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主人公简介(写雷锋第一人陈广生)
谁是书写雷锋第一人呢?是雷锋的班长薛三元、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芹、著名军旅作家胡世宗、“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龙凡等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吗?近日这些人参加的一场推介会牵动了公众的心。沈阳警备区大礼堂,陈广生先进事迹推介会上,一个崇高而又闪亮的名字展现在人们面前——陈广生,抒写雷锋事迹的第一人。
”从此,自己的命运会和雷锋紧紧联系在一起。”
多年来,写雷锋的文章不计其数,而陈广生是这些作者中最早写雷锋的人。
他既是雷锋事迹的采写人,又是雷锋的战友。
雷锋入伍的时候,陈广生正担任这个团的俱乐部主任,比雷锋大了9岁。那时雷锋刚入伍2个月,陈广生发现这个小战士很活跃,会吹口琴,写黑板报这些宣传方面的活又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于是把他招进战士业余文艺队,参加群口快板节目,与雷锋共同生活战斗了两年多。
那时,陈广生未曾想到,从此,自己的命运会和雷锋紧紧联系在一起。
1963年3月,陈广生与崔家俊合作撰写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一文,被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毛主席就是在期杂志上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从此之后,陈广生便开始了对雷锋事迹、人物形象的发掘、写作。为了写出一个真实的雷锋,他经常要长途跋涉、远离家人。
1964年,组织上安排他去黑龙江搞社教,他却主动要求去条件更艰苦的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既搞社教又采访雷锋。这一去就半年多时间,连春节都是在雷锋的乡亲邓德和家过的。
经过几个月的辛劳,陈广生带回了几大包关于雷锋的第一手资料,130多斤的人,瘦到110斤,家人都认不出来了。妻子心疼他,陈广生却说:“不吃点苦,怎么能写出真实的雷锋呢。”
陈广生先后13次到雷锋家乡采访,多次往返雷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潜心创作,发表了宣传雷锋事迹的通讯、散文、 报告文学、诗歌、评论等作品千余篇。
近些年,陈广生年纪大了,写作起来越来越吃力了,然而,他却好像是在和时间赛跑,白天黑夜不停地写。2002年,人们原以为,年逾古稀的陈广生该歇歇了,然而他却毅然决定:把雷锋的事迹编写成电视连续剧。经过历时一年的辛苦付出,《雷锋》电视连续剧剧本和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诞生了,成为献给“纪念学雷锋40周年”的一份厚礼。
“一生只做一件事,笔耕不辍写雷锋。”这些年,陈广生参加编写的《伟大的战士》《我们的朋友雷锋》等有关书籍多达17种。其中,《雷锋的故事》一书发行量达2000万册,创图书发行之最,先后翻译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越南文。
“一生只做一件事,写雷锋。”
一个人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一项事业中,就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这些年,陈广生先后担任全国 100多所院校的校外辅导员,在军内外作雷锋事迹报告 1000余场,直接听众达百万人次万,家里至今收藏着1000多条红领巾……
“必须把雷锋带入新世纪,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陈广生主动加入省、市、区的“关心下一代协会”,主动上学校、走军营、进社区,为青少年讲理想、讲传统、讲政治,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坚持有信必复,经常写信到深夜,竭尽所能教育他们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
风里来、雨里去,下部队、进校园,陈广生动情讲述鲜为人知的“雷锋故事”,告诉世人“一个真实的雷锋”,成为破雾清霾的灯塔。这些年,他收到的红领巾、各种证书、校徽、纪念章、感谢信和贺年卡攒了一大箱子,但从来没收过一分钱报酬。1979年底,陈广生带领沈阳军区赴西沙慰问团深入海防前线慰问官兵,一个多月的时间,顶风浪、战酷暑,马不停蹄走遍西沙的大小岛屿,白天给守岛官兵慰问演出,晚上给守岛官兵讲雷锋故事,与守岛官兵共同度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新年和春节。
2011年7月份,因患间质性肺炎,一住就是9个半月的院,先后4次报病危,生命垂危的日子里,还吸着氧气分别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采访前,医生严格要求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可陈广生一讲雷锋就兴奋,结果讲了1个小时,最后科主任不得不要求记者中断采访。
“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把雷锋的故事讲到底。”
2004年,他带病完成了35万字的著作――《雷锋在我心中》,半年时间,体重下降了20多斤。陈广生说:“我是雷锋的战友,雷锋一直活在我心中,活在我的笔下,捍卫雷锋精神是我的使命。”
只要一息尚存,他就要把雷锋的故事讲到底。
2018年1月6日,陈广生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日记,记载的是雷锋小学书记、校长、大队辅导员的名字,并承诺他们:出院后去学校看望孩子们,给大家讲雷锋的故事。
陈广生始终像雷锋一样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关心他人。在病重去世前还特地立下遗嘱,不发布告、不通知亲友、不送花圈、不设灵堂、不组织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20天后,陈广生主创著作的《雷锋人生三部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只是名字被圈上了黑框。这就是一个老战士最后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人们称赞:活得高尚精彩,走得静美无声,陈老不愧为“新时代播撒雷锋精神火种的先锋战士”!(陈连旺、胡玉军、梁忠春参与采写)(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金台点兵工作室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