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蒲城的故事(蒲城的礼俗祥异歌谣)
原创 义门村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义门村的故事》 2022-11-03 01:36 发表于陕西
阅读更多《义门村的故事》,请点击“关注”哦!
古圣人之治天下,敦俗以观政,顺情以制礼。知礼俗之于政治教化,关系重要,故重视之。其于风也,设輶轩⑴以采之;其于礼也,因时而制其宜。故礼之不合者,五帝不相因,三王不相袭。俗之不高者,邪者使其正,野者化以文。自古以来,未尝一成而不变也。旧日礼俗,各县志乘记载,千篇一律,失之偏私,失之迷信,失之无意识。辛亥革命,国体由君主而共和,政体由专政而立宪。继之以一、二次世界大战,日趋大同。而于礼俗犹不思所以因之革之,恶足以配合新政治、建造新国家、自立于世界乎?兹于礼俗,叙旧以及新,优劣比较,立法制礼,政府之事也;移风易俗,匹夫与有责焉,是所望于当代贤者。
旧礼制
冠礼
古者,男子二十冠而学,礼甚隆重。盖周制,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冠婚之岁,相去十年,故不能不先行冠礼,以革其童心。及齐桓⑵称霸时,改男子二十四而娶,女子十八而嫁,则冠婚之年已接近矣。其后,男多于二十而娶,冠礼与婚礼合并。县俗,于亲迎之际,父为备金花冠,奉先祖,子跪,父亲为冠之,而后出迎,犹古礼也。
婚礼
有“定亲媒妁”之言。既定,男女家各会亲饮酒。女家俗曰“挂线儿”,盖取赤绳紧足之意,又曰“吃面换帖”,俗名“拜允”。男家帖曰“谨承冰教,恭问名允”;女家回帖曰“谨承冰教,恭允名问”。古礼“问名”之义也。送礼,士大夫为聘礼牵羊,及祀先香烛酒等物。乡愚则论财物,争多论寡,直同买卖,等人道于马牛,恶俗可革。通信男家定娶期,备祀先礼,偕同媒人往女家送信,俗曰“下课状”,又曰“下局格”。
亲迎,男乘蓝肩舆,为女备红肩舆,择本家或亲友中年少者,执红公鸡,率往女家迎取,祀其祖先,女家盛宴款之。食毕,催妆三次,而后女出,辞先祖、父母。父饮以酒,送出门。男揖女登舆先行,鼓吹前导。此礼惟士大夫或富室行之,贫家男惟乘马迎于巷口而已。奠雁,俗名拜天地,设香案于堂前,无雁,书“雁(正反写)”字以代之。拜花堂,然后共拜祖先,入洞房,而礼成。大抵自定亲至拜堂,虽间有俗鄙之处,然当不失古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大意。至拜堂之后,所演种种习俗节目,四乡各自为风,大不相同。然皆俗俚怪诞,闻之发噱。若问其何所取义,则概以“不当哩(不当礼)”答之。
迎娶之日,戚友备礼物相贺,谊重者并备金花、帛红、鞋袜、衣料馈之,主人款之,名曰“吃筵席”。入席后,新夫妇出拜谢之。
女登舆,其兄或弟,亦有其父或舅父,乘马行舆前,名之押轿。轿中置红公鸡,取吉利也。女家邀请亲友送女,车马鱼贯随轿后。男家款之,尽欢而归。
晚间闹房之风,各处盛行。其意以为男女陌生,为此以融洽其感情。然无理取闹,谑而虐者多矣,亦恶风也。
女嫁之先日,亲友以礼物馈,名曰“添箱”。晚间,邻居以馄饨、面条相馈,名曰“送饭”。
迎娶之先,男家遣车接嫁妆、服饰、器用,以丰富华美为尚,以此夸耀于乡里。御者扬鞭而逞驰驱,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次日,女家特俱食品馈送,名曰“送饭”,令新夫妇共同就食,名曰“和气饭(合器饭)”。盖古礼,共牢而食、合卺而饮之义也。
三日,女家备帖,请新夫妇回门,并请其傧相作陪。新郎至妇家,男女亦群起而闹之,恶作剧者亦多。
近年来,新式结婚礼盛行于城中,乡间亦有行之者,然未普及。其仪式为:备“结婚证书”男女各一份,请本地名人为证婚,举行法定仪式。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新郎新妇,俱盖印于证书而各存之,所谓契约式之婚姻也。
旧日,包办之婚姻,一切概由两家家长作主,儿女丝毫不能参加意见。近日风气所迫,知识日开,男女多有自由追求配偶者,父母亦乐于赞成。即无识男女父母代择婚媾,亦多征求儿女同意,不复前之专治矣。
婚姻论财,夷虏之道,本不合理。而于寡妇再醮为尤甚。男家贪重金,女家索财物,数字之巨,骇人听闻,致令贫寒丧偶者,终身无继娶之望。迎娶之时,闾里无涉者又从而无理取闹,所谓“上车钱”“城门钱”,勒索不已,亦恶俗之宜除者也。
丧礼
棺椁、衣衾、茔墓,称家之有,无以为丰俭。大殓时,女们多裞盖红被,三日成服,七七设奠,盖佛礼也(佛氏谓: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生,一忌而一魄散。六朝后,帝王亦行之)。至四十九日,不哭。次为百日期。次为一周年,二周年。皆召集戚友设奠而已。至三周年期,行禫祭,除服。
葬礼
习俗浑厚。凡竁圹抬灵,下葬起冢等工作,孝子恭请邻里相助,无不乐从。灵柩出门,铭旌导前。承继者于孝服之上,另作斩衣,上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等字,披于肩上,头顶纸盆,破之于村首。习俗视此为极重要,盖即继承问题也。往往有子侄争顶盆子而起争端者。葬期,为主妇者以衣襟承墓而归(3),盖以表示继承之意,犹男子之顶盆也。
按:《陕西资政录》,丧礼二十七月除服。蒲俗必满三年,虽女子既嫁,例属降服,然亦必守制三周年。逾乎礼而笃乎情者也。
题主
诗礼或殷实之家,多请有功名者题主,或于葬前,或于葬后,无定期。或于下葬之前,在坟前题主,谓之悬棺点主。其仪式大约与各县同。
祭礼
士大夫或殷实之家,尊亲之丧,于送葬及三周年,多延宾友勷赞,举行有一献、三献诸礼。三献进献三次,一奠酒,二献馔,三献茶。其仪式大约与各处相同。戚友来奠者,其仪式上香奠酒跪拜而已。
丧礼作佛事者甚少。盖清中叶之后,寺院凋零,僧道绝稀,一般人已无信佛道观念矣。
旧节俗
元旦
鸡鸣时,举家盥漱易服,祀祖先,献以羹饭。毕,卑幼以次拜尊长,男女相率,依次赴近支宗族拜祖先,以及于远。 朝食馄饨,所以祀祖先而食其複(4)。赐福后人之意也。自初二至初七、八,亲友互相登门拜年,而尤以新婚者拜岳家为重。卑幼见尊长必拜,平行相揖而已。初五,天未明,燃爆竹送穷,或纸制妇人丑夜出之。
正月十五日
谓之“上元节”,亦曰“灯节”。先期,戚友以花灯送小孩,名曰“长命灯”,于节前后三日夜点之。是夜,遍宅室燃蜡烛祀家神。城市则比屋悬彩灯,设灯山,放花火。各处又有跑竹马,耍龙灯,耍狮子,荡彩船,唱秧歌诸戏,锣鼓喧天,狂欢之夜也。
打社虎之风,各处俱有之,而以蒲为盛。文人于此费尽心血,颇有佳作。
二十日
食面饼,曰“补天补地”。二十三日,妇女游城,食炒豆,云可以避疳驱虫。
自此以至晦日,妇女忌针刺,谓之“忌不当”。盖妇女终岁劳苦,不暇游娱,仅于此数日稍事休暇也。
立春日
书“立春大吉”小红帖,各处贴之。又裁绿红布条,系于小孩头发及牲畜鬃毛。
晦日
揭过年所贴之黄表,燔柴焚于大门外,谓之“燎疳”。
二月初二
俗曰“龙抬头”,各处祀药王庙。业药商者过会,家户蒸面茧食之,盖古卜茧之遗俗也。
清明
前数日,拜扫坟墓,名曰“上坟”。以纸片压坟冢上,谓之“记坟纸”。又剪纸串挂坟树上,祭以冷面,寒食之遗俗也。归,折柏枝,插于大门。妇女、儿童作秋千戏。
谷雨日
画锥刺蝎子于黄表,洒以碱水作红色以除毒。
四月朔
女子戴皂芽、红花串子,云可以避毒。
五月初五日
端阳节。佩艾叶,饮雄黄酒。亲友以角黍、杏子相馈。儿女佩香包,且以相赠。
六月初六日
奠汤先垅。是日造曲以备酿酒,云不发霉。
七月初七日
俗谓牛女相会日。妇女于中庭供七姑娘,以豆芽、瓜果作七巧会。惟以香烟薰女孩使昏迷,作纺织等工作姿势,谓受神指教。恶俗,可革也。
七月十五日
为中元节。书院祀神,醵饮终日。今废。
八月十五日
为中秋节。亲友以月饼相馈。夜,于月下设香案供饼果祀神,置酒赏月。城市并盛张灯彩。近则此风渐泯。
九月九日
重阳节。蒸枣糕馈新嫁娘并戚友小孩。士人则有携酒登高者。
十月朔
作纸衣焚之墓,谓之“送寒衣”。
冬至日
塾师率学徒祀孔子。即于是日,与东家议定馆事。自废私塾设学校,而此风泯。
腊月五日
煮五色豆及枣食之,云可医毒。
腊月八日
煮腊八粥或面以祀祖先。古者,以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孟冬之月,大割(5)祀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则腊祭当在孟冬之月。秦始皇三十一年(6),改腊月嘉平,疑移于十二月也。《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二十三日晚,以糖瓜及面饼祀灶。自此以至晦日,婚嫁不择日,鬼神亦年终休息,不管人事也。
除夕
在昔日为更换桃符,爆竹以除不祥。及后,则易桃符为贴春联、门神。缙绅家,则学署门斗送门官一对,而赏以钱,贴之门首,尤觉冠冕。爆竹易放鞭炮。悬祖先遗像于中庭,陈设祭器。是日,客外者,类多还家。妇人备祭馔。举家守岁,饮团年酒。
新节俗
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
前清宣统三年,公历一九一一年八月,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各省代表咸集于武昌,议决设立临时政府于南京。在临时政府未成立以前,公推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帅,暂行大总统职权。是年十二月[廿]九日(旧历十一月十日),十七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公举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孙大总统当选后,于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宣誓就职,于南京颁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定为民主共和政体,改元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后以一月一日为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又国民政府成立纪念日。
是日,全县一律悬旗结彩。清晨,县长会同县中各长官、各公所、各机关首长、公务员、各学校、各部队,于县政府总理纪念室开庆祝大会,举行团拜毕,聚餐。余各机关、各学校,亦各召集同人聚餐,娱乐休假一日。惟一般人民于阳历过年,尚少有感觉兴趣者。
农民节
民国三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全国农林行政会议,以中国以农立国,全国农民总数占全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惟生产方法急待改进,农业教育急待提倡,而广大农民终岁劳苦,生活上亦待调剂,佥以为有制定农民节之必要。决议:以每年二月五日为农民节,即立春节也。三十年十二月,奉行政院令,由农林部公布,三十一年起开始施行。
是日,由农业推广所及农会开纪念会,宣传农业教育宗旨、农业改进事宜。惟以倡办未久,尚无实效。
祥 异(7)
〖明〗
万历丙辰(8),蒲城士人简某家有牛,左胁下忽生银,剪一股,其端有孔,掣之,则牛急痛。医不识其何症。(见王渔洋《陇蜀馀闻》)
〖清〗
光绪庚子(9),张景耀扃童子于乔村(10)寺院,各执兵器练习义和团,夜聚昼散,煽惑一方。经蒲富两县长率军弹压,事乃寝。
〖民国〗
民国六年(11)秋,暴雨突发,平地水深数尺,漫泉河水高丈余,淹没民众甚多,冲坏房屋不少。安王方家村中,平地水忽直上,高八九尺,观者无不惊恐,皆为起蛟云。
马高轩补录:民六丁巳七月,淫雨为灾,水自桑渠川(12)入漫泉河,至后泉村东,高丈余,将漫泉北崖上之庙宇一座冲入河内,间有伤人。注于南滩,东西长约十五里,南北宽约八里,越年始涸。又,洛河暴涨,水高数丈,夹河两岸田禾尽被淹没。驻蒲军司令李天佐,协同胡笠僧、岳西峰及诸要人等,急筹蒲、富、朝、荔水赈,委余巡行散放。故采录之。
民国七年,兴市镇城东集一大鸟,高四五尺,双翼展开一丈有余,色黑,性驯,人莫能识,驻军以枪击毙。又,关帝庙戏台前启土,获一土鱼,长尺余,形式与鱼宛似,掘者毁破,腹无他物。未几,镇城失守。从此,市面日衰,无复昔日兴隆气象矣。
张浪亭补录:民国七年七月初七日晨未时,天大雨,兴镇北五里许突起蛟龙,水头丈余高,直流兴镇,四城壕灌满,将南城钻一水洞,散布满川,水势二三尺高。南阜(13)等村均在水中,损伤财物不计其数。伤人虽多,日久姓名难访。惟樊有田住下地窑,水将窑灌满,全家大小五口,将四口溺死,牛二头,只逃出樊刘氏一人,现住善堂,姓名可访。又将行人一名冲入烧瓦窑坎中,幸该行人能浮水,未溺死。东流入漫泉河,水势二丈余高,冲倒北洞桥,冲去店户房三四间。直流内府滩,散布满滩,月余南北道路不通,损伤秋禾不能计亩。直如洪水横流之势,水之为患大矣哉!
民八己未(14)九月,洛东庙底村(15)之西崖忽崩,长约四十余丈,宽约十余丈,洛水被阻,绝流三日。在常乐村(16)东,系左安礼、左全生地内。旧志载为“常乐泉”,现在无泉,只有温井二眼。
民国九年冬,地震,有声如雷,自东南至,向西北上,树木摇动几至地面,人民房屋倒者甚多。
马高轩补录:民九庚申十一月初七日昏夜,地大震,屋鸣墙折,王元命、李应策之石坊顶俱倾。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7)春,旱灾、水灾、风灾、霜灾、雹灾,兵劫匪患,人疫、牛瘟等灾,民俱遭之。虽公家散粥发粟,时谋全活,而散四方填沟壑者,惨不忍言。
民国十九年夏,蝗虫食秋禾甚重。贾曲苇叶食之无遗。六月六日,兴市镇东城守者失慎,被土匪张龟子等乘虚登城,声势甚大。赖团总张子伯督商民自半夜至日中,始获击退。商号团丁死者四人。是年夏,姜匪成海率其党羽蹂躏乡村,板桥渡、宣化村、雷坊村、广宜村(18)、贾曲、原北坡底(19)等处均受害。
民国二十一年夏,虎疫(20)盛行,人民死者甚多。无棺可殓,席卷埋者比比皆是。
民国二十五年(21),国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白虹贯日。
民国二十八年,桑落坊(22)清优贡生王迁善家,树盘根中间产芝,至今犹存。
民国三十年三月,天降黑霜,麦苗尽萎。
民国三十一年夏,旱魃为虐。
民国三十二年,岁饥,斗麦国币三百七十八元,亦千古奇闻。宣化村(23)初级教士姚裔顺,井地浇麦,禾吐双歧。
歌 谣(24)
清宣统纪元(25),童谣云:“宣统二年半,大清不见面。”及三年十月,竟下逊位之诏,而清祚告终矣。
又谣云:“家家观世音,到处弥陀佛。”未几,民国成立。严令男剪发,女绽足,而佛子大士之言验矣。时谚有云:“谁有毛儿爱装秃子?”自剪发之令下,许多老人发辫率皆卷而藏之帽底,是有毛者竟装秃子矣。
小剪剪,剪莲花,我妈不给我剪头发。早织布,晚纺花,天天把我关在家。听说来了东洋兵,大姐二姐都去杀,活活把人气死啊。
秃子(26)秃,上南洲,割青草,喂马牛。牛马喂的壮壮的,帮助国家打仗去。雪国耻,报国仇,争独立,争自由,全靠我们拼着血和肉。
注释:
(1)輶轩:轻车,使者所乘。借指采访民俗的使者。輶音yóu。
(2)齐桓: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3)衣襟承墓而归:承墓,承墓周土。捏一撮墓土于衣襟,默默不语而归,撒于灶前。
(4)複:代用字。原字左旁为“饣”,音fù,义为食。
(5)大割:宰杀群牲。
(6)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
(7)祥异:该稿系马康侯原始采访录,马高轩、张浪亭补录,尚未编志。
(8)万历丙辰:万历四十四年(1616)。
(9)光绪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
(10)乔村:今作“桥村”,属苏坊镇。
(11)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
(12)桑渠川:片村,含今翔村镇坡头村(曾名“桑渠村”)至桥陵镇高家村一带各自然村。下文“后泉村”亦片村,含雷家、井家、周家、汪家、北刘、巷刘等自然村,今属桥陵镇。
(13)南阜:片村,民国初期含杜家、田家、景家、张家四村,解放后农业合作化新增三义村,今属城关镇。
(14)民八己未:民国八年(1919)。
(15)庙底村:今属永丰镇。
(16)常乐村:今属孙镇。
(17)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929—1933年。
(18)板桥渡、宣化村、雷坊村、广宜村:该四村今属荆姚镇,其中广宜村今名“郭村”。
(19)贾曲、原北坡底:贾曲村今属城关镇;原北坡底,片村,含高家、王家,今名“九龙村”,属兴镇。
(20)虎疫:霍乱,民间俗称“虎烈拉”。
(21)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22)桑落坊:村,今名“桑楼村”,属兴镇。
(23)宣化村:今属荆姚镇。
(24)歌谣:前两则见马康侯原始采访录,后两则见亢维翰原始采访录,均未编志。
(25)宣统纪元:宣统元年(1909)。
(26)秃子:民国初期男子剪发辫或剃光头称“秃子”。
资料来源:《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
整理编辑:义门村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