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赵乃堂守护黄崖洞烈士英灵30年)

赵伯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赵乃堂守护黄崖洞烈士英灵30年)(1)

3月29日,黎城县黄崖洞烈士陵园里,白发苍苍的赵乃堂注视着眼前熟悉的墓碑,上面刻着“王有才、王意德、赵金山……”他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深深懂得,“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每天清晨6点,77岁的赵乃堂就来到黎城黄崖洞烈士陵园,打扫着散落在陵园周围和步道的树叶。

太行山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崖洞烈士陵园里,44位烈士长眠于此。

斑驳的墓碑上记载:本团受命抗击,历八昼夜,雨雪交加,殊死杀敌,而英勇奋发之气始终未懈,以致获得敌我伤亡六与一比之辉煌战果,缅怀壮烈牺牲诸同志,苦斗坚持与壕堑共存亡之精神,实为全民万世所景仰。

烈士陵园对面沿崖壁修建的一排老屋是当年八路军战士的营房,赵乃堂住在陵园附近崖壁下的一座石屋里。他靠太阳能板取电,喝山泉水。赵乃堂一直没有成家,没有子女。

赵乃堂,今年已经77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自从1991年来到黎城县黄崖洞景区展览馆,他便一直坚持守护着这里的烈士。老赵把安葬在这里的44名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为“上面这些人”。他说:“和‘上面这些人’相处时间长了,就和他们有了感情,实在不愿意离开他们。”

赵乃堂是黎城县西井镇岩头岭村人。父辈弟兄4人中有3人参加过黄崖洞保卫战。黄崖洞保卫战时,他的父亲为八路军运送过粮食、打扫过战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父亲的亲身经历让他从小就懂得:“要不是人家打走日本侵略者,哪有咱现在的幸福生活”。老赵至今提起战死的八路军士兵,眼里依然噙满了激动的泪花。

1964年,19岁的赵乃堂报名参加了民兵,因表现突出担任了村里的民兵连长。当时,赵乃堂经常上山去烈士墓前祭拜,“每每看到当年的兵工厂遗址和烈士墓,想起父亲讲的那些故事,就总想着为烈士们做些什么。”1991年,黄崖洞烈士陵园需要一位守墓人,赵乃堂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要不是八路军帮助我们一家人,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八路军对我们有恩,我愿意去。”

一句承诺就是一份责任,这句“愿意”让赵乃堂坚守在此30年。之后,他每天都往返烈士陵园,查看墓碑情况,打扫落叶,清理碎石。有时他还当义务讲解员,虽然没读过多少书、认不得多少字,但他会把父亲讲给他的黄崖洞保卫战的历史一五一十地讲给游客听。

30年的守墓生涯里发生过很多让赵乃堂记忆深刻的事。赵乃堂记得来到黄崖洞烈士陵园守墓的第二年,清明节前一天傍晚,他独自一人下山,准备买些祭品祭拜烈士,刚走到高山公园,远远就看见一只豹子在溪边喝水。当时他很害怕,但转念一想自己身后还有那么多八路军战士的英魂,便壮胆喊了一声“这么晚了,水喝饱了就回去吧”,豹子仿佛听懂了一般转身就跑了。

看到墓碑上的字越来越模糊,赵乃堂多次跟相关部门反映此事,直到去年黄崖洞景区为墓碑罩上一个防风化的透明罩,他才安心。“烈士不应该被遗忘”,他说。

黄崖洞烈士陵园讲解员韩冰说,赵乃堂就像大家的爷爷一样,对园区内工作人员都很照顾,“做一件事贵在坚持,他坚持守墓30年的行为让我钦佩”。

黄崖洞烈士陵园里有一条老赵定下的规矩:到访游客要向烈士鞠躬致敬。提起此事,赵乃堂一脸坚定地说:“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谈起今后的打算,老赵说,他会在这里坚持下去,即便是以后身体实在不行了,每年清明节、十月初一也要回来看看“上面这些人”。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秦风明

(责编:温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