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1)

这组波兰电影笔记写到最后,该轮到最大牌的波兰裔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出场了。说句实话,我看这届波兰电影周,一半以上的原因是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虽然这部影片我已经看过不止一回了,但我还是希望在院线大银幕上欣赏这部获奖无数的经典名片。把它作为波兰电影周的压轴作品,实在是名至实归的。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2)

《钢琴家》上映于2002年,获得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次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以及金球奖、欧洲电影奖、英国学院奖、法国凯撒奖等一大堆奖项。这部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的电影,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感动了全世界无数观众,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在烂番茄网站上,本片至今还有95%的新鲜度,在豆瓣电影上则有9.1的高分。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3)

我最欣赏《钢琴家》的并不是它展示的战争的残酷和犹太人的苦难,也不是音乐的凄美和亲情的坚贞,而是它通过一个弱者在战争中四处逃亡的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逃亡者绝境求生的心态,从而引发我对人生的思考。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4)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面对战争和灾难时,选择会更加严峻。《钢琴家》中有两个有意思的情节:一个是德军把席皮尔曼全家赶到广场上准备送往集中营时,已经被挑选出来留在华沙的弟弟亨里克和妹妹哈丽娜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最终被送到集中营,而席皮尔曼却在犹太警察伊萨克·海勒的帮助下逃了出来,留在了华沙犹太区。另一个情节是犹太人在策划反抗德军的起义时,席皮尔曼请求工友帮助,从犹太区逃了出来。一次是和弟妹相反的选择,一次是和工友相反的选择,耐人寻味。就是这两次不同的选择,让席皮尔曼逃脱了厄运,免于一死。但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席皮尔曼无疑是个懦弱的逃跑主义者,该受到谴责。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5)

作为一个钢琴家,席皮尔曼手无缚鸡之力,没有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勇气和力量,所以他只能消极地躲避和逃亡。他曾经和犹太工友说过,希望为抵抗组织出点力,但事到临头却自顾自跑了。他目睹了犹太同胞的起义反抗,却说“这没有什么用”,连坚定支持他的粉丝多萝塔都指责他“你真让我吃惊”。从这样一个不会反抗,不敢反抗,甚至逃避反抗的懦夫身上,却折射出一个凡人强烈的求生欲望。正因为有这样强烈的求生欲望,他才能坚持到战争结束。这才是战争和灾难中人性的最大亮点,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力量源泉。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6)

当然,《钢琴家》中敢于反抗德国法西斯的犹太人是伟大的,可歌可泣。没有这样正义的力量,法西斯的黑暗统治不会终结。但是,在强大的法西斯统治面前,大多数的犹太人、波兰人还是只能选择顺从、躲避、逃亡。因为生存法则告诉他们,非此不能保全性命。作为一个弱者,这样的选择无可非议。所以,歌颂反抗者的勇敢牺牲和刻画偷生者的忍辱负重,在艺术作品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7)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从古至今,这样的选择,实在都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大问题。我以为,答案不应该是二元的,而应该是多元的。我们既要歌颂反抗黑暗的英雄和勇士,也要承认熬过黑暗存活下来的小人物。能够保存自己,坚持到光明来临的那一天,无疑也是正能量的,有意义的。这就是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在人生路途中需要谨记的哲理。

波兰电影悲剧结局(波兰电影笔记之五)(8)

相关阅读:

波兰电影笔记之一:战争有多残酷爱情就有多热烈

波兰电影笔记之二:政治与战争纠缠不清的关系

波兰电影笔记之三:人性有多善良就有多丑恶

波兰电影笔记之四:一孔之见观察安杰伊·瓦依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