语》: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春秋末期夏语言还是各国贵族的通用礼仪语言,像中世纪拉丁文。

其次,《公羊传·禧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华夏不绝若线。”说明南方部落到春秋时仍然不断的在往北扩张。

第三,文献记载了真实的南方语言的众多人名。

《孟子 离娄下》:

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请问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是典型汉族人名吗,还是夷族人名?请注意射箭,东夷人的长项啊!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0)

越王者旨于赐是否典型越国人名?越国自称大禹后裔。

比较一下,望帝杜宇的彝族名字,阿普笃慕;当代彝族学者:阿余铁日。。。遣唐使小野妹子,所以在夏灭亡后,大量夏-东夷居民还生活在中原,否则哪里来的什么华夏的说法?

六、历史拟构

我来还原一下夏以前的中国语言和文字。

a夏文字

我认为良渚是先夏文化,北上后先遇到蚌埠的涂山氏文化,大禹的夏,变为启的夏。

蚌埠地区最早就是双墩文化,后来的高邮龙虬庄陶文也在这一区域。而且时代就是龙山后期到夏初!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1)

高邮龙虬庄陶文

来咱们看几张图片。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2)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3)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4)

请注意比较龙虬庄陶文左侧四个字符和这几件蜀国青铜铭文的相似性。我认为龙虬庄文字就是先夏文字之一。就是涂山氏和良渚混血后产生的夏启文字,这种文字由夏人-东夷部落带到四川,成为了古代蜀国文字之一。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5)

夏启之夏再往北进入河南,成为王湾三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成为夏文化。后来东面的尉迟寺文化(龙山晚期)侵入,给王湾三期带来了东夷文化。这种考古学上的证据,和文献记载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历史故事就特别像。而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绵延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一种图画般具像的大汶口陶文。BC2500年前的尉迟寺类型文化还依然使用。详见上文。文夏文字的突破会不会在彝?(一)夏在哪里。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6)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7)

大汶口、尉迟寺陶文

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此时,龙虬庄夏启文字与尉迟寺类型图画陶文结合,会不会产生图片符号 抽象符号 连笔的陶文?

代表夏文化的王湾三期兴起后,南方的石家河衰落,石家河文化刻符恰恰包括另外一种图画式符号。夏文化南扩到石家河后,会不会接受部分石家河图画符号,融入自己的陶文系统?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8)

石家河文化刻符

从良渚到王湾三期,文献记载不足,不可全信,需要依靠考古资料建立时间框架。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79)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0)

庙底沟彩陶图案向符号的简化

经历少康复国之后建立的后夏,成分复杂,《夏本纪》记载至少包括有鬲氏,后羿部落,寒促部落,有仍氏,夏之遗民。

有鬲氏是居住在夏北方的使用鬲的部落。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仰韶文化背景的部落。这样夏文化进一步融入山西的符号化图画。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1)

夏的后裔中有斟戈氏,斟鄩氏。前文已经论证,斟=灌=夏,戈的同音字就是鬲,戈=鬲,斟鬲氏就是夏鬲氏,也就是夏与使用鬲的河南与北部 ,山西南部仰韶后裔土著结合而成为后夏混血民族。这个区域正是二里头考古文化基本范围。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2)

后羿寒促和有仍氏都是东夷部落。丁公陶文就是在东夷地区使用的一种文字。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3)

丁公陶文

有专家用彝文翻译了这篇文字。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4)

能翻译不代表肯定是,但不能翻译,肯定不是。东夷文字不止一种,现在看到的有丁公、尉迟寺、龙虬庄等,说明东夷地区,使用不同语言和文字的族群相对集中,也就是山东龙山-岳石文化圈值得重视。它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地。后来的商也是在接触了岳石文化后,才有了卜骨和甲骨文。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5)

商代东夷岳石文化桓台遗址卜骨和刻辞 。早于甲骨文200年,可能东夷文字就是这时候与商文化结合形成了甲骨文。

东夷是中国文字起源地。

东夷部落在夏代末年西迁,把丁公陶文的文字带到了蜀国,后来保存在了彝文中。

后来,重新立国的二里头文化,遇到东,北,西南,三面的符号式图画以及图画式的符号,会不会交融出,图画符号 抽象符号的组合方式?这就是夏文字的形式?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夏代的文字就是二里头的陶文,依然是抽象刻符的样子。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6)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7)

有学者用水书翻译了二里头陶文。24个符号翻译出13个水书字。研究发现,水书还和甲骨文有关系,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8)

说明水书和商代也文字有关系。可能,水书就是夏商时期从中原分离出来的,所以保持了原始状态。而夏商文字也有一定关系,好像生物进化树一样,语言和文字也存在类似的进化树,停留在某一阶段的文字,就为我们追溯夏文字提供了材料。

中原没有图画符号 抽象符号的文字形式。没有发现这类考古资料。

夏代正是青铜被广泛使用代替陶器作为礼器的时代,二里头时期青铜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也没有此类资料。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89)

比较合理的推断是,经过少康复国,民族组成已经大相径庭,生活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南方人在陶礼器上作铭文的方式,不存在了。因而陶器上只留下了简单勒名记号。

那文字呢?

1,参考少数民族资料,特别是彝族民族学资料,他们用羊皮、木牍、竹册等载体不断传抄文献。考古中应该多关注有机质遗存,以找到线索。

2,在青铜器上。这是新的礼器啊。在二里头晚期,会不会有些青铜器断代模糊,没有从商代青铜器中识别出来?比如只有一个字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会不会是夏的?

3.作为战略物资,青铜全部被商人掠夺,重新铸造,没有保存下来?

4.在夏王墓里,墓或者没有发现,或者被商人破坏了。

5.在灭国时被掩埋或带走 。这个有待考古发现,毕竟还有很大面积没有挖。

虽然中原暂时没有后夏文字证据,但是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就有。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0)

1.巴县铜戈铭文;2.上海博物馆藏铜戈铭文,

巴国文字明显是线形简单符号与图片式符号混合体。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1)

请注意图中图画和简约线形符号交错出现。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2)

简约规整的线性符号和形像的图片式符号,以及抽象图片式的符号混在一起出现。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3)

圆润、曲折的笔迹类似于龙虬庄和丁公的陶文。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4)

简化的图画,符号化愈加强烈。

巴蜀文字就是图画式符号 简单抽象符号 连写。而且巴蜀文字现在发现的不止一种,非常像现在的纳西文字也不止一种的情况。说明在文字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字一并出现,同时使用,是常见的。而这些文字集中的地区值得重视。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5)

图12列举文字形象非常接近龙虬庄文字。图13彝文翻译差强人意,但是可以“读”,说明了蜀国文字与彝族文字之间有关系。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6)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7)

印章上图像和线形符号并用。并追求对称美观。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8)

装饰性文字采用图片化符号装饰,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在带钩盉盖上与简单符号并用,以准确记录语言。说明图片式符号 简单符号是基本文字结构。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99)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0)

丰富的符号,既有简单笔画式的,也有具象图画式的。

也就是巴蜀文字就是我提出的在中原没有找到的夏文字!它随民族迁徙来到了西南!

看来由于西南方向的国土,距离入侵的商最远,所以保留了完整文化。在战争中,夏-东夷联盟逐渐进入蜀地,把多种东夷文字带到四川,并和早先来到蜀地的马家窑文字结合,形成巴蜀图语,后来又南迁并演化形成现在的彝文。

夏的文字不在彝,在巴蜀!

弄不好蜀是夏-东夷人祭祀集团,巴人是军队系统。

从贾湖的龟甲上的目字,阴山到连云港大眼睛的岩画,再到甲骨文蜀字的大眼睛,再到三星堆的纵目之人,在联系到苏阜屯大眼睛的青铜钺,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大眼睛人的面具,都显示出夏-东夷人对眼睛的崇拜,这是一种信仰。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1)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2)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3)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4)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5)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6)

咱们脑洞再开大一点:强调放大眼睛为祥瑞,是东夷的观念。

“舜帝因为有双瞳子,所以叫重华;仓颉造字,有四目;项羽也是重瞳子;”双瞳子是伟人的象征,三星堆纵目之人必为圣贤,是一代蜀王的造像。

巴,蒙古语bar老虎的意思,虎师,虎贲,一直就是军队的称谓。巴蜀就是以虎崇拜而著称。为什么用蒙古语来解释,我后面中国语言变迁中说明。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7)

也就是夏文字类同于巴蜀文字,夏语言也类同于巴蜀语言。

b夏语言

夏语言作为标准语在中原流行了很长时间。《论语述而十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雅言,雅,正也,雅言,正言也。”

这里所说的雅言就是夏言。

“雅”、“夏”古代互通的佐证很多:

《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

郭店楚简《孔子诗论》“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

《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什么是雅呢?

《说文解字》:【卷四】【隹部】雅,楚烏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謂之雅。从隹牙聲。五下切。又,烏加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别作鴉,非是。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8)

良渚神鸟登坛图像

说白了,夏言,鸟语。这绝对是藏缅式的南方语言。

语言学家原来认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蒙古语有更强的相关性,二者同源词汇达到惊人的94%。提出汉蒙语系的理论。根据地名和人名研究,众多操通古斯语言北方诸族都是由中原出走的。越来越多的人猜测在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有一个通古斯语言占优势的时期,后来才被单音节有语调缅藏式的语言代替,成为现在的样子。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还得追溯到远古时期。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09)

现代智人分两次进入中国,第一批是操通古斯语系的族群在北方,第二次进入的族群在南方,被认为是藏缅语族。后来的人群迫使先进入的人群不断向北扩散,以至于有的人群从西伯利亚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0)

如果以极简单的图示表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大概就是上图。南方语族发展了稻作农业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城市。湖南澧县城头山。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1)

城头山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2)

中国新石器时期主要城市分布

令人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并不是后来中国城市独特的方形,而是圆形城市。城头山就在上图中间最下方。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稻田和稻作农业的证据。城市里人群已经有贵贱之别,有了刻画符号,相当规整抽象,使用在陶器和饰物上。以我的观点,这种符号应当是超越了图画文字阶段,已经从图像变为抽象符号了,理论上具备了水书幼年文字的水平。有了城市,有了阶级,有了文字,这里应当是中国文明的起点。

是农业革命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由于水稻种植产量大,生长周期短,因而南方具有了相对于旱作农业的优势,所以,稻作农业和文字随着移民,向北推进到贾湖,这里出现了著名的贾湖刻符。

BC8000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3)

河南是南北农业交汇区,黍粟与水稻都可以利用山地,水田同时种植,因而在种植面积上可以扩大而不冲突,在产量上较少受气候影响,因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后来中国文化的中心逐渐集中在了南北农作物的混种区,800毫米降水线,秦岭-淮河一线,所以淮河流域文明最先发展起来。

随后文化继续扩散,向东南到安徽双墩,向西南到大溪柳林溪,再后来向北扩展到仰韶,向东扩展到大汶口,再扩展到良渚。

在这个过程中,说藏缅语族,不断扩展,通古斯系语族不断向北退缩,留下来的人群,通过混血,使得语言也出现混合。从来没有纯粹的语言。还记得河南的具茨山吗?是蒙古语修道之山。黄帝铸九鼎的传说也是发生在河南的。猜猜看,中国第一个用鼎的文明,是哪儿个?就是裴李岗,也就是贾湖。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4)

裴李岗文化陶鼎

传说和地名总是可以带给我们很多远古信息。在具茨山,我们得到的信息就是:远古时期,有一群说通古斯语言的人曾经在此居住,给此山命名。他们说的词汇至今还存在于蒙古语中。

aBC6000-BC5000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5)

文字发展分布图(一)贾湖和双墩

b.BC4000-BC3000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6)

文字发展分布图(二)仰韶-大溪-崧泽

但文明发展此消彼长,BC5400年前北方红山文化异军突起,并开始向南扩张。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7)

从基因图上可以明显看出代表红山文化的C3-S南下,与中原的O系在黄河下游相遇,也就是桑干河-大汶口一线。大汶口文化中的玉石文化明显受到了红山的影响,大汶口人是O系 C3-S的混血部落,东夷的祖先语言是通古斯系语言和藏缅式语言的混合。那到底以谁为主呢?以藏缅式语言为主。

原因是大溪文化最先进入父系社会在大溪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小河沿文化都出现了夫妻合葬墓,标志着小家,即父系社会的确立。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大溪(BC4400-BC3300-东)大汶口(BC4200-BC500)-小河沿(BC3000-BC2500),传播次序明显。结婚,成家立业也是南方文化!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语言与Y染色体有强相关性!也就是孩子说话随父亲,这是一个父系社会生活方式的结果。

“人群的遗传模式常会被其居住习俗和生存方式等社会文化因素所影响。东亚人群的Y染色体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些文化烙印,例如从父居的群体之间应表现出族群关系与父系的Y染色体较强的关联性而不是与母系的线粒体。东亚的语言确实与父系的Y染色体和整个基因组多样性有较强的对应关系,但不与母系线粒体相关。例如,Y染色体单倍群O3-M134与汉藏语系人群相关,O2-M95与南亚语系相关。”(从Y染色体解析东亚人群历史,王传超,李辉,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载于Investigative Genetics, 2013, 4(1):11, 王传超 译。)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8)

大溪文化夫妻合葬墓

所以大汶口人说彝--蒙混合语言。那时候还没有汉族,也没有藏族。当然,也没有彝族,蒙古族,存在的是这些民族的祖先。这种混合语言,是一种单音节有声调的语言,夹杂有通古斯语言词汇的语言。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19)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0)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红山与仰韶在桑干河接触的地区。同样仰韶部落在其文化晚期也有了夫妻合葬墓,率先进入父系社会,所以两支部落相遇时,也是混血出以南方语言为主的族群。中国的语言格局大体就是这么形成的。

苏秉琦提出的仰韶语红山的交汇,诞生华夏。这实际上是先商文化的诞生。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1)

除了电子显微镜外,有其他证据说明通古斯语系族群曾经南下吗?

炫个地名例子:山东古国,薄姑。这是什么意思?同样 这是一个蒙古语词汇。

《隋书》称之为“拔野固”,《新唐书》和《旧唐书》等,称为“拔野古”和“拔也古”等。《元史》、《蒙古秘史》和《史集》等,称之为“八儿浑”,清代称巴尔虎蒙古。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分布在贝加尔湖到呼伦贝尔湖之间的蒙古人。

西周时期称薄姑,单独以语音推断是无力的,但有了C3-S基因南下图,就足以证明,古代通古斯语系族群南下,还把语言留在了地名中。

c.BC3000-2000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2)

文字发展分布图(三)大汶口-良渚

红山BC5500以玉器著称,大汶口文化BC4500出现在红山之后,也以玉器著称。再往南就是著名的凌家滩文化,也以玉器文明,时间在大汶口之后,最后是良渚BC3300,也以玉器著称,时间在最后。

因此,良渚的文化是从北边大汶口传过来的。良渚的语言是藏缅系土著和大汶口混合语言的再次混合。因而在南方留下了大量的蒙古语地名。我直接引用魏文成和周晨的研究成果了,在此表示敬意。

乌镇--码头

姑苏--美丽的水边

姑苏(苏州古称):姑苏(西突厥部落名)

木渎(苏州地名):冒顿(匈奴单于名)鹅真(苏州湖名):兀者(通古斯系部落名)芜湖(安徽地名):乌护(高车或铁勒部落名)鸠兹(芜湖古称,一作句慈):古斯(突厥部落名)

姑妹(春秋时越地,一作姑末、姑蔑):库莫(东胡-鲜卑系族名) 

桐庐(浙江地名):同罗(回纥外九部之一)

义乌(浙江地名):伊吾(西突厥部落名)柏卢(吴王):拔略(东胡-鲜卑系族名)屈羽(吴王):屈说(通古斯部落名)夷吾(吴王):伊吾(西突厥部落名)颇高(吴王):仆骨(一作仆固,回纥外九部之一)余祭(吴王):乌稽(通古斯系部落名)戴吴(吴王,即余祭):屠何(东胡-鲜卑系族名)州于(吴王,即僚):昭武(东胡-鲜卑系族名)阖闾(吴王):斛律(高车部落名)夫差(吴王):蒲察(女真部落名)姑蔑(吴王子):库莫(东胡-鲜卑系族名)无诸(越王):兀者(通古斯系部落名)无任(越王):兀惹(通古斯系部落名)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3)

文字发展分布图(四)赤峰小河沿

很快随着夏人的兴起,夏文化开始从南向北推进,在二里头时期达到赤峰附近的大甸子。离小河沿文化遗址很近。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4)

请注意M174从东南沿海不知道怎么到了东北,转了一个弯,掉头南下,直到西藏。其实这就是稻作农业/东夷部落推进的路线,在夏代之前,水稻种植就已经传到了东北,红山之后的小河沿文化在大溪、仰韶、大汶口之后出现了夫妻合葬墓,代表了父系社会的确立。

请注意仰身屈肢葬和大溪文化很像。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5)

小河沿文化夫妻合葬墓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6)

小河沿文化成句的纹饰符号颇有良渚陶文的风采,繁缛的纹饰又有仰韶的韵味,完整器型的豆形符号也有大汶口符号的特点。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7)

小河沿人说红山与大汶口再加上仰韶再次混合后的彝-蒙混合语言。随着文化的分化与组合,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就是游牧和农耕分家,蒙汉语言分离。一切以生产方式为转移。

在远古时期,没有畜牧业,大草原上都是旱作农业,要不然中国的大麦小麦怎么传过来的?

随气候变化,出现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又随着文化的重组,迁徙,农耕和畜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才分离。伴随着人群分离的,也就是语言的分离。汉藏语言分离,学者估计在6000年前的中国北方,正是小河沿文化时期。

看来蒙语和汉语的分离也大致在这一时期。因为只有小河沿文化处于东北渔猎区、北方草原,和南方农耕区的交汇点,而且只有小河沿文化在这个时期确立了父系生活方式,发生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很遗憾,汉语的基石在中国北方,不在夏文化的中心区河南。商 周才是华夏族的基础,他们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也不是夏的文字。西周分封导致众多部落分散,并且形成少数的周族,统治被分配的商族和分封地的土著,也就是夏人,夏的遗民最终融入了新的民族,“中国”之人最终变成了华夏族。西周才是华夏族诞生的关键期。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8)

夏的文化和礼仪最远达到赤峰,但最终西迁和南下,到达中国西南。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29)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0)

基因图

七、结论总述

1有夏文字

夏文字分为先夏良渚陶文,夏启高邮龙虬庄文字,东夷代夏时期尉迟寺--丁公陶文,二里头文字,后夏图画符号 抽象符号文字。

2后夏文字类似巴蜀没进入四川之前的形态。

有待鄂西北考古证据。

巴蜀进入四川后,混合了马家窑陶文最后形成了彝文。所以彝文不是夏文字。

3夏没有书同文。

正如同夏没有连续的历史一样,夏也没有统一的夏文字。

夏-东夷的联盟,没有后世国家那么强烈的凝聚力。考古学上的二里头分布区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与西部。但绘出夏后代分布图就会发现,夏的后裔集中在河南与山东,说明夏的支族和王族间的文化联系不密切,文化上不一致。夏文字的突破会不会在彝(二)后裔与夏之本意

夏王国更像是部落联盟。夏没有书同文。

其实这是早期国家的常态。从出土的文字资料也可以看出大汶口-岳石文化也有多种文字刻符出土,说明了东夷文化圈内部,文化也不统一。只有国家发展到成熟时,才能做到文化统一吧。哪个国家算成熟呢?秦吧。

4中国文明的起点在湖南澧县城头山。

5华夏

周贡献了宗法制度,商贡献了文字,夏-东夷贡献了礼乐,南方族群贡献了家庭生活方式和稻作农业;好比火车,周提供了火车,商提供了铁轨,夏提供了枕木,南方民族提供了基础。这就是华夏。

附三星堆

2010年凉山彝文研究所组织专家教授毕摩前往三星堆考察。三星堆字符146个,金沙鸟文59个,总共205个,全部能用彝文识读。,而且读音准确。这些绝大多数在现代彝文中使用。语句完整,第一次拼读出了金沙鸟文中的9句古彝文,它是彝族英雄史诗语和毕摩祭祀语,这些句子多数是现在使用语句!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1)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2)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3)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4)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5)

夏朝有金文吗(夏文字会不会在彝)(13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