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对自己的称呼是什么(太监有多不好当)

谈中国历史,宦官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反而是在西方,宦官问题少了很多几乎没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太监对自己的称呼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太监对自己的称呼是什么(太监有多不好当)

古代太监对自己的称呼是什么

引言:

谈中国历史,宦官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反而是在西方,宦官问题少了很多几乎没有。

为何中国历史必定会有宦官,而且他们还能通过残缺的身体在不少时候左右朝政,甚至能干涉皇帝废立,还能杀皇帝咧?

这和东西方的权利逻辑有很大的关系。

西方的权利逻辑是什么?长久以来的分封制度,让西方国王领主的臣子,多为封臣很有独立性本就控制力不够,只能用利益交换和宗教契约的方式让他们凭良心做事。

更何况西方独有的家族继承制度,还有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让他们长期处于没有儿子的焦虑之中,多生儿子是执念,没有儿子就成了送家业的废物。

从这个角度看,阉人的重要性或许有,但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反观中国,则完全是不同的权利逻辑,这权利逻辑让宦官成了皇帝必不可缺的东西,进而在时代渐变中不断发展成了顽疾。

那么这权利逻辑和宦官专权的历史因由从何而来?看懂东汉就懂了!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一:宦官问题的由来东汉。

东汉是一个承接西汉的王朝,这个王朝从出生开始就有隐患。隐患的根源来自光武帝刘秀时代跟豪强的联合和妥协。

联合豪强之后的东汉,皇权其实是不振的。

这不振的皇权,让豪强大世家能做大,最后也引发了东汉灭亡的因由:世家大族不服。

顽疾的存在,就让东汉皇帝要想办法遏制啊?而且当皇帝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时间精力顾不过来就要组团治国。

于是选择一个贴心的秘书就是皇权延伸的关键,这个人选至关重要但却难以抉择。

王朝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被世家大族和读书人管控了,他们是王朝的总经理和业务经理,这个自己只能插手,但要说真干涉,过分了难免出问题。

(皇帝秘书太监)

这就让帝王对于秘书有了特殊要求!

在朝廷重臣中招聘无疑是给自己添乱,而且他们的升迁轨迹属于朝堂范围内的,还多有小团体出现,这样的人要是连自己的秘书工作也干了难免有不臣之心。

西汉的时候,因为没有宦官就出现了不少权臣专权的事情。

陈平、周勃、灌婴联合起来能废立帝王,霍光能让昌邑王刘贺下台,王莽能让帝王禅让。

这都是臣子权利不加遏制的恶果,臣子虽然好,职业经理人虽然好,但权大欺主就不好了。

有了这样的历史教训,才有东汉时的宦官和外戚纷纷冒头,以及后续的不断做大!

这也跟亲疏之别有关系!

外戚是自己母亲的家人,宦官是自己身边人,都是跟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属于手心手背关系,至于大臣,按照亲疏关系比较的话,顶多算脚心。

手离心近,脚离心远,心远了难免离心离德,用起来费劲不说,还不可控。

(亲疏有别)

二:外戚和宦官的渐渐崛起。

位面之子刘秀在的时候,还没啥宦官和外戚的问题。

原因无他,这个帝王太优秀了,在知道了权臣和宦官都是隐忧后,专门通过制度设置,让外朝和内庭做了切割,让两拨人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块,互不干扰也就形成不了权利交叉。

因此那个时候的宦官没成气候,反而是外戚先冒头。

汉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国度,太后都有超然的地位。

强如汉武帝,当年在窦太后手下也很老实。

东汉在经历了光武帝后,在第二任帝王汉明帝刘庄时代就出现了外戚问题。

不过汉明帝上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虽然外戚有坐大的迹象,但是面对一个成年且权利稳固的帝王时,还不敢过于放肆。

可这不敢过于放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跟西方比,中国历史上少有帝王生不出儿子的事情出现,但多有帝王年幼继位的事情出现。

原因无他,当皇帝的妃子多啊,因为劳累过度,一般寿命不够长,但是生儿子不是大问题。

这点上东汉和明朝一样,都是其中翘楚,活过五十岁的帝王就没几个。

东汉就是如此,光武帝刘秀最长寿,活到了63岁,另一个活得比较久的是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活了54岁,他们两个人中间的帝王,居然没有一个活过50岁的。

这咄咄怪事,让东汉的少年帝王不少!

(小皇帝)

于是,祸事发生了。

公元88年,九岁的汉和帝刘肇上台,九岁娃娃如何治国?养母窦太后临朝听政成了当家人。

窦太后当家了,当然要重用自家人啊,随后各种太后的亲戚纷纷上位。

东汉王朝中窦姓的权臣纷纷上位,反而是年幼的小皇帝成了傀儡。

沦为傀儡的帝王,在年纪小的时候往往都很听话,因为啥也不懂吗。

可是长大了怎么办?这天下是老刘家的还是老窦家的?有了这寻思就会有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斗争。为了获得斗争的胜利,汉和帝刘肇一面扶持属于自己皇后的外戚,一面将目光盯上了自己的贴心人宦官。

这两拨人才是皇帝的手心手背,至于老妈的亲戚,那些舅舅们都是坏人,大大的坏人。

最后,皇后亲戚有了实权,自己贴心宦官也有了实权,帝王给予的权利是让他们办事的!

于是一场斗争之后,帝王拿回来属于自己的权利,汉和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帝王,至于曾经的外戚,当然成了昨日黄花。

有了功劳要赏赐,这群从龙之臣因为功劳纷纷身居高位,跻身中央!

由此,在汉和帝时代,宦官和外戚先后登上了东汉的历史舞台。

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让他们发挥那是不可能的。

短命的汉和帝成全了宦官和外戚们,自己的手心手背围着27岁的汉和帝刘肇听他的遗言!

一群人背后,是一个年仅一岁多少年帝王汉殇帝刘隆。

九岁的帝王就让宦官外戚冒头了,一个一岁多的帝王出现会如何?答案显而易见!

皇太后又一次成了临朝听政的主,老宦官也跟老外戚结盟成了旧势力。

遗憾的是,这汉殇帝刘隆当了没几天帝王就在襁褓中夭折了。

一看皇帝死了,外戚和宦官又扶持起来一个小皇帝,这就是十二岁的汉安帝刘祜。

12岁的中二少年上任成了新帝王,历史又一次开始了轮回。

随后这轮回在汉朝无数小皇帝加持下不断重演,中间甚至还有皇后乱入,这事咋说咧?乱!

(刘肇)

三:最后的稳定和余晖。

在经过80多年宦官外戚的乱战之后,东汉王朝走到了尾声。

这尾声就是汉恒帝和汉灵帝时代。

汉恒帝的上位是因为外戚权臣梁冀的发飙,他居然毒死了自己拥立的汉质帝刘缵。

毒死皇帝后,梁冀没禅让的胆子,为了稳定朝局就拥立了蠡吾侯刘志做皇帝。

从爵位的名称可知,这蠡吾都不是啥好词,换个说法叫“被虫啮空的朽木”这也间接证明刘志算不得皇室核心成员!

他的祖爷爷是汉章帝刘炟,爷爷是河间孝王刘开,爹是蠡吾侯刘翼,从这关系看,如果不是天上掉馅饼,这帝王位置不会是14岁的刘志的。

刘志成了帝王时,遭遇的局面是,上头有个梁太后,中间有个跋扈的权臣梁冀,下面地方官员都是世家大族,一看这格局,刘志明智地装傻充愣当起了傀儡。

但傀儡只是刘志的表象,这个14岁的孩子还是有点智慧的。

在隐忍十年之后,通过联合贴身宦官单超诛杀了权臣梁冀,将梁太后的外戚势力连根拔起。

践行完这一切后,汉恒帝重赏宦官,将阉人单超等人纷纷封侯。

宦官有了侯爵之位,身份就不一样了。

仗着帝王的信任,还有帝王的需要,宦官权利渐渐做大。

这也让汉恒帝感受到了威胁,就通过遏制打压手段,让有权利的老宦官滚蛋,通过扶持新宦官和外戚,在东汉王朝玩起了宦官、外戚、朝臣的三角制衡。

(稳定局面靠制衡)

这三角制衡,就此成了汉末稳定局面的关键。

外戚是帝王用来遏制朝臣的手腕,宦官是帝王投射权利的投影,至于朝臣那是第三方势力。

汉恒帝时代,这一套玩得飞起!

宦官在帝王帮助下狠狠打压士大夫的势力,打压得狠了之后,弄出了党锢之祸。

宦官也因为积极响应帝王号召,狠狠收拾士大夫阶级,在史书中成了声名狼藉的群体。

这群体就此有了刻板印象:阴狠毒辣,人模狗样。

可惜的是,这汉恒帝也不是个长命的帝王,当了十三年帝王,在35岁那年也去了。

(少年天子)

新上任的帝王汉灵帝又是个11岁的小孩子。

于是新一轮“权力的游戏”上演,这一次,是东汉最后一次的外戚和宦官内斗。

当时的外戚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两拨人合流表达了对于宦官专权的不满,在窦太后招呼下一口气干死了不少大宦官。

这杀得宦官太多了,宦官也狗急跳墙起来决定造反,他们居然劫持了汉灵帝和窦太后,然后通过假传圣旨的方式引诱窦武过来,准备用皇帝的名义杀掉了窦武。

这窦武一看,立马躲到军营去,召集军队进攻皇宫,营救太后和汉灵帝。

谁曾想宦官技高一筹,先行集结了一千多人围攻窦武,可怜的大将军居然被宦官给干死了。

外戚的支柱倒了,窦太后也随之被囚禁,之后东汉又成了宦官天下。

汉灵帝一看也乐见其成,省了自己的夺权步奏!

本就看不顺眼外戚和士人的他,就默许了这做派不说,还跟宦官的关系越来越好,就连托孤的对象都是宦官蹇硕和张让等人。

不仅如此,汉灵帝还通过设置西园八校尉的方式稳定朝局。

这八校尉中除了无上将军汉灵帝刘宏外,还有宦官头头蹇硕,世家的袁绍和宦官后裔曹操。

这三分属性,让我不由寻思,这也是三方制衡啊?

随后到岁月,历史进入了三国前奏时代。

(东汉小皇帝)

四:玩不下去的三方制衡。

汉灵帝死的时候,依旧不相信自己的外戚妹夫何进,这跟他不喜欢皇子刘辩,反而喜欢皇子刘协也有关系。

但受宠的皇后还有大将军何进的油盐不进,让汉灵帝致死都没办法如愿让刘协成为太子。

弥留之际,为了爱子刘协的安全,他将刘协交给了信任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拿着汉灵帝的遗言,胆气十足的上军校尉蹇硕准备干仗。

杀何进,立刘协,完成汉灵帝遗愿!

随后他意图在召唤何进进宫的时候,杀了这个杀猪匠。

谁曾想,这事情居然泄密,被何进知晓了。

何进立马跑去军营躲起来,躲过了一劫不说,还在后续顺利扶持了自己外甥刘辩成了皇帝。

这两拨人也因为这件事,彻底撕破脸,撕破脸了往往意味着翻脸。

何进在袁绍的鼓励下,召唤外军进京城,准备杀光宦官,却遭遇了宦官的反杀,自己死了不说,也玩脱了三角制衡格局。

进京的董卓那是个猛人,直接将外戚、宦官、士大夫一锅端,成了汉末最后的权臣。

宦官和外戚就此退出了东汉舞台,天下来到了三国动乱的时代。

其实这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宦官的好。

相比于外戚的跋扈还有外臣如董卓的暴力,至少东汉的宦官从未背叛过帝王。

(帝王又帝王的算计)

五:宦官专权的本质。

从东汉权利的逻辑可知,宦官专权本质,是帝王需要他们专权,专权的因果源自帝王。

帝王作为董事长太累了,下面的人也不听话,宦官这样的贴心人,有三大优势让他们信任。

第一:无后,就让他们没有多大野心,人活一世没儿子你要那么多给谁?

第二:贴心,就让帝王对于他们多了信任,宦官和帝王本就是共生关系。

第三;好用,好用其实和听话有类似的意思,他们的权利源自帝王,帮帝王也就成了必然。

那么后续的唐朝宦官为何会杀皇帝咧?

这个问题的归因,源自当时唐朝面对的藩镇割据的时局,还有一只强悍中央武装的需要。

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能活那么久的根源,这只军队的指挥者是谁?答案是宦官!

有了军权等于鸟枪换炮,野心当然更大。

至于唐朝皇帝为何让宦官指挥神策军?看藩镇割据就懂了,我换个人保不齐又是一镇诸侯。

肉烂在碗里在咋说还是肉,宦官即便杀了皇帝,不依旧还是换个皇帝吗?他们自己当不了啊,没后啊!

至于明朝的宦官,实质和东汉宦官地位一样,都是帝王权利制衡的手腕,干坏事的帮手,捞钱的白手套而已。

清朝的话,那是中央集权的巅峰时代,累死的清朝帝王不需要秘书,懒散的清朝帝王,也有权利制衡和交叉手腕把控朝局,宦官当然没事做。

同理我们在看欧洲,分封不改,格局不变,有没有宦官都没意义。

这也是当中央集权后,宦官在西方开始冒头的根源,但影响力没多大,就让他们没了名声。

(欧洲太监少)

尾声:太监不好当!

其实当宦官,特别是大宦官也不是好当的,一个宦官从小太监变大宦官要经历四重磨难!

首先:你要进宫必须挨一刀,这是必要的条件。

这一刀下去,就此少了人伦之乐不说,还留下了生理缺陷,身上整天都有味道!

其次:熬出头很难很难,而且这出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事情,弄不好就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即便一朝权在手有时也不保险,一个不小心,就难逃又一刀,这一刀往往砍在头上。

最难堪的是,即便付出了一切,登顶权利巅峰后,还要面对无后的结局,更是要气得吐血。

吐血完了之后,还要寻思这一生是为了什么?

工具人太监难当,那是真的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