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的行为(一言不合的悲剧)

文|雨茂

我一直爱读《三国志》,尤其喜欢《魏书》。

曹操确立继承人时有过犹豫,曹植优点十分突出,文采飞扬,出口成章,曹操数次有意立他。但曹植的缺点同样十分突出,任性放浪,饮酒无度,行为不检点,纯粹是诗人性格。曹丕虽没有曹植那样的才华,但他为人稳重,处心积虑,善于收买人心。依曹植个性,并不适合从政,却偏偏对政治感兴趣,迫切想得到继承人的名位。

曹氏两兄弟为争太子位,需要拉拢一些手握实权的人替他们出谋划策。下面的人为今后的前途计,也需观风向,下政治赌注,结果自然各为其主。因为立储问题,曹操杀了许多人,比如杨修、娄圭及丁仪、丁廙兄弟,崔琰间接受牵连,最后被赐死;也成全了许多人,比如吴质、贾诩、陈群等;还有人功过相抵,老死家中,比如毛玠。

如果说杨修等人的悲剧是因为公开支持曹植的缘故,那么崔琰就太冤了,因为他明确支持曹丕,为什么也要被处死呢?同样支持曹丕的贾诩不仅活的时间最长,而且还官封太尉,而明显开罪曹操的毛玠为什么能全身而退呢?

一言不合的行为(一言不合的悲剧)(1)

由于在立储问题上举棋不定,曹操曾私下询问心腹大臣的意见。崔琰坚持儒家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公开支持曹丕,“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曹操是法家思想的拥趸,崔琰却依据儒家春秋大义去劝导,曹操当然不痛快。专制时代表面上信奉君权神授,实际上搞暗箱操作,弄得越神秘,对最高决策者的政治安排越有利,崔琰偏要公开化,扬言以死捍卫道义,将曹操置于很不利的境地。听崔琰的话就是遵守道义,反之则不道义,曹操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崔琰将曹操秘密立储的设想公开化,导致曹操很被动,他是在挑战上司的权威,还把上司置于无法选择的尴尬境地。曹操碍于政治稳定的考虑没有处罚崔琰,但心里一定很纠结,这笔账终究会算的。

一言不合的行为(一言不合的悲剧)(2)

同样是拥护曹丕,贾诩的态度就高明得多。

《三国志》生动地记述了这则故事。一天,曹操屏退左右问贾诩,到底该立谁为太子?“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在立储决策上小心谨慎的曹操心领神会。封建社会设立储君是天大的事,各国君主莫不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曹操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依据惯例,顺序继承,一般立嫡长子为储君。曹操长子早逝,曹丕为大,应该册封为太子。

另外,借鉴前朝历史,废长立幼容易引起政局动荡,政治家不会轻易冒险。曹操当然知道,袁绍与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覆宗灭国”。贾诩虽然没有明说,但口气并不比崔琰弱,支持曹丕的态度非常明确。

为什么曹操高兴地接受贾诩的意见却对崔琰的表态不高兴呢?缘于贾诩的政治智慧及高超的话语策略,还有对上司心理的精准把握。贾诩不露痕迹地支持曹丕,理由不是曹操讨厌的儒家大义,而是要维护曹氏的江山社稷,表忠心的同时将决定权还给上司,曹操当然很开心。专制时代确立继承人,既是国家大事,也是帝王家事,外人一般不要干预,稍有不测就要掉脑袋,建言应该委婉含蓄,不能太过直接武断。崔琰对此并不认同,不能像贾诩那样与曹操意念相通,自然难逃厄运。

一言不合的行为(一言不合的悲剧)(3)

再来看毛玠是怎样力挺曹丕的。

在太子未定,曹植正受宠爱时,毛玠明智地选择中立,不充当任何人的政治盟友。他曾密谏曹操,“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完全站在曹氏集团的立场思考问题,并不是偏向曹丕。曹操正在位上,这些话正是他最想听的,不能容忍属下为了立储君蠢蠢欲动,引起政局不稳。

崔琰遭谗言被赐死后,毛玠心中极不高兴。一天,有人告诉他说:“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毛玠没好气地说:“使天下雨者盖此也。”毛玠当时心中烦恼,说出此等掉脑袋的话,实属大意,有人向曹操告了密。曹操是法家思想的秉承者,乱世用重典是他的指导思想,严刑峻法成为必然,毛玠依据儒家的天人感应说批评他,曹操当然接受不了,于是将毛玠关进监狱。

但曹操并没有立即处死毛玠,大概认为毛玠仍然可以信任,于是派大理寺官员钟繇去审问。掉书袋的钟繇故意引经据典,大谈反叛者被执行黥刑、妻子儿女被没为官奴婢的“历史合理性”,实际上却是避实就虚,为好友毛玠开脱。博学的毛玠理解了钟繇的苦心,并不加以反驳,大谈他这些年做组织人事工作,秉公执法,所以遭到小人陷害,如果诽谤者拿出证据,他就高兴地接受处罚甚至死刑,配合好友演了一场双簧。

打小报告本来就很难找到证据,关键在于上司是否采信,并不在证据本身。曹操不想让毛玠因言获罪,加之有桓阶、和洽等人替毛玠求情,曹操借坡下驴,释放了毛玠。毛玠去世之后,曹操亲赐“棺器钱帛”,还安排其子毛机做郎中。毛玠被保全,钟繇功莫大焉,但毛玠心领神会,及时修正了话语策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唐人李颀在《别梁锽》中说:“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留下了“一言不合”的典故。梁锽一言不合之后可以全身而退,但大多数人不会如此幸运。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