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有什么文学作品(对黄河情感的诗意表达)
为贯彻落实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会议精神,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创排的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应运而生”。九曲黄河的魂魄,平民英雄的史诗。豫剧《大河安澜》是一部聚焦厚重黄河文化的新时代现实题材作品,讲述了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守河、治河的动人故事,地域特色浓郁,贴近普通百姓,贴近真实生活,在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浓缩了人与河的爱恨情仇、生死较量,展现了以主人公大河为优秀代表的沿黄百姓生生不息、自强不屈的生活状态与生命历程,抒发了“千年万年,大河安澜”的满怀期冀和壮志豪情。该剧自创排以来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专家们的意见对作品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仲呈祥(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剧名叫《大河安澜》,既是人名又是一种艺术的意象。大河是母亲河,清代末年河官上报今年黄河安然无恙、没有发生灾害,就用两个字“安澜”,所以安澜这个名字选得很好。《大河安澜》既可以理解为大河与安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意象,大河是主语,安澜是动宾,完全就是平安无事了。大河、大堤父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色鲜明。大河是个炊事兵,还没有入党,复原后去守大堤。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舞台上很重要的一个具象就是打老鼠,要把破坏自然的因素灭掉。而黄河水利学院毕业的大堤回来之后,承载了对大河治理的坚强意念,新时代治河使用数字技术。
汪守德(原解放军总政治部艺术局局长):
编、导、演、舞美、灯光都很不错。贾文龙的表演,两代人的形象、性格差异很大,尤其是大堤的光彩形象,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这样的男演员不多见。大河送安澜那段唱有《朝阳沟》的感觉。文本是否达到比较高的水准,这是我们判断一部剧很重要的标准。这部戏是一部思想艺术品质较高的作品,非常有力度和内涵。编剧王宏在这部戏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才情。导演对这部剧节奏的掌控、调度都非常好。音乐特别好听,舞美也特别好,突破了我们对农村戏固有印象中的面貌,实现了革命性的改变,具有现代感、清新感。
刘玉琴(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
这部剧比较动人的是父子两代人的形象塑造,视野开阔,意蕴丰富。老一代黄河儿女代表人物刘大河身份普通,但是创作者对这个人物赋予了厚重的精神品格。“活着站在大堤上,死了横在大河旁,有我在就有阵地在”,他的信仰和追求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黄河岸边,他此后的生命历程和以血肉之躯封堵黄河决口的壮举,也变得合乎情理。黄河像一条线,在剧中起到了串联两代人守河和治理的历史逻辑,新时代的守河人,责任担当依旧,志向格局却更大。父亲一生守河,儿子誓言治河。儿子大堤利用所学参与创建一条利在长远的数字黄河,他把个人梦想融入时代洪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贾文龙的表演,同时演父亲和儿子,对演员来说是有挑战和难度的,但他的表演很扎实,把不同人物的形体和内心都传递了出来,为全剧的观赏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他的程式化动作行云流水,流畅、灵动,拓展了豫剧现代戏程式化创作的可能和空间。贾文龙以黄河儿女特有的拼劲,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可看性。舞台设置凸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全剧主题正向、结构流畅,情节人物设计有代表性意义,主题厚重大气,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张扬了豫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王蕴明(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
这部戏的题目主旨主题太好了,是小人物大时代,名字起得也好,大河两个字让人想到很多,安澜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大河安澜,社会也要安澜,人生也要安澜。大河安澜就是一种民族性格、一种民族形态,体现着一种诗意、一种哲理。演员、导演、编剧都好,几乎无可挑剔,特别是这一次的音乐,特别令人满意。这部戏特别有时代感,跨度将近半个世纪,从音乐唱腔可以听得出年代感。舞美方面运用得特别好。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编审):
作品改动很大,提高的幅度也很大,主创人员能够认真吸纳专家意见,体现了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三团精神”,整体表现了三团的实力。剧中人物塑造得非常鲜活,特别是大河、村支书、二婶、七宝。赵国安老师的唱腔音乐非常棒,每个演员都有一段让人难忘的唱段。唢呐的那一段音乐写得特别好,凄美苍凉。三团乐队的音乐配合特别好。导演整体的把握也非常好。
赓续华(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
豫剧《大河安澜》的整体结构跌宕起伏,叙事方法成熟,把平淡无奇的故事表现得很有生活气息。在富有地域风情的台词与唱词中,蕴含着主人公大河朴实的价值观,符合时代赋予这个人物的特色。剧本对大河的塑造比较成功,这个退伍炊事兵用跳下河堵堤口的方式,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大河。这部戏的名字很有深意,大河是人名,是黄河;同时安澜既是人名,也是意象——是一种幸福的期盼,希望安澜、和平。音乐唱腔很舒服。舞美做得非常成功,像LED的运用,对黄河气势的张扬是静态的舞美达不到的,很有时代感,这跟导演的功底是密不可分的。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剧本,写了不一样的人物,讲了不一样的故事,也有不一样的结构。创新是一部戏最重要的品质。这部戏质量上乘,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精彩创意,精彩呈现。最独特的地方:写了一条河、一条堤和一家人的命运,在创作上这是很难的;不是写一代人,而是写两代守堤人;这两代人是由一个演员来演。这三点是我最看重的。主演表演很好,今天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贾文龙这个年龄段能演这么重的戏的演员,很少。导演二度创作功劳极大,一开场就把人震撼住了,气势磅礴,整个戏要表达的东西立即都出来了。
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在庆祝三团成立七十周年这样一个节点,《大河安澜》作为首演剧目是很有意义的,能够体现三团对戏曲事业做出的贡献。这部戏很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大时代的一个小故事,反映守河人的悲欢离合,表现了黄河儿女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情感。题材很好,英雄是平凡人,平凡人也是英雄,黄河儿女是英雄,但是这个英雄又是平凡的。大河说“真正的英雄都没有回来”,意味深长。将主要人物设计成父子俩,给演员的表演留下很好的创作空间。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编剧王宏这个文本是聚焦在普通的老百姓身上,去认识和开掘内在的精神和伟大,并力求和整个民族的地域精神贯穿起来、联系起来。对大河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很有特点的。写老百姓,要写出个性化的性格特征很不容易。开头的时候,村里人敲锣打鼓把大河迎回来,想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一定是个英雄,但是大河说了实话,他是炊事班做饭的。就从很平凡的人物入手,把人物形象的基本定位——平民展示出来了。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参事):
《大河安澜》剧名很浑厚,是意象性的。还有几处处理得特别机智,也特别温馨,其中一段就是大河收留安澜,这段戏让人特别心动。大堤唱了一段“数字黄河”,这是新时代的黄河颂歌。它比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可能更有保留价值,因为我们现在缺少一部具有史诗性气质的戏。这部戏构思非常好,大河的每一场戏都是那么出色,包括大河和安澜相送的那场戏,像现代戏曲新的“十八相送”。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黄河题材创作好,并不容易。特别感动的是,治河的源头写到了大禹和龙王的这一场血雨腥风的搏斗,一下子让这部戏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让观众知道我们和黄河之间爱恨交加的感情已持续了几千年。以前我们更多强调人定胜天,现在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怎样既征服又和谐,是这部戏特别重要的主题。开头写得很好,一个志愿军复员回来,大家敲锣打鼓,他就有一点尴尬,人物的起点低,然后在戏中他用自己的行动慢慢地使自己显得高大。戏里送别的戏份是经典场次,非常感人。音乐设计好。另外,支书和大河这两个人物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这部戏是一个大题材、大主题、大作品,很大气,也很精美,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戏很有力量,这个力量是用心用命搏出来的。戏的难度非常大,创作者很有担当,去直面当代的重大主题,体现的使命感、责任感让我肃然起敬。演员都唱得好、演得好。河南豫剧院三团是全国最重视探索的团之一。贾文龙有两个形象,大河、大堤父子,但两个人物区别很大。大河演得非常质朴,大堤演得很有书生气,从声音和唱腔就可以把人物身份区别出来,这是艺术家很了不起的地方。编剧王宏的文字非常好,有力量、有感情,唱段很简洁。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个特殊的题材,非常震撼、刺激、新鲜。我看到了河南人、河南精神、黄河精神、中华精神,我看到河南人能坚强到这种程度、纯粹到这种程度。巧妙的是一种精神两代英雄,两代英雄又合成一个人,从精神到肉体完全融入黄河,这是编剧对这部戏最大的贡献。演员也是文武皆全,在今天中国戏曲舞台上再找一个贾文龙很难了。演现代戏身上还有这么多功夫,太难得了。大堤关于黄河的唱段,从三江源头开始,唱也好,音乐也好,我认为是精华。从虎跳峡整个一路经过9个省,把黄河的历史、命运到现在的治理数字化、大开发、大保护表现出来,这很难得。与大河这个人物形象形成映衬的是安澜的父亲,映衬的是黄河造成的苦难,对这个民族造成无数伤害。这点写得越生动、越感人,这部戏就越有意义。
孙豹隐(原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
大河既是一个崭新的人物,又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悉的陌生人。从平民入手,最后恰恰是讲好了中国故事、黄河故事、河南故事。这部戏不仅是河南,也是全国现代戏舞台上的一台好戏。先说精神能量。大河一出场的时候感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形象并不高大,但这恰是高明之处,最后呈现出了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精神。它既是黄河的故事、黄河的精神,又是平民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而这恰恰在当下是非常需要的精神能量。这部戏文化内涵很深,它不仅讲了黄河文化,还讲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也讲了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作为一部戏曲作品,这样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非常到位、非常时髦。这一台戏没有一个演员不出彩,以贾文龙为首的演员,把这台戏托举得更高。音乐很好,既是豫剧的、中国戏曲的,又是世界的,用了管弦乐队,而且和戏中的人物、情节扣得非常美。还有舞美设计,可圈可点,给人感觉很新。七宝这个人物的表现非常独特、新颖而到位。
陈鹏(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
这个戏是我这段时间看过黄河的戏中非常好的一部戏。总体风格上,有一种在时事背景下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把大的气势和小的点融为一体,这种融合很不容易。大河死之前的戏非常好,堪称精品。编剧在整体把握和构思上,从点到面的处理很好,达到灵动转化的目的,确实很用心。导演的舞台呈现整体上很有品质,包括大场面和小场面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人物的形象塑造和程式化动作的转化。贾文龙把做、唱、念、打与人物的质感密切结合,这是最难的,确实是一个好艺术家。
刘桂成(山东省吕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
这部戏题材切入很深、意义深远,演员阵容强大。贾文龙不但有精湛的表演,还有可贵的敬业精神。这次一人演了两代人,演了父亲又演儿子,把握得非常准确,形似还好做,神似也做到了,而且做得恰到好处。他演得太像了,和老支书说话:“是!叔!”这是对老兵特点的准确把握。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
贾文龙把一个人物的几个阶段、一个人演两个人物的性格明显地区分开来,这是演员的表演实力。他的表演有几个层次:复员回来;结婚、生子、成长;到了中年,写大河的感情,写他送妻子,是压抑着在演,用理智在送,当妻子真的走的时候有一个感情的爆发,很细腻,因为他知道妻子走了以后不会回来。舞台上的二婶给我的印象也很深,“一拍手”成为她的一个经典动作,让我想起了《朝阳沟》中的二大娘,这些都是河南妇女的经典形象。无丑不成戏,革委会主任七宝这个人物也让人印象深刻,是戏的味精,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物。
吴乾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杂志原主编):
没想到就用一家两代人的经历,把黄河这样的题材表达出来了。该剧巧妙地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别是紧紧地抓住了人物命运——大河、大堤的命运,人物经历了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几十年当中风风雨雨起承转合,把个人的命运、黄河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紧紧地扣到一起,这是这部戏非常成功的地方。
秦华生(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
从“公仆三部曲”到《大河安澜》,河南豫剧院三团塑造了一系列有精神高度、思想深度、有血肉的人物,可喜可贺,可圈可点。这部戏气势宏伟、气韵生动,导演的总体构思很好。整个舞台多重时空交织,舞美呈现流动多变,大气磅礴。大河一生执着地守护着黄河大堤这一道民众的生命线、共和国的生命线,最后为了护堤而壮烈牺牲。整个戏雄浑壮美,它的美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周大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研究员):
《大河安澜》从选题上就站得特别稳、特别扎实。前半部分以大河的命运来写,细腻入微,非常感人,能够代表世世代代的黄河儿女。同时,还写出了人物的神性,他是“河神”。这部戏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贾文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表演艺术家,通过唱、念、做、打,能够表现出更深刻、更灵动的东西。无论本子还是表演,大河这个人物的塑造都很成功。舞台上大河的一招一式我都喜欢,贾文龙表演得很到位,掌握了年轻人的动态、形象。演员满台生辉。杨红霞等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导演处理非常漂亮,几袋沙包、一个大锹、一个锣往那儿一放,就是黄河魂。还有几次喊河,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心声,艺术效果都非常有感染力。旋律也好听,舞美也雄浑大气。
李霞(河南省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
这部戏的创作是为了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会议精神,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从定下这个题目来做这件事,有三四年了,主创团队确实很不容易。用戏曲的方式讲黄河故事,讲黄河文化,在舞台上出现同一个演员扮演父子两代人的。之前专家们提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回应,都有了解决,总的感觉一稿比一稿好。
姚金成(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
这部戏题材宏大,叙事跨度50年,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对编剧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极大的冒险。几十年的人物关系变化,从小夫妻到儿子出生、成长,用了一段叙事伴唱,非常自然。儿子想爹了,对着黄河大声喊爹,人物的出场转折铺垫得非常自然。就这个题材而言,视野非常开阔,气势非常大。在舞美呈现上做了很大的创新开拓。把戏曲的表现艺术和现在的视听震撼结合起来,是这部戏的亮点。这部戏在舞台艺术上将传统的戏曲化表现和现代的科技结合,展现了宏大的题材,一种深厚的对黄河的情感,这种诗意的表达令人佩服。
刘景亮(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部戏有三条线:事件线、情感线、思想线,三条线比较统一。从始至终贯穿的大气磅礴的风格,与黄河题材本身的厚重是统一的,节奏感强,非常流畅,情感冲击力很强,人物形象非常饱满。人与黄河的互动写得比较好,特别是安澜和大河两个人喊河、看河,是名副其实的黄河题材戏。这部戏体现了黄河儿女的精神:坚韧、奉献、守信、初心。大堤是大河精神的延续,是以黄河人物体现黄河精神。
黄海碧(郑州市文旅局原调研员、一级导演):
这是一部既对历史有深刻反思,又对当下有积极立志意义,更颇具史诗特征的戏。它既充分展现了多灾多难的黄河忧患,又展示了孕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黄河,新中国诞生后实现了七十多年的安澜,应该说是治黄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大河安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这部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弘扬黄河文化变革时代的图强精神。
吴亚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加工提高后的《大河安澜》,在舞台呈现上已经提高了一个境界,由单纯讲故事的层面上升到了感人肺腑的层面。人物性格的定位,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准确,尤其是安澜这个角色的设置,符合剧情的需要,也符合观众审美的需要。剧中有三个场面让我热泪盈眶:大河送别安澜;给大河盖党旗;安澜从国外归来。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个角度来看,这部戏非常成功。
(专家排名不分先后。本版文字由李芙霞整理,图片均为豫剧《大河安澜》剧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提供。)(来源: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