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河西之战公子卬(10万魏武卒对阵3万秦兵)

黄河之水从天上来,灌到中国最北方阴山下,在云中折了个弯,然后便一路咆哮奔腾南下,宛如一柄刚出铸炉而金光烁烁的利剑,将晋陕大地一劈两半,直抵华山

河之东为河东;河之西为河西。

2400年前,河西属秦,河东属魏。

黄河作为一道天险,仿佛上天的使者,确保秦魏相安无事。

然而这一平衡在魏文侯时期被打破了。从公元前413年起,直到公元前330年止,魏秦在河西地区展开了80多年的拉锯战,河西一地时而归秦、时而归魏,变成了真正的死亡之地

公元前340年,第7次河西大战上演。

秦军统帅商鞅。

魏军统帅公子卬

秦魏河西之战公子卬(10万魏武卒对阵3万秦兵)(1)

商鞅率秦新兵3万。公子卬率魏武卒10万。

按照实力,魏军完全可以碾压秦军。

然而,商鞅提出议和罢兵、两国修好,公子卬怎么就傻傻地答应了呢?

要搞清楚这一扑朔迷离的问题,我们先要掰扯掰扯这两人的关系。

商鞅虽然是卫国人,但早年入仕于魏,官拜魏相公叔痤门下为中庶子;而公子卬虽然身为魏惠王的亲弟弟,却是公叔痤的学生。

两人可以说有同门之谊,而且据说私交甚笃。

我想先在这里追溯一下魏国士人的学术渊源以及魏公室用人方略的变迁。

魏国士人之众多、才学之拔尖执当时天下之牛耳,这得益于魏文侯时期创立的西河学派。

不论是魏文侯本人,还是李悝、翟璜、吴起等名流,可以说都出自西河学派创立者——儒学翘楚、孔门十哲之一——子夏之门。

其后学,如荀子、商鞅、公叔痤、公子卬、李斯、韩非等均出于子夏的再传弟子。

由于子夏本人就变革了其师孔子之儒、融法于儒,所以其后学就渐渐地分流为两派:一派以中下层甚至平民出身的士子为主,重法;一派以上层贵族出身为主,重儒。

秦魏河西之战公子卬(10万魏武卒对阵3万秦兵)(2)

如果说商鞅属于前一派,那公子卬无疑算作另一派。

魏文侯当政时期,是大大重用了下层即重法的一派,因而首开战国变法先河,国力迅速窜升,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

但是从魏武侯当政时起,魏公室的用人倾向就悄然发生了变化,开始侧重于上层出身的西河学子,这就是为什么田文、公叔痤能先后为相,而吴起则只能出逃的根源。

到了魏惠王手上,此风就更甚了,公叔痤、公子卬、魏错都受到重用,而孙膑、商鞅只好黯然离开。

由此可见,此时此刻两阵对圆的主将,虽然可以说同出一源,但却是一脉而来的两路之人。

同在魏相公叔痤门下时,商鞅以过人的才干博得公子卬同情,公子卬则以王弟的高贵身份照拂商鞅,二人可谓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因此,多年之后的今天,两人再次见面,虽说兵戎相见,却没有立即剑拨弩张。

商鞅提起笔来轻轻地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

兄台,我俩最开始相处地就跟铁哥们儿似的,今天你我分别成为两国的将领,我想为将者不就是为国谋安稳么,以你我之好,应当大喝一顿,议和罢兵,让秦魏也成为你我一样的兄弟之国,长久相安无事,何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打个你死我活呢?

公子卬拿到信以后哈哈大笑,心想商鞅这个朋友当年可真没白交,不动刀兵而能解决魏秦边界之争,从此相安,何乐不为呢?

于是公子卬便欣然赴会。

去了就被商鞅扣留了。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成了一群无头苍蝇,商鞅下令秦兵突袭猛攻,魏军毫无防备,缺乏统一指挥,只有挨打的份了。

秦魏河西之战公子卬(10万魏武卒对阵3万秦兵)(3)

于是秦军大破魏军。

这里再分析一下商鞅使诈、公子卬轻信的个中缘由。

商鞅除了是法家外,还是一个兵家,而且是以权谋见长的兵家,主张“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所谓“先计而后战”,就是指不使用武力而促使敌国瓦解崩溃的谋略,而最主要的谋略则是要因顺和增强敌人的欲望,使欲望过度而走向反面。

商鞅使计议和,恰恰符合了公子卬的“欲望”,并不是公子卬太傻,一味天真地就相信了商鞅,而是此时他被自己的所求蒙蔽了双眼。

可能魏廷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因为魏国刚刚经历了马陵大败,太子魏申被俘、名将庞涓被杀、10万魏武卒全军覆没。魏国再经不起一次失败了。能不打尽量不打,能和尽量和。

正是因为他们出兵之初就抱了这样的信念,商鞅正是窥中了他们的七寸,因此顺势而为。

结果真就打在了七寸上

魏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的将来,整个河西之地就完全被秦国所夺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