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聚集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15个县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立足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态产业多样性,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发展基础,黔东南州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总攻脱贫,奔向全面小康目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15个县。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苗侗文化的核心地。立足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态产业多样性,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发展基础,黔东南州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总攻脱贫,奔向全面小康目标。
自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到2018年底,全州总人口由1956年的191万增加到481万,是建州初期的2.52倍;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是建州初期的822倍;财政总收入从1956年的1492万元增加到115亿元,是建州初期的770倍。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东南交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 2018年全部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通硬化路。凯里黄平、黎平两个机场通航,贵广、沪昆高铁横贯全州,建成了从江、大融航电枢纽工程,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中小型水库343座,2019年6月底全州剩余39.8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已全部解决。
第二,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突出“城镇带州”战略,全州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48.89%,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52.21%)。积极推进县城景区化,充分运用苗侗文化元素,打造了镇远、雷山、施秉等一批城景一体化美丽县城。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游客向往之地。
第三,产业建设实现大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工业实现集聚发展。全州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工业产业门类增加到28个,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二是农业向产业化迈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建“有机大州”,全州“三品一标”认证面积507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79%。正在打造“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黔东南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突出实施“旅游活州”战略,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37亿元。2018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实现593亿元,占GDP的57.3%。
第四,脱贫攻坚实现大突破。黔东南地区沿袭千年的人畜混居现象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彻底解决。 “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从深山区搬出9.97万人。“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30.81万人的搬迁任务。同时,坚持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同步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万人减少到2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2%下降到7%,6个县已实现脱贫摘帽,2019、2020年拟摘帽县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全州16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州拥有卫生医疗机构3866个,建成“三甲”综合医院3所,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每千人口卫生床位达到5.65张,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省上游。创建了一批精品文化剧目,州级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58.6%,电视综合覆盖率97%,广播综合覆盖率91%。
第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繁荣。黔东南州正发挥少数民族聚集地优势,以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安定团结,大力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
下一步,黔东南州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最后的总攻,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