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老妻的生活现状(监控下一对80岁夫妻的生活)
最近,网上的一段视频,让很多人破防了。
视频里显示,外孙女查看老家监控时,发现两位80岁的老人,从白天到黑夜,几乎都在围着炉子玩手机。
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家里只有两个空巢老人守着老房子。
从早到晚,窗外从明到暗,他们的孤独仿佛穿过屏幕,直戳人心......
人到中年,每每看到父母孤独的身影,内心都久久不能平复。
前段时间,看过一条李冰冰的采访视频。
视频中,她回忆起十几岁上学时的事情。
父亲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送她去上大学,扁担一头是用被子打包的行李,另一头是家里斥“巨资”买的一个樟木箱子。
李冰冰看着父亲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那时候,她和父亲的关系还非常亲近。
但是最近几年,父母逐渐年老,她也人到中年,反而发现跟父母没有那么亲近了。
彼此之间,竟然变得十分生疏。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爱他们,我这么孝顺,我们之间还是有了隔阂。”
李冰冰的这句话,说出了无数成年人的心事。
我们明明渴望与父母亲近,却又常常和父母游离在两个割裂的世界。
这样的情形,在中国家庭并不罕见。
以前,父母是监护人,是引路人,他们站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
现在,孩子长大独立,可以独自闯荡了,孩子和父母的角色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对调。
父母不再强势,甚至开始有些唯唯诺诺,生怕打扰我们的生活。
曾经弱小的一方变得强势,强势的一方却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这样的落差,成为很多人的心结。
我们明明那么爱父母,可为什么却渐行渐远?
来源:全景视觉
父母的小心翼翼
是一道“欲言又止”的伤
作家麦家曾讲过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的麦家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张,即便时过境迁,已经和父亲和解,他还是忘不掉那份伤痛:
“从小就没有学会放松,一辈子都在紧张。”
后来,麦家当了父亲,他与儿子之间也开始了宿命般的“战争”。
高中开始,儿子便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整整3年时间,关上自己的房门,不准父母进入他的房间,拒绝跟父母对话。
儿子每天的日常,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聊天、恶作剧。
麦家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小心翼翼地陪在他身边。
为此,麦家每周挑选一本书,附一张自己的读后感,夹在书里,放在儿子的房门前。
不管儿子看不看,麦家每周都会坚持去做,一坚持就是整整3年,直到儿子再次把房门打开。
在《朗读者》上,说起这段经历,麦家忍不住眼含泪光:
“陪伴儿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你得小心翼翼。”
在和儿子的相处中,麦家才渐渐意识到,正是父亲埋下读书的种子,才让今日的自己和儿子有了庇荫之所。
麦家的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但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儿子走上了人生正轨。
1977年底恢复高考,父亲觉得来年上高中可能会遇到政策变化,结束推荐,恢复考试。
于是,父亲开始有意关心麦家的学习,鼓励他好好读书: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
这句在麦家看来颇为“矫情”的话,即便在后来与父亲决裂的那些年,依然被他奉为人生准则。
年少不懂父母恩,读懂已是中年人。
等到麦家成为父亲,用一个父亲的眼光和视角看待问题,才彻底理解:
父亲当年的“小心翼翼”,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守护。
正如一位主持人所说:
“如果你哪天突然意识到,你的父母开始对你小心翼翼,不要以为那真的是出于恐惧,那是出于一份深沉的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年轻时的深谋远虑,到年老时的默默退出,只有为人父母后,才能懂得父母的爱。
或严厉、或沉默,爱的形态一直在变,内核却从未变过。
只是读懂时,已到中年,只剩万般无奈。
父母留给孩子最后的爱
是“不添麻烦”
想起我的朋友宋晨的故事。
宋晨的母亲在生她的时候难产离世,童年时期,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经常勤工俭学,补贴家用。
后来,父亲上了年纪后不幸中风,失去了劳动能力。
等到宋晨结婚,宋父连个像样的嫁妆都拿不出来。
宋父一直觉得亏欠女儿,平时大事小事基本都不会麻烦女儿,生怕连累她。
结婚以后,宋晨经常会回老家看望父亲。
前段时间,她回家发现父亲的腿肿了,脸上也有一道擦伤。她问怎么回事,父亲只说是摔了一跤。
父亲闪躲的眼神,让宋晨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在她的追问下,父亲说了实话:
“看到隔壁老张捡一袋子矿泉水瓶,卖了不少钱。这不,我也想试试,结果……哎,一不小心被三轮车撞了。”
听完,宋晨抱怨父亲这么大的事也不和自己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麻烦了!”
父亲十分难为情地说:
“你买房子,我一分钱没给……从小你跟着我没少受罪,现在成家立业,不能再给你添麻烦了。”
宋晨跟我讲完自己的事,我们俩不禁陷入沉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女应尽的义务成了父母口中的“添麻烦”:
子女上班挣钱不容易,难得有个周末,又害怕打扰子女休息;
明明身体抱恙十分难受,又怕给孩子添乱子,一拖再拖……
一边是孩子觉得和父母愈发生疏,一边是父母不忍打扰,小心翼翼。
其实,很多中国父母不是不想孩子尽孝,而是——
这个孝若以辛苦孩子为前提,那父母宁可不要。
他们早已习惯了“付出”,不管是子女幼时的成长,还是子女成年后的人生。
来源:全景视觉
人到中年,别让亲情留遗憾
有诗曰:“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子女一场,注定是一场轮回的辜负。
前半生,父母是子女的参天大树,保护幼苗茁壮成长;
后半生,子女是父母的守护天使,守护老人健康平安。
人到中年,除了多回家看看老人,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去做。
1. 回应父母的聊天邀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正向反馈”,即不管是对还是错,不管做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从他人的身上或者从外界得到回应。
这是孩子内心的需求,也是父母真实的情感状态。
当父母主动跟你聊天,并大方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新爱好时,作为子女,不要吝啬溢美之词。这时,不妨多多肯定父母的努力:
“虽然你上年纪了,但老当益壮,这种学习劲头值得点赞。”
长此以往,不仅能拉近彼此的关系,而且在无形中也帮父母“二次成长”。
2. 保护父母的“被需要感”。
小时候,孩子觉得父母无所不能。
作业不会,问父母;情感困惑,询父母……
等到子女成年,很多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父母似乎变得无足轻重。这时,不少父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极不适应。
作为子女,可以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主动“投怀送抱”,跟父母聊聊家常和八卦。尤其是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惑,主动倾诉,征求父母的意见。
有时,面对父母的“无理取闹”,不妨主动放低姿态,厘清对方的真实想法,一起解决问题。
3. 包容那个容易犯错的老人 。
主持人马东曾讲过这么一件事。
她的母亲喜欢电视购物。
有一次,母亲花了1万多块钱,买了一套不知名的化妆品。当时,马东就在母亲身边,但他并没有阻止母亲的行为。
后来,他向身边人解释说:“母亲一个人太久了,这点小事没必要阻拦,她喜欢就让她去做吧。”
在不涉及原则的前提下,善意“容错”,理解父母的行为,也能够缓和亲子关系。
来源:全景视觉
诗人王建在《水夫谣》里写道: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岁末年初,万象更新。
我们和父母的感情,也在寒来暑往中沉淀酝酿,静待花开。
所以,当你发现父母在你面前变得小心翼翼时,不妨对他们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就像他们对我们小时候那样:
“没事,慢慢来,我等你。”
人生,不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大浪淘沙,向前走去。
作者:今夕何夕,但遇良人,山水一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