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青鸟几时还(绝知此事要攀寻)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 自拟题目;(2) 不少于800字。
绝知此事要攀寻
“小时候”与“喜欢发问”,“长大后”与“看重结论”这两组词总是紧密联系而构筑成生活的常态,虽然这种固化思维常常会引起人们的但忧,但我却认为夹杂着些许合理在其中。
对于下了半辈子田的父辈们来说,他们所普信的,必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类浅显的真理,所以看重结论、探求成果,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话,斯科特一行人便会成为首次将胜利的旗帜插在南极上空的人,但事实是,在历经几个月的漫长攀登后,他们最终晚了一步,以致全部湮没在茫茫冰原中(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因此,“付出必然有回报”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合理的。它像一头狂怒的雄狮漫无目的的跑,虽然掷地有声,但终将磨灭自己奋斗的动力。
斯科特一行人南极探险
仍有少部分人看重结论是为了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强度的压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做带来的高效性与便捷性,但倘若人们都只会一味地重视结论而不加以诘问、推敲和拓展,那么在面对沉积许久的难题,他们还能高举“创新”和“开拓”的大旗来为人类科学事业添砖加瓦吗?在面对人生复杂的考题时,他们还能简单的靠已获的结论来平稳度过吗?
我并不认为看重结论是错误的,我只是觉得我们应更注重获得结论前不断攀寻求索的过程。也许,孩童会提出许多看似可笑而又重复的问题,虽然他们很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提问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可能在某一刻,当他们大脑再次迸发出这个“孜待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去攀寻。所以,倘若没有“诘问”的思维,人类的科研事业如何进步?在群星闪耀的春秋战国,星空穹耀,天河烂漫,若没有屈原对星空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诘问,又怎会有三闾大夫革新变法以为国为民?若没有孙膑在鬼谷门下“…敌气众以强…兑陈以胥,击之奈何?”的声声诘问,又怎会在马陵大胜魏军,斩杀庞涓?因而,我们正处于青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应抱有诘问之态,并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攀寻真理。
在茫茫求知路上,我们不应不求甚解的提问,也不要过多的看重结论,而应以“问”为马,不断攀寻:面对书本上的知识,我们应似孩童般多提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困惑的地方;面对试卷上的考题,我们也应像成年人一样把已获的结论煣化为自己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只有如此,才能为我们之未来铺平道路,才能为祖国之强盛、民族之复兴牢筑根基。
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我们不应如成人般一味看重结论而失去攀寻途中的宜人风光;也不应似孩童般不断诘问而无前行目标。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置身革故鼎新的大洪流中,我们应对万事万物永葆诘问之态,并朝着既定目标不断攀寻。如此,于国、于我都将会充满光明的未来。
我们要永怀“诘问”之心,在如铁的雄关上攀寻前行,在碧澄的沧海中高挂云帆,坚信长风终破万里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