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三大府(元朝两都巡行制)

兴建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元大都,新都城牧草缺乏,需要巡行上都。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改京师中都(北京)为元大都,两都巡行制正式确立。

忽必烈在几年前就已将都城迁往北京,他原来的都城是上都和林(今蒙古哈拉和林),迁往北京后,他并没有将旧都弃之不顾,而是每年都要来此住上一段时间。随着北京被抬升为大都,这种两地间的巡行有了更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标志着两都巡行的新制度,最终得以确立。

元朝三大府(元朝两都巡行制)(1)

北京是由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主持设计的,作为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新都城,迁都到此的忽必烈为什么不辞劳苦,每年都要往旧都和林走一遭呢?事情得从北京面临的经济问题说起。

迁都北京后的忽必烈,政治雄心暴露无遗,那就是统一全国。谋臣刘秉忠进言说,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国家,以前是在马上打天下,今后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忽必烈询问,那该如何治理呢?刘秉忠说,国家和百姓本就来是一个整体,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需要百姓先富强。百姓富强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开辟田地,重视农业生产。

忽必烈说这个不难,他很快下诏说,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以粮食为天,今后要以农桑为首。

元朝三大府(元朝两都巡行制)(2)

忽必烈

诏令虽然颁行全国,但地方官施行起来,麻烦可不少,遇见麻烦的人是滨州(今山东滨州,在元代和元大都同属于中书省管辖)知州姜或。

姜或来滨州上任的时间不长,他很快发现朝廷的诏命,不但没在滨州实行,反而在朝反方向发展。

蒙古入主中原后,很多部队驻扎地方维持稳定,滨州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蒙古士兵的生活习惯和汉人截然不同,平时主要吃的是牛羊肉,而不是粮食,所以对务农的诏书根本不在意。

姜或来到滨州时,很多蒙古士兵为了养马侵占百姓的田地,把原来种粮食的土地都改种牧草。还有一些故意捣乱的士兵,每次骑马都会故意损坏庄稼,老百姓到衙门口来找姜或告状。

姜或一看这了不得,赶紧给朝廷汇报情况。接到姜或的奏疏,忽必烈的动作也很快,他马上派出官员来抓违法乱纪侵占良田的人,滨州蒙古士兵为了养马毁占民田的事情,得到了遏制。

滨州养牧马占良田的事,虽然得到了暂时控制,但农牧矛盾很快就成了新都面临的经济重症。

元朝三大府(元朝两都巡行制)(3)

有一天,蒙古官员来给忽必烈汇报,说能不能把京城郊外的土地用来养马。忽必烈询问原因,蒙古官员们说,京城养了几万匹马,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牧草,可现在很多地都种了粮食。

忽必烈听了有点动摇,他觉得京城的牧区确实少些。蒙古以弓马得天下,要说为了种粮食务农,连马都不养了,也说不过去。于是忽必烈点头同意,他的谋臣刘秉忠也没敢反对。

这时候,忽必烈的皇后察必来了,她假装责备刘秉忠说,你是汉人里边最聪明的人,说什么皇帝都会听,为什么不劝他呢?如今京郊的土地已经准备用于屯田了,怎么能无端改变政策?

皇后的话起了作用,忽必烈沉默了一会儿,叫人追回了圈地养马的命令。

蒙古官员要把农地改为牧区,是他们反对农本政策,但京城养马牧草短缺,也确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汉人的农业经济和蒙古的畜牧业之间能不能找到平衡?忽必烈想到了两全办法。

元朝三大府(元朝两都巡行制)(4)

这个办法就是在大都北京和旧都和林之间每年往返。每年二三月份,北京农时开始的时候,忽必烈就带着朝臣和军队赶往和林,在和林住上半年,在那里放牧养马。等到八九月份,北京的农时过去,忽必烈再命人带着过冬草料返回北京,冬季到次年开春的草料也得到了解决。

这样一来,北京的大部分土地可以用于农耕,而朝臣、军队和蒙古贵族跟随皇帝在农忙时离开北京,也避免了军队和蒙古贵族对民间田产的侵占,对民间农业生产的干扰。

忽必烈到和林后,发现每年的巡行不但能解决经济问题,政治意义也不小。寄居和林的蒙古贵族纷纷参见,忽必烈对其大加封赏,并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大大提升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

结论:两都巡行制解决了元大都牧草缺乏的经济问题,稳定了蒙元统治的政治稳定,两都巡行为元朝历代统治者所继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