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的境界(关于人之七情六欲的一些杂谈)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七情六欲,
现代的研究认为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六欲指的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另有经典关于七情六欲的说法,
1、《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2、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3、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4、《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六欲: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中国历来的传统大学者,对人的本能情欲是持打压态度的,宋朝的理学大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就是天道,就是道理,规则,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甚至是王法,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而人的欲望,人的情欲,是小来小去的事情,一般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的,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欲望不如不要,把它们一竿子打死得了,这就是朱熹老人家的灭人欲。
人们会觉得这个提法非常残忍,其实这种现象,现在也是到处存在的。
比如,一个人去公司上班,你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能够制定自己生产计划吗?
那对普通员工来说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在比如,每个人生活,有自己所在的社区,这些社区的公共功能,有没有满足人对社区的基本需求呢?
这个时候,那些主管部门听到这样的疑问,马上分分钟叫你去做一个灭人欲的动作,真是想多了。
其实,在历史的进程上,所有的小人物,普通百姓,就算是西方的发达国家的社会状态也是一样的,
都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状态。
也可以做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做公益心,也可以叫做奉献精神,换汤不换药。
我们现在社会进步了,开明了,也讲究个性解放,个性全面解放的后果会多可怕,谁知道?
个性解放过度的结果,现在在西方国家基本可以看到一些现象,
滥交,吸食大麻,过度的透支信用卡,过度的强调享受,透支未来,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整体而言,人欲这种东西,对整个社会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想到这里,也不得不佩服朱熹对社会形态的深刻理解。
不仅看到了人性的弊端,而且,还制定出来相应的方针,不得不佩服人家牛气的厉害之处。
其实,缠小脚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情其实和五脏的五种情志是有密切关系的。
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
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如是“七情说”与“五志说”便统一了,即怒、喜、思、忧(悲)、恐(惊)。
这个悲伤和忧伤有一种微妙的区别,悲伤是外因外力导致身体情绪的一种反应,而忧伤是一种有内而外的情绪反应。
同样的道理,恐慌是一种有内而外的情绪反应,而惊慌则是外因诱发情绪反应。
而七数,对应人体的窍,肺魄的七种魄体,日月五星合称的七曜,是一种先天的七数周期数。
人的先天有七窍,而后天则有九窍, 七九之数与先后天数有一定的关系,甚至可以联系到河图洛书之数。
而人的六欲,用到六数,很可能和六道六界,六经(三阴三阳)有一定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