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年走亲戚的规矩 春节走亲戚怕娃叫错了称谓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坐过几次摇摇车的孩子,都能耳熟能详。学过童谣的孩子,也对这些称谓烂熟于心,但如果问孩子,爸爸的大表哥叫什么?爸爸的二舅叫什么?爸爸的三堂嫂叫什么?估计孩子就蒙圈了。

孩子过年走亲戚的规矩 春节走亲戚怕娃叫错了称谓(1)

闺蜜和我讨论过这个话题,她说,现在的孩子,对这些称谓,根本没什么概念,见到男的叫“叔叔”,见到女的叫“阿姨”,已经习惯了,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如果是放在小婉身上,就很难实现了。因为她和闺蜜不同,闺蜜家是城里的,见面基本都是这么称呼。而小婉的娘家和婆家都是农村的,家族很大,老人们也都在,见面称呼搞错了,就很尴尬了。

想起来去年回去,儿子把老公的大表妹叫成了“小姨”,婆婆当时脸就变颜色了。还好儿子机灵,赶紧抱着“大姑”亲了几口,还说了几句吉祥话,这事儿才算勉强过去了。

孩子过年走亲戚的规矩 春节走亲戚怕娃叫错了称谓(2)

家里亲戚多,每次过年都聚在一起,乌央乌央一屋子人,挨个叫,还不能叫错了。可是把小婉愁坏了,每次都是暗戳戳的桶孩子“这是大姑,这是嫂嫂,快叫!”。孩子一个个喊下来,小婉自己也有些迷糊,生怕叫错了,又让婆婆生气了。大过年的,谁不想开开心心的?

有时候碰到不常见的亲戚,也要婆婆指点:“这是你堂姐,都不知道吗?小时候没少抱你,赶紧叫人!”

看着儿子战战兢兢的样子,小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实在太尴尬了!小婉每次带娃回老家过年之前,都要跟儿子拿着全家福对一下“亲戚称谓”,这是你表格,这是你舅妈,认真看看,见到别叫错了。等会再温习一下,一定要记住了。那样子,不亚于中高考的严格,错一个就是大尴尬,得满分啊!

孩子过年走亲戚的规矩 春节走亲戚怕娃叫错了称谓(3)

是的,汉字的亲属词汇分类很细致,如何称呼,是根据亲属和自己的辈分关系,还要结合是父系亲戚还是母系亲戚等,最终确立的。说起来,是非常有“学问”的,而且,古代对称谓,讲究更多。

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咱们平时说的亲戚,是说跟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古代则会把血缘相近的同姓以及异性的亲戚都称谓亲属。还有“一服”“二服”、“三服”、“四服”等分别。听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头大了?

孩子过年走亲戚的规矩 春节走亲戚怕娃叫错了称谓(4)

关于亲戚的称谓,是由古代沿袭下来的。但到了现在,就像我闺蜜,基本已经不了解这些了,都是叫“叔叔、阿姨”。如果你也是在城里生活,过年不回老家,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回老家,还是要学习一下,至少让孩子了解,到底见了人,怎么称呼,避免闹笑话。

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关于亲戚的称谓,如果能都记住了,一般应对都没什么问题。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到时候教孩子!

孩子过年走亲戚的规矩 春节走亲戚怕娃叫错了称谓(5)

爸爸的爸爸:爷爷;

爸爸的妈妈:奶奶;

爸爸的哥哥:伯伯;

爸爸的弟弟:叔叔;

爸爸的姐姐:姑姑(姑妈);

妈妈的爸爸:姥爷(外公);

妈妈的妈妈:姥姥(外婆);

妈妈的哥哥:舅舅;

妈妈的妹(姐):姨妈;

爸爸、妈妈或姐妹的孩子(女儿、儿子):表哥、表姐、表弟、表妹;

爸爸哥哥的妻子:伯母(大娘);

爸爸弟弟的妻子:叔母(婶婶);

爸爸姐姐(妹妹)的老公:姑丈(姑父);

妈妈哥哥(弟弟)的妻子:舅妈(妗子)。

孩子过年走亲戚的规矩 春节走亲戚怕娃叫错了称谓(6)

这些称谓如果都能叫对了,基本上串门不会闹什么笑话,也能避免“六亲不认”的尴尬。

还有个简单(偷懒)的办法,就是可以让娃看别人怎么叫,比如舅妈的表妹,她怎么叫别人,娃可以跟着学,基本不会出错。串门之前,可以跟娃商量好了,到时候“偷师”哦!

凌晨妈妈来叨叨:

一年见一次亲戚,记不住叫什么称谓不是孩子“没良心”,实在是“亲戚学”太繁琐,小孩子很难一个不差的记住。所以,如果你是成年人,过年被孩子叫错了称谓,别跟他一般见识,可以私下纠正他,但别当着所有亲戚的面儿,让娃下不来台,这可会挫伤他的自尊心的哦!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1:快过年了,你是不是也在为“压岁钱”发愁?孩子多的到底该咋给?

相关链接2:年味越来越淡,孩子体会不到过年的乐趣?可能是你用错了方法

相关链接3:圣诞节每年都有,童年却只有短短数年,给孩子过圣诞节还有几年?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