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早期和晚期作品有差別吗(书画家的签名为啥变化多端而难以辨识)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称号,更代表是一个人的名声。历代书家,包括当代,凡是能称大家者,对签名都极其讲究。
行草书签名,具有花押的性质。《康熙大字典》的解释是:“押,说文,署也。”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称:“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 “押”上的名字多以草书写成,或画成像花一样的符号,故又称花押、画押。
行草书签名,因其带有花押的因素,所以,古代的许多签名无法按照文字释读。
花押,起源于唐,兴于宋,流行于元,故又称“元押”。它是个人化的署名,当中会使用不同的笔迹及符号,使个人化的署名更美观,在一定程度上还有防伪的功能。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的“艺术签名”。
唐玄宗李隆基的墨宝《鹡鸰颂》上的花押,也就是他的个性签名:
唐玄宗李隆基的花押
李隆基的花押至今没有确切释读,有人认为这个花押是“李隆基”三个字的合体字。
宋徽宗赵佶在他留下来的作品上,往往有这样的签名:
宋徽宗赵佶的花押被后人释读为“天下一人”,这种释读和猜谜语一样难懂。
宋初大书法家李建中《贵宅帖》《同年帖》之花押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签名很复杂,被认为是“由检”二字的合体:
崇祯帝花押
最卓越、最有代表性的花押,不得不数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签名”了。
既是“八大山人”,也是“哭之笑之”的花押
当然,大部分人不会故意的设计自己的花押,还是认认真真的写自己的名字。像历代书法家的签名,那都是相当的漂亮。
首先我们来看看“书圣”王羲之的:
王羲之的签名“羲”的笔顺许多书法家都搞不懂,这也许含有防伪技术吧?
王羲之在签名在字形上做到了随意安排,阅遍历代书家,王羲之是把签名做到如此多变,又如此和谐的第一人。这变化莫测的线条间,流淌的是艺术家的个人艺术追求和高尚情操。
上图“羲之”的签名中“之”字简化成一条线,已经有摆脱文字字形,进入图形设计的意味。
再来看看王献之的的签名。
献之再拜
王献之的签名得到了王羲之的真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羲之
“羲之”的“之”还是有字形痕迹的曲线,“献之”的之就发展成直线了;王献之的签名已经图案化符号化处理了。如果我们在草书中把“之”字写成一条直线,那是绝对不行的。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成一句话:行草书的字法要严格,不能随意简省、改变字形,但在姓名书写中,字形可以适当灵活。
米芾(字元章),签名也有“米颠”怪异风格。
米黻,黻顿首
黻,黻
米芾初名为黻,看这个“黻”字写的,几千年来也就只有他这样写了。
苏轼的签名,工整易识的,符号化处理的都有。
轼再拜,轼顿首,轼白,轼又上
张大千的签名“大千张爰”,“爰”字就像一个符号。
落款签名反映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个性。行草书的字法要严格,不能随意简省、改变字形,但在姓名书写中,字形可以适当灵活,因此,行草书签名变化多端,我们难以释读是常有的现象。
硬笔签名设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